2021年中國前沿新材料產業鏈上中下游市場分析
中商情報網訊:新材料是指新近發展或正在發展的具有優異性能的結構材料和有特殊性質的功能材料。前沿新材料主要包括3D打印用材料、生物醫用材料、超導材料等。結構材料主要是利用它們的強度、韌性、硬度、彈性等機械性能。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獲取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關鍵領域。同時也融入了當代眾多學科先進成果的新材料產業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是發展其他各類高技術產業的物質基礎。
一、產業鏈
前沿新材料產業鏈中,上游為主要原材料,中游為六大前沿材料的制造,下游為各應用領域。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
二、上游分析
1.有色金屬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我國十種有色金屬產量6168萬噸,同比增長5.5%,增幅同比擴大2個百分點。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發布四季度企業信心指數為50.1,連續兩季度保持在臨界點以上。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2021年我國十種有色金屬產量可達6379萬噸。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庫
2.化學纖維
我國的化纖制造業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化纖生產國。化纖工業已成為我國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是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高性能、生物基等化纖的原材料及纖維制造也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2015年至2020年,我國化學纖維工業總產量由4831.71萬噸增長至6167.9萬噸,整體呈上升趨勢,預計在2021年總產量可達到6397.8萬噸。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庫
3.生物基
生物基主要指除糧食以外的秸稈等木質纖維素類農林廢棄物。以其為原料生產環境友好的化工產品和綠色能源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生物基產品及綠色能源問題已經成為世界科技領域的前沿。
三、中游分析
1.3D打印材料
3D打印材料改變了傳統工業的加工方法,可快速實現復雜結構的成型,在復雜結構成型和快速加工成型等領域,有很大應用前景。數據顯示,2016-2019年,我國3D打印材料產業規模不斷上升。2019年,中國3D打印材料產業規模達40.94億元,比2018年增長26.2%,在3D打印產業中占比26%。預計到2021年,我國3D打印材料產業規模將達到57.1億元。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超導材料
超導材料是指具有在一定的低溫條件下呈現出電阻等于零以及排斥磁力線的性質的材料。已發現有28種元素和幾千種合金和化合物可以成為超導體。超導元素加入某些其他元素作合金成分,可以使超導材料的全部性能提高。同時,超導元素與其他元素化合物常有很好的超導性能。數據顯示,全球超導材料市場中,低溫超導材料占有主市場達95.6%,高溫超導材料占比4.4%。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3.仿生材料-生物基材料
仿生材料具有仿生物特性、生物“活性”,能感知外界的“刺激”完成某些功能,是材料學最前沿的領域,未來在智能制造、微機械、智能控制、智能機器人、醫療、航空等領域將迎來快速發展。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規模以上企業生物基材料營業收入為148.49億元,較2018年增加了24.38億元。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2021年我國生物基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可達197.3億元。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4.納米材料
納米材料是指在三維空間中至少有一維處在納米尺度范圍(1nm~100nm)或由他們作為基本單元構成的材料。納米材料大致可分為納米粉末、納米纖維、納米膜、納米塊體等四類。數據顯示,我國納米材料市場規模由2016年692.3億元增至220年1614.8億元。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2021年我國納米材料市場規模可達1848.2億元。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5.重點企業分析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四、下游分析
1.新能源汽車
通過多年來對新能源汽車整個產業鏈的培育,各個環節逐步成熟,豐富和多元化的新能源汽車產品不斷滿足市場需求,使用環境也在逐步優化和改進,新能源汽車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認可。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為13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7.5%。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可達139萬輛。
數據來源:中汽協、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醫療器械
隨著國家對醫療行業發展的愈發重視,鼓勵創新和加速審批等利好政策不斷出臺,人們醫療衛生支出增加和健康意識增強,將驅動醫療器械市場的進一步發展,預計到2021年,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將達到8336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8.1%。
數據來源:《中國醫療器械藍皮書》、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3.電子行業
作為我國的支柱產業之一,電子行業是國家戰略性發展產業,在國民經濟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數據顯示,2021年1-2月,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營業收入18570億元,同比增長55.8%。利潤率水平偏低是我國電子制造業長期存在的主要問題,缺乏核心技術,價值鏈地位低,產業無序競爭等是造成該問題的主要原因,須進一步加大重視,推進行業高質量發展。
數據來源:電子信息行業聯合會、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