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圖譜】長治市煤化工行業產業鏈分析:加速構建完整產業鏈(圖)
關鍵詞: 煤化工
中商情報網訊:我國煤化工產業經過了工業示范、升級示范兩個發展階段,產業規模實現穩步增長,能效、水效水平也正在顯著提升,推動化工原料多元化?!蛾P于促進煤化工產業綠色低碳發展的意見》指出,長治將打造以煤基精細化學品、尼龍為主導的產業集群,培育壯大現代煤化工產業。
一、長治市煤化工政策分析
長治市立足自身煤炭資源和產業基礎優勢,將煤化工產業作為長治市重點打造的十條產業鏈之一,以推動煤炭向原料、材料、終端產品轉變為重點,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為方向,推動出臺《長治市焦化產業布局意見》《長治市貫徹落實國家和省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工作方案》《長治市重點產業鏈及產業鏈鏈長工作機制實施方案》等政策。政策指出,長治市將圍繞“煤氣化(合成氣)—油品—油蠟—乙二醇”“電石—氯堿—合成高分子材料—合成精細化工材料”“焦化副產粗苯—己內酰胺—工業長絲—紡織品、煤焦油深加工—碳基新材料”鏈,以延鏈、補鏈、強鏈為手段,重點解決下游產品單一、配套企業(項目)數量不足等問題,加速構建完整產業鏈條。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二、長治市煤化工產業現狀分析
(一)原煤產量
煤炭供應對能源兜底保障、保民生、穩經濟具有重要作用,長治市積極發揮能源供應“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全力以赴做好穩產保供工作。2022年,長治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原煤產量1.7億噸,同比增長7.4%。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4年長治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原煤產量將達1.99億噸。長治市發展煤炭深加工和煤化工產業具備資源優勢,良好的產業基礎也利于長治搭建“煤—電—化”產業鏈。
數據來源:《長治市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二)煤化工產業鏈
長治是全國首批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示范區,近年來,長治不斷推動產業基礎更新、產業鏈條延伸。以潞安、潞寶、襄礦等企業為龍頭,初步形成煤焦化、煤氣化、煤油化等煤炭高效清潔利用循環產業鏈。長治市煤化工產業鏈如下: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三)空間布局
長治市積極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做優做強現代煤化工產業,以碳基新材料、精細化工和清潔能源為主導產業,打造以襄垣、潞城、潞州為主的高端產業集聚區。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三、長治市煤化工產業鏈重點企業分析
長治市以潞安化工、霍家工業、潞寶興海為鏈主,打造現代煤化工產業鏈,重點解決下游產品單一、配套企業(項目)數量不足等問題。
潞安化工:潞安化工集團致力于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清潔能源品牌企業,大力推進優勢轉移、動能轉化、產業轉型,目前已成為一個以優勢煤炭產業為基礎,新型高端現代煤化工為主導,綠色生物健康產業、光伏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協同發展的跨地區、跨行業的國有大型現代企業集團。目前,集團所屬各級子公司181戶,含潞安環能、陽煤化工2個上市公司。截至2022年末,集團資產總額3523億元,跨入全國億噸煤炭企業行列,位列世界500強第422位。
霍家工業:霍家工業現已形成集發電、化工、PVC等生產經營為一體的循環經濟產業格局。2023年以來,霍家工業立足現有產業基礎,破解瓶頸制約,聚力挖潛育新,聚焦產業提質,新上年產1萬噸聚偏氟乙烯技改項目,為經濟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潞寶興海:潞寶興海是由重慶興海投資有限公司與山西潞寶集團共同投資成立的一家集煤化工產品精細生產加工和銷售為一體的大型化工企業。成立于2012年2月?,F已形成環己烷9.5萬噸/年、環己酮9.05萬噸/年、精苯7萬噸/年、甲苯1.211萬噸/年、二甲苯0.295萬噸/年等產能。
四、長治市煤化工重點項目分析
據不完全統計,長治市煤化工重點項目有13項,其中,潞寶興海項目數量最多,共3項。具體內容如下: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五、長治市煤化工產業未來發展規劃
“十四五”時期,長治市堅持高端化、差異化、市場化和環境友好型方向,突出延鏈補鏈強鏈,進一步做優做強現代煤化工產業,爭創國家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區。煤化工產業具體發展規劃如下:
著力延伸產業鏈條,依托潞安化工、潞寶集團,延伸發展焦爐煤氣—費托合成蠟—潤滑油、焦爐煤氣—甲醇、煤焦油—粗苯—己內酰胺—尼龍新材料等高端產業鏈。
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支持潞寶集團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打造國際一流的高端精細化工園區、紡織園區和新型能源示范基地。支持潞安化工集團通過鏈式布局和優化調整,在產業鏈上游建成全省第一個全流程、全要素氣化島示范項目,產業鏈中游打造全球最大的乙二醇供應商和全國最大的尿素生產銷售企業,產業鏈下游打造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新型化工與生物基新材料融合發展的產業生態圈。
調整優化產業布局,加快焦化企業整合重組,推動現有產能進一步向重點園區和優勢企業集中,構建以潞城、襄垣、沁源三個省級焦化產業重點開發區(園區)為主、黎城鋼鐵集聚整合配套焦化為輔的“3+1”產業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