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片戰爭持續升級,2024年或將供過于求
關鍵詞: 硅片
2月8日,SEMI發布統計數據,與2020年相比,2021年全球硅片出貨量增長14%,收入達到126.2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3%,超過了2007年121.3億美元的紀錄,創下歷史新高。
按照出貨面積計算,2021年硅片出貨總量達到141.65億平方英寸(MSI),而2020年為12,407 MSI。
SEMI表示,在所有尺寸的硅片中,300mm(12英寸)、200mm(8英寸)和150mm(6英寸)的市場需求都很強勁。
硅片是晶圓廠最重要的原材料,目前,包括臺積電、英特爾、三星、美光等半導體大廠在內,全球大部分芯片生產廠商都在擴充產能,并啟動跨國建廠計劃,從而推動硅片需求大增。
據統計,2021年全球有19座高產能晶圓廠進入建設期,另有10座晶圓廠將于2022年動工,由于一座晶圓廠月產能動輒3、5萬片硅片起,對硅片用量也隨之直線上升,但在市場供給有限、新產能還來不及開出的情況下,促成了一波硅片漲價潮。這給全球各大硅片廠,特別是頭部的幾家廠商,提供了絕佳的商機。
目前,全球排名前四的硅片廠商是:日本信越(Shin-Etsu,市占率為33%),勝高(SUMCO),中國臺灣的環球晶,以及德國世創(Siltronic)。
面對當下的行情,全球第二大硅片廠SUMCO會長橋本真幸表示,硅片如此長時間的短缺前所未見;全球第三大硅片廠環球晶也看旺市場呈現價量齊漲的態勢。此外,中國大陸的滬硅產業、中環股份,以及臺灣地區的臺勝科、合晶也加入漲價行列,凸顯出硅片市場的繁榮景象,該產業正迎來空前盛況。
2月9日,SUMCO表示,其12英寸硅片產能(包括新廠的新增產能)的長期合約已簽約到2026會計年度。此外,8英寸硅片需求預計也會繼續加強。
SUMCO表示,2021年第四季度已有長期合約價維持不變,但12英寸、8英寸硅片現貨價持續上漲。
最新財報顯示,SUMCO去年硅片價格年增10%、報價漲勢預估至少將持續至2024年。
擴產不斷
面對晶圓廠的產能需求,硅片大廠都在擴產,但擴產速度與市場需求增速相比較為緩慢,且擴產主要集中于12英寸硅片。
由于全球硅片廠商的擴產速度未能跟上市場需求的腳步,只要資金到位,擴充產能就成為當務之急。
據SUMCO公司統計,2020年,全球8英寸硅片總產能約為500萬片/月,產能規模基本維持穩定,12英寸硅片總產能約為600-700萬片/月,產能有所提升。2020年以后,即使基于現有廠房進行快速擴產,全球12英寸硅片的擴產空間也相對有限。
在市場的高度期待中,進行了一年多的環球晶、世創合并案,于近期被德國政府否決,緊接著,環球晶宣布將斥資千億元新臺幣擴產。瑞銀證券估算,在環球晶沒有宣布新廠擴建計劃之前,預估今、明年硅片供不應求的比率為2.2%及3.4%,但環球晶一口氣宣布斥資36億美元擴產,金額不僅超出市場預期,也高于勝高29億美元及世創31億美元的投入。
除了國際大廠,中國大陸地區的硅片企業的漲價和擴產也在進行。
特別是在12英寸硅片領域,中國本土市場份額低,大多依賴進口,多數本土廠商已具備8英寸硅片的量產能力,但在技術積累和市場占有率方面與國際硅片大廠相比,存在較大差距。面對12英寸硅片市場需求激增,中國大陸本土硅片企業大都在加緊布局,制定擴產計劃。代表企業包括滬硅產業、中環股份、中欣晶圓、立昂微等。
2021年初,滬硅產業披露定增預案,擬募資50億元投入12英寸高端硅片研發與先進制造項目、12英寸高端硅基材料研發中試項目。項目實施后,該公司12英寸硅片產能將達60萬片/月。
近期,滬硅產業披露了子公司上海新昇擬與長江存儲、武漢新芯簽訂長期供貨協議暨關聯交易的公告。該公司同時公告擬對鑫華半導體投資,上海新昇計劃總投資34.57億元在臨港新片區建設“集成電路硅材料工程研發配套”項目。
根據公告,上海新昇擬與長江存儲、武漢新芯分別簽訂2022年至2024年的12英寸硅片長期供貨協議。滬硅產業預計,2022年1月至6月與長江存儲的關聯交易金額為1.55億元,與武漢新芯的預計關聯交易金額為8000萬元。
2021年,滬硅產業與長江存儲、武漢新芯分別發生商品交易金額1.43億元、1.03億元。簡單對比即可知,2022上半年,滬硅產業對長江存儲、武漢新芯的出貨即有望趕上去年全年,出貨量增速大幅提升。
中環股份方面,該公司在2021年做出的硅片總產能規劃為:8英寸105萬片/月、12英寸62萬片/月。目前已建成產能8英寸硅片50萬片/月、12英寸7萬片/月。該公司稱其12英寸晶圓在關鍵技術、產品性能質量取得重大突破,已量產并供應國內主要數字邏輯芯片、存儲芯片生產商。
中欣晶圓方面,2021下半年,該廠完成B輪融資,金額達到33億元人民幣。據悉,此次融資將用于12英寸硅片第二個10萬片產線建設,到2022年底,其12英寸硅片產能將達到20萬片/月。
中欣晶圓擁有9條8英寸產線、2條12英寸產線,具有6英寸及以下40萬片/月、8英寸45萬片/月、12英寸10萬片/月的產能。該公司計劃在2022年實現12英寸20萬片/月的生產能力,主要用于邏輯、閃存(3DNAND&NorFlash)、DRAM、CMOS圖像傳感器(CIS)、顯示驅動芯片等。
立昂微方面,2021年3月,該公司發布了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擬募資52億,其中22.8億用于年產180萬片12英寸硅片,占總募資額的44%。完全達產后,立昂微12英寸硅片年產能預計擴大180萬片。立昂微還表示,國內6英寸硅片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該公司于2021年初上調了6英寸硅片價格.
今年2月7日,立昂微發布公告稱,該公司控股子公司金瑞泓微電子與康峰投資、柘中股份、嘉興康晶簽署了《關于國晶(嘉興)半導體有限公司之重組框架協議》,擬由金瑞泓微電子取得國晶半導體58.69%股權。
國晶半導體主要產品為12英寸硅片,目前已完成全部基礎設施建設,自動生產線已貫通投產,處于客戶導入和產品驗證階段。如重組順利完成,金瑞泓微電子將成為國晶半導體第一大股東,立昂微將取得國晶半導體的控制權。
在立昂微看來,獲得國晶半導體控制權,有利于進一步擴大其現有12英寸硅片的生產規模,提高市場地位。
結語
近兩年,全球晶圓廠產能吃緊,使得上游的硅片總體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漲價、擴產成為普遍現象。然而,2023年之后,全球芯片產能的供需關系大概率不會像現在這樣緊張,在這種情況下,當下大規模的投入,使得兩三年后的硅片產量大增,供過于求的風險是存在的。
特別是全球硅片四強廠商,它們的市占率總和幾乎達到90%,行業集中度很高。在這種情況下,隨著全球四大硅片廠史無前例地同步大規模擴產,是否會加速終止當下的硅片超級大循環行情呢?對此,有機構表示,不確定性在提升,不免會使人對其未來的發展前景感到擔憂。如果以這四大廠為代表的全球硅片企業的擴產計劃如期執行,到了2024年,全球硅片業有可能出現供過于求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