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0個“楊元慶”,也救不了頹敗的“聯想”?
“組裝廠”聯想,再次奔向“死胡同”。
一家“國民品牌”,淪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實在是天大的恥辱。還記得9月30日,聯想集團啟動IPO,在科創板上市的申請獲得受理,但僅僅一個多星期的時間,就傳來了聯想撤回科創板上市申請,終止上市程序的消息。這也一并讓聯想集團背負“罵名”,成為公司發展史上抹不去的“恥”。
圖片來源:百度
可能聯想內部已經感覺到了莫大的輿論壓力,日前的聯想集團2021/22財年第二財季業績發布會上,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趕忙站出來為聯想“正名”,效仿華為,宣布啟動“全球大規模硬核科技人才招聘計劃”,未來三年將在全球范圍內面向社會和高校大規模招聘科技人才12000人,全方位充實三級創新體系。據介紹,聯想集團目前已經擁有一支達13900人的研發隊伍,人員規模較去年同比增長51%。
“高科技我們永遠也沒有忘,也不敢忘。”楊元慶指出:“但要打造聯想獨特的核心競爭力,這還遠遠不夠。”但這個口號并沒有引起民眾對聯想印象的改觀,反而認為楊元慶的“口號”實屬形式主義,毫無實際意義。
聯想再難“翻身”?
從最知名的“貿工技”、“美帝良心”、“5G投票門”、“薪酬門”再到如今的“IPO慘敗”,聯想公司這些年的黑歷史,可謂是數不勝數。
曾經臭名遠揚的“貿工技”路線,就是聯想頻頻被被拿出來“開涮”的導火索。由于發展路線的選擇問題,也極大程度決定了聯想今天的下坡路,有種說法是“聯想的頹敗,從一開始就已經注定”,話糙理不糙。1995年,柳傳志和倪光南為聯想的發展到底是走“貿工技”路線還是“技工貿”路線爭論了較長時間:倪光南認為聯想應該研發屬于自己的核心技術,對標國際上的一流科技企業。
但柳傳志一心只想走捷徑,走容易的道路。并認為聯想根本不具備自主研發處理器芯片的實力,不可能在短期內改變全球的電腦市場,因此他主張發揮中國制造的成本優勢,加大投入打造自主品牌。
1995年6月,聯想董事會免去了倪光南同志聯想集團公司總工程師職務,這被稱為是聯想決定命運的“內斗”。這段歷史,在如今“中國芯”爆發的當下被屢屢提及,聯想也因此永遠失去了芯片的自主能力,成為名副其實的“組裝廠”。
細數聯想黑歷史(華強電子網整理)
失去了核心競爭力,從而淪為徹頭徹尾“組裝廠”的聯想,國民對其的抨擊自然不會結束。數年前,由于聯想筆記本在美國賣的比中國便宜一事,聯想被扣上“美帝良心”的帽子,雖然聯想事后表示不存在“胳膊肘往外拐”的行為,因為稅收是“歐洲>中國>美國”,基本利潤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歐洲價格>中國價格>美國價格”。但之后這家公司又免費向美國軍方捐贈筆記本電腦的行為,讓國民徹底憤怒。
真正讓聯想被萬人唾罵的,還要數“5G投票門”。2016年,3GPP舉辦的關于5G標準86b會議上,聯想投了華為的反對票,投了高通的贊成票。在關鍵的L+P方案投票時,華為具有強大的競爭力、技術和專利優勢,中興、小米、OPPO、VIVO、酷派一致支持華為,甚至于聯發科也投票給了華為。在沒有被美國逼迫的情況下,聯發科選擇站隊華為,連聯發科都知道,如果通訊技術不能破局,被美國一家獨大坐吃專利,其他地區就要長期被美國脅迫、搶劫、要被逼著到美國去開廠,還要交出供應商信息等商業機密,自己決計討不到好。可萬沒想到,聯想反戈一擊,站隊了高通。最后,華為以微弱差距敗北,長碼歸高通所有,也讓聯想再度“背負罵名”。
如此多的“帽子”,再加上不久前因IPO失敗之后,聯想被瘋狂曝光的“薪酬門”,再度讓這家“組裝廠”陷入輿論漩渦。據聯想集團招股書顯示,楊元慶過去三個財年的年薪分別為1.031億、1.715億、1.772億。
圖片來源:聯想財報
由此,楊元慶年薪過億的傳聞隨即發酵,引發輿論的廣泛質疑。盡管仔細拆解來看,楊元慶最近一財年的1.772億年薪中,股票等非現金性長期激勵占比最高。其中薪金為130.1萬美元,獎金為585.5萬美元,長期激勵為1844.8萬美元,退休金13.7萬美元,其他福利42.5萬美元。但楊元慶的薪資在國內上市公司CEO中確實屬于頂級水平,再加上網絡瘋傳的柳傳志退休依然“拿將近1億元的薪酬”的消息(實際上也就一千多萬),輿論也不再在意楊元慶的薪資結構究竟是怎樣的,畢竟一味的“仇富”就對了。
這也就坐實了聯想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家大眾眼中“崇洋媚外”“不思進取”“貪腐嚴重”的企業,甚至于國民都分辨不出聯想究竟是美國公司還是中國公司。而此次楊元慶大放厥詞要招12000人,在明眼人看來,大多也只算是“口號”和“空談”。即便12000個楊元慶,說不定都解不了聯想這些年種下的“病根”。
大力增資芯片賽道 聯想就能摘掉“貿工技”的帽子?
如果說布局了芯片賽道,就想摘掉“貿工技”帽子的話,那聯想近幾年屬實還算努力。目前為止,據編者統計,聯想通過旗下的聯想創投、君聯資本、聯想之星,如今已投資多達50家以上的半導體/芯片供應鏈企業,其中不乏寒武紀、思特威、比亞迪半導體等知名芯片公司。
作為聯想集團旗下的全球科技產業基金,正式成立于2016年的聯想創投,專注于面向未來的核心科技及智能互聯網的投資。當前的投資方向主要為:IoT、邊緣計算、云、大數據、人工智能、垂直行業、消費升級等。
聯想創投芯片產業鏈投資布局
數據來源:企查查(華強電子網制表)
聯想創投之外,聯想之星和君聯資本也是聯想集團旗下設立的創投機構。其中,聯想之星是聯想集團旗下專注于早期投資和孵化的板塊,創立于2008年,目前管理著7支、總額超35億人民幣的早期投資基金,已投資400個項目。在芯片半導體供應鏈領域聯想之星主要布局在AI應用+光芯片領域,代表項目包括靈明光子、馭光科技、博升光電等。
聯想之星芯片產業鏈投資布局
數據來源:企查查(華強電子網制表)
相比聯想之星,君聯資本更是在芯片投資領域屬于先行先試型,在該領域的投資資齡已長達十余年。目前,君聯資本共投資了十余家芯片公司。其中,展訊通信、譜瑞科技、富瀚微、艾派克四家公司已經上市,上海華虹、Berkana等四家公司通過并購退出。此外,君聯資本還投資了奕斯偉、Fortior、眸芯科技、芯熠微電子等。
君聯資本芯片產業鏈投資布局
數據來源:企查查(華強電子網制表)
從聯想旗下三家創投機構目前已經披露金額的投資項目來看,從最低的100萬人民幣到最高的20億美元(約127.96億人民幣)。可見聯想集團對半導體芯片賽道的關注度與華為、阿里、百度以及騰訊等國內巨頭公司之間并無太多差異。不過,從高金額投資分布來看,聯想的賽道主AI視覺芯片以及量子、光電類芯片賽道,都是當下半導體產業最為火爆的領域,可見聯想在半導體芯片投資領域依然是“什么火、投什么”的風格,這與其創始人柳傳志和現任接班人楊元慶的行事“風格”如出一轍,“盤子雖大、一盤散沙”,待“風口”消散之后,聯想這家“浮躁”的“組裝大廠”終將在“技工貿”的轉型路上碰的頭破血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