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拼了?芯片投資、“造車”,最新曝光!
1月19日消息,據透露,成立近三年時間,華為旗下哈勃科技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又有大動作,2022年新年伊始登記為私募基金管理人,正式進軍私募行業。
另外,今天也有最新消息爆出,華為車BU的二級部門已經增設為14個,所有二級部門主管包括曾經的車BU總裁王軍,如今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產品線部長等,全部向余承東匯報。
三年發力,終成私募管理人?
眾所周知,哈勃投資這幾年積極出手,投資版圖非常龐大,重點投資半導體芯片領域的初創型企業,涉及芯片設計、EDA、封裝、測試、材料和設備等各環節。
基金業協會網站信息顯示,哈勃科技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哈勃投資)在日前完成了私募基金管理人備案登記,機構類型是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這家公司成立于2019年4月23日,最新注冊資本高達30億元人民幣,注冊和辦公地都在深圳市福田區。
據悉,就在去年底,哈勃投資進行了多項工商變更,為進軍私募行業做準備。顯然,完成私募基金管理人備案,意味著華為旗下哈勃投資正式進軍私募基金行業,未來將成立私募基金產品,面向個人和機構合格投資者募集資金,進行股權創業投資。
來源:中國基金報
編者還記得,自數年前美國“挑事”起,華為成立創投機構哈勃投資,目標很明確,就是直指“卡脖子”技術,主要開展集成電路、半導體產業鏈的投資布局,促進我們的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更看重技術價值,而非商業價值,是哈勃投資區別于很多產業投資機構的特點之一。
在成立近三年時間里,隨著投資項目越來越多,哈勃投資的資金實力也在不斷壯大,從最初在7億元注冊資本,不斷增資,2020年1月華為追加出資增至17億元;2020年10月增至27億元;2021年5月注冊資本更是增至3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上周,山東天岳先進在科創板正式掛牌上市,成為碳化硅第一股,其背后就有戰略投資者華為哈勃投資。
編者也認為,從布局特點來看,哈勃投資所投企業大多處于早期階段,其規模跟行業龍頭差距較大,因為華為傾向于和一家企業共同成長,積極做產業鏈的布局。
如今,華為旗下哈勃投資正式進軍私募基金行業,其背后承載的是發展國產芯片供應鏈的使命,未來我們也繼續期待哈勃投資進一步的私募投資動作。
“造車”也不怠慢,面臨兩難?
除了積極投資半導體之外,在不到一年時間里,華為闖入車界,找到了小康、北汽、長安、寧德時代4個盟友,和車企合作多種新車型,其中2款已經上市銷售,其他也很快問世,但目前為止,沒有一輛車能銷量過萬。
與此同時,華為整車 BU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此前,有媒體曾獨家報道過《華為造車大起底:布局3年,設9大部門,目標5000人團隊》,與當時的架構和規模相比,已經逐步壯大。

編者今天最新獲悉,除文章開頭提及之外,在二級部門的基礎上,整個BU繼續擴充,目前已經下設多個三級部門,是此前沒有的架構。
目前為止,整個車BU已經擴充為2000人團隊,華為還不吝投入研發資金,2021年翻倍超過10億美元。

顯然,車BU正在成為華為明星BU,或許也有人想辦法內部“活水”流通轉崗,設法搭上這班極速狂奔的“列車”。
實際上,編者也了解到,在華為內部,或存在兩種思路在逐漸涌動:一面是主導技術最終要付諸終端,要造華為自己的車;另一派則主張,要以全棧式服務商的角色站在車企的背后,兩種路線的角逐目前還在“纏斗”,造成的影響已經顯示出來,人才流失,去向大多是主機廠。想要做主機廠的增量和全棧服務商,但尷尬的角色也令主機廠搖擺,華為正陷入兩難的境地。

總的來說,自被美國方面多次“制裁”后,華為手機業務受到較大影響,思來想去,華為在半導體投資及汽車領域上大做文章,希望能夠為日后的可持續發展鋪路,業內也一直比較關注他的這兩條線的最新走向。
眼下2021年已逝,華為業績受到的影響還是不小,似乎并沒有過得更好,但規劃好的路還是要繼續向前,盡管途中充滿波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