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東省新型儲能產業現狀及產業布局分析:裝機規模居全國首位(圖)
關鍵詞: 新型儲能
中商情報網訊:新型儲能可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技術和基礎設備。山東省積極推進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和規模化發展,預計到2025年,山東新型儲能規模將達到500萬千瓦左右。
一、山東省新型儲能總體情況
政策驅動山東新型儲能產業發展
2021-2023年,《山東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山東省新型儲能工程發展行動方案》《山東省能源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等政策相繼發布。在政策的支持下,山東省新型儲能產業鏈條日益完善,基本涵蓋材料生產、設備制造、系統集成、運行檢測等全鏈條。山東新型儲能相關政策: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山東新型儲能產業位居全國首位
近年來,山東省堅持把新型儲能作為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的重要手段,新型儲能產業發展成效顯著。截至2022年底,山東省在運新型儲能項目58個、規模155萬千瓦,躍居全國首位。到2023年底,山東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到200萬千瓦以上。到2025年,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到500萬千瓦左右。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山東新型儲能產業規劃布局
圍繞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山東省著力構建“一帶、兩城、三區、N基地”發展格局,推動新型儲能規模化、高質量發展。
“一帶”:“儲能+海上新能源”應用帶;
“兩城”:濟南青島儲能示范城市;
“三區”:魯西南多場景應用儲能重點區、魯中壓縮空氣儲能重點區、魯北基地型儲能重點區;
N基地:聚焦儲能產業鏈關鍵環節,立足區域優勢,加快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產業聚集高地。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山東省新型儲能產業發展布局圖
資料來源:山東省能源局
二、山東省鋰離子電池發展現狀及產業布局
1.鋰離子電池重點企業
山東鋰電池產業具有雄厚的基礎設施和完備的產業鏈條,疊加政策支持,培養了勝華新材、精工電子、豐元鋰能等優秀企業,產品覆蓋鋰電池材料、鋰電池組、儲能系統等,推動新型儲能全產業鏈發展。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鋰離子電池生產基地分布
近年來,山東將鋰電產業作為新能源產業的重要領域和儲能應用的重要支撐,鋰電產業納入全省新能源裝備產業體系,加強關鍵技術攻關,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積極構建龍頭骨干企業與配套企業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致力建設全國重要的鋰電池制造基地。
據不完全統計,山東省鋰離子儲能電池生產基地22個,其中,棗莊5個,泰安、濟南、煙臺各3個,東營、濟寧、青島、德州各2個。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棗莊:全鏈條覆蓋是棗莊鋰電產業發展的最大優勢和特色,經過20多年的探索推進,棗莊現有鋰電企業57家、產品種類200多個,已實現正極材料產能10萬噸、負極材料4萬噸、隔膜16億平方米、電解液13萬噸,建有國家鋰電池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形成鋰礦開采加工、正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電芯及PACK、終端應用、循環發展完整產業鏈條和完善產業生態。棗莊明確了各區(市)鋰電產業定位,力爭2025年產值達到800億元,2030年達到1500億元,2035年達到3000億元。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三、山東省鈉離子電池發展現狀及產業布局
1.鈉離子電池重點企業
山東省電池產業較發達,推進電池產業創新發展是山東省未來能源發展的重要方向。山東華納新能源有限公司是布局鈉離子較早的企業,華納新能源深度布局鈉離子電池核心材料產業,致力于以技術創新推動鈉離子電池產業化,為動力電池、儲能電池的多場景應用提供核心材料解決方案。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鈉離子電池生產基地分布
據不完全統計,山東省鈉離子電池生產基地3個,其中,淄博、泰安、濟南各1個。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四、山東省氫能發展現狀與布局
1.氫能產業區域布局
山東省立足氫能產業發展基礎,充分發揮骨干企業和科研院所帶頭引領作用,匯聚優勢資源,打造魯氫經濟帶,構筑兩大高地,布局兩大集群,創建國家氫能及燃料電池示范區。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氫能重點企業
山東省氫能產業基本覆蓋氫氣制取、儲運、燃料電池關鍵材料、燃料電池汽車及配套產業領域,重點企業(研究機構)達50余家。濰柴集團初步具備了“基礎部件-電堆-發動機-整車”的全套研發和測評能力,形成了覆蓋30-120kW的系列化燃料電池發動機產品,建成了2萬臺氫燃料電池發動機工廠;東岳集團的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質量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企業的龍頭帶動作用為全省氫能產業加快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3.氫能生產基地分布
山東氫能產業鏈條健全,“氫進萬家”資源優勢明顯。據不完全統計,山東省氫能生產基地8個,其中,聊城1個,濟南、臨沂、青島、濰坊、煙臺、淄博各1個。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五、山東新型儲能規模化發展
山東省大力推動先進儲能技術多元化、多場景應用,實現新型儲能由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轉變。到2025年,全省新型儲能規模達到500萬千瓦左右,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大幅提升,新型儲能與源網荷等各要素深度融合。未來,山東將著力構建“一帶、兩城、三區、N基地”發展格局,具體發展規劃:
1.打造“儲能+海上新能源”應用帶
開展多技術路線示范,重點推動綠電制氫、制甲醇及膠東半島丘陵地帶人造地下硐室、東營枯竭油氣藏壓縮空氣儲能建設。開展多元化應用試點,以“儲能+海上光伏”為重點,探索儲能統籌布局、合作建設新模式;以海島源網荷儲清潔供電為重點,探索多能互補、聯合調度運行新機制。開展安全技術試點應用,重點推廣大數據人工智能預警、數字儲能系統、基于阻抗響應的電池安全監測等技術,提升儲能本質安全。到2025年,建設新型儲能項目100萬千瓦。
2.建設濟南、青島儲能示范城市
發揮儲能應急備用技術優勢,在濟南、青島城市電網輸配電關鍵節點部署大型儲能設施,支撐堅強局部電網建設;推動移動式儲能設施試點應用,提升配電網保障能力。以“冷熱雙蓄+火電”為重點,試點城市區域傳統電源向綜合能源供應站轉變。挖掘電動汽車、換電站、通信基站等調峰潛力,推廣V2G充電樁、智慧用電設施等雙向互動智能充放電技術應用,培育電動汽車公司、通信公司等向分布式能源聚合商轉變。到2025年,新型儲能規模達到50萬千瓦。
3.構建魯北基地型儲能重點區
加快推動技術成熟、應用廣泛、經濟性好的先進儲能技術規模化應用,打造吉瓦級新型儲能大基地。以兆瓦級液流電池、重力儲能技術為重點,開展高安全、長時間、大規模儲能示范應用。推廣熔鹽儲熱、固體蓄熱等熱儲能技術,探索提升傳統火電調節性能。加強高精度長時間功率預測、智能調度控制等技術應用,推動風光火儲一體化運行,探索多能互補發展新模式。到2025年,建設新型儲能項目270萬千瓦。
4.構建魯中先進壓縮空氣儲能重點區
利用泰安豐富的鹽穴資源,以300兆瓦級大容量非補燃先進壓縮空氣技術為重點,建設一批大型儲能電站。以液態壓縮空氣儲能、超臨界液態壓縮二氧化碳儲能等技術為重點,探索開發一批中小型儲能電站。到2025年,建成壓縮空氣儲能項目30萬千瓦以上。
5.構建魯西南多場景應用儲能重點區
推廣濟寧橫河煤礦用戶側儲能應用經驗,實施煤礦應急電源清潔化替代工程。探索利用廢棄煤礦(石膏礦)、退役火電機組等既有廠址和輸變電設施,開展先進壓縮空氣儲能試驗應用。開展飛輪、超級電容等快速儲能技術應用。加強虛擬電廠、智慧化多能互補等技術應用,推動電力用戶向零碳智慧電廠轉變。到2025年,建設新型儲能項目50萬千瓦。
6.培育一批特色鮮明的產業基地
聚焦儲能產業鏈關鍵環節,立足區域優勢,加快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產業聚集高地。在材料生產環節,重點打造棗莊“北方鋰電之都”、東營電化學儲能產業園、泰安“泰山鋰谷”新型儲能基地、威海亙元鋰電池新材料產業園和濱州萬潤鋰電新材料基地。在設備制造環節,重點打造青島先進儲能產業集聚區、濟寧寧德時代新能源產業基地和濰坊液流儲能產業園。在儲能集成環節,重點打造山東電工電氣儲能產業基地和煙臺數字儲能產業園區。在相關服務環節,重點打造淄博齊魯儲能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