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一日游”!含科量不足是聯想撤回上市的原因嗎?
一家營收超千億的科技企業,一家 IT 行業“領軍企業”,在申請上市的時候居然慘遭“拒絕”,如此奇異的事情就在幾天前發生,而故事的主角,正是當年號稱民族驕傲的企業——聯想。
“如果沒有聯想,世界將會怎樣?”十幾年前,聯想的廣告詞幾乎家喻戶曉。世界第一的電腦生產商,收購 IBM 個人電腦業務,當年的聯想一度被譽為國內企業走出去的標桿。然而時過境遷,曾經輝煌的聯想近年來裹足不前。
智能手機市場步步后退,市場上幾乎看不到聯想手機的影子。三年前,聯想陷入“5G 投票門”事件,遭到一眾網友的口誅筆伐,“美帝良心想”的綽號傳遍神州大地。
今年國慶黃金周結束第一天,聯想再遭重創。10 月 8 日晚間,上交所官網顯示,聯想集團科創板 IPO 審核狀態更新為“終止”,意味著聯想試圖在科創板上市的夢想破滅。此時,距離聯想集團申請上市的時間才隔八天。考慮到十一黃金周七個休息日,聯想集團僅僅經歷了一個交易日便宣告撤回。
聯想集團科創板上市申請“一日游”事件引起各界人士廣泛關注,而聯想撤回申請的理由則耐人尋味。
永遠的貿工技
聯想的前身成立于 1984 年,由中科院計算機所投資 20 萬人民幣,柳傳志與其他十名科技人員共同創辦,倪光南應邀于 12 月出任公司總工程師。早期的聯想,是一家不折不扣的科技企業,1988 年倪光南主持開發了聯想系列產品,包括影響深遠的聯想主板和聯想 Q286 微機。
然而,自主研發并不會一帆風順,1991 年國家取消微機進口調節稅,IBM、康柏等國際企業大舉進軍國內市場。1989 年國產微機占有率還高達 67%,而到 1993 年僅剩 22%。如此背景下,聯想面臨良好總抉擇,一種是以技術研發為主,靠自主研發打天下。另一種則是以商業運作為主,靠貿易往來贏得更多利潤。
當時,聯想創始人柳傳志堅持“貿工技”,即貿易放在首位,技術置于次要地位。而首席工程師倪光南堅持“技工貿”路線,即以技術驅動,貿易放在次要地位。
以當年國內技術人員的水平來看,柳傳志堅持“貿工技”并沒有錯。當初聯想國內的競爭對手有長城、四通、方正,沒有一家選擇自主研發。我國首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通用高性能微處理芯片“龍芯一號”,還要等到八年后才誕生。
在殘酷的商業競爭中,半年、一年已經是非常長的周期,為了自主研發等待數年時間,公司估計早就破產了。
在柳傳志等人的努力下,聯想依靠貿工技模式成功盤活了銷量,聯想微機、聯想筆記本在市場上越賣越好,不僅擊敗了長城、四通、方正的國內對手,還走出國門收購 IBM 個人電腦業務。時至今日,聯想依然位居 PC 銷量榜首位。
然而,在繁華背后卻暗藏危機,聯想產品在各大市場銷量喜人,讓聯想逐漸忘記了自主研發這件事。聯想逐漸淪為一家組裝廠,從上游購買芯片、電池、屏幕等零部件,再以整機的形式出售給消費者。
負債率高,科創板上市“圈錢”
聯想作為一家擁有三十多年歷史的老牌企業,1994 年就在港股上市。招股書顯示,聯想集團目前的核心業務包括智能設備業務與數據中心業務,其中智能設備業務收入占比為 88.2%。顯而易見,聯想依舊是一家硬件銷售公司。
具體而言,聯想智能設備主要包括個人電腦與移動設備。個人電腦毋庸置疑,聯想常年位居全球第一,在歐洲、中東、非洲等市場,市場份額均處于領先水平。
然而,聯想個人電腦只有數量,并沒有質量。從戴爾開啟組裝電腦模式之后,電腦廠家幾乎都不生產零部件,頂多自己定制一個主板,然后采購內存、顯卡、CPU、系統,最后將其組裝在一起。以聯想電腦為例,CPU 出自英特爾、AMD,顯卡出自英偉達、AMD,系統來自于微軟,內存來自三星、海力士等企業,除了沒什么含量的主板,聯想幾乎沒有什么自主研發。
由于需要采購大量零部件,聯想負債率奇高。從 2019 年開始,聯想集團資產負債率一路攀升,2019 年為 86.34%,2021 年直接漲到 90.5%。相較而言,計算機行業平均負債率為 39.54%,互聯網行業平均負債率為 50.96%。
或許正是因為負債率過高,聯想拿不出錢用于新業務。于是,聯想才準備在科創板上市,融資 100 億。募集資金的 55% 用于包括“云網融合新型基礎設施項目”、“行業數字化智能化解決方案項目”及“人工智能相關技術與應用項目”,10% 用于產業戰略投資項目,35%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至于為什么選擇科創板而不是主板,可能看中了科創板的優勢。科創板本身針對科技類企業設立,一直為股民所追捧。以上一個巨頭中芯國際為例,科創板上市前后,其股價在港股持續上漲。聯想若是能在科創板成功上市,有機會復制中芯國際的奇跡,讓長時間萎靡不振的港股股價得以大幅上漲。
另一方面,科創板本身采取注冊制,與 A 股核準制相比,上市準備時間更短,審查難度相對較低。
含科量不足,是撤回上市的原因嗎?
為了在科創板上市,聯想做了充足的準備,科創板的要求,聯想也一一達標。在招股書中,聯想集團標注了科創屬性評價四大項標準。其一為最近三年累計研發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計營業收入比例≥5%,或最近三年累計研發投入金額 ≥6000 萬元;其二為研發人員占當年員工總數的比例≥10%;其三為形成主營業務收入的發明專利 (含國防專利)≥5 項;最近三年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 ≥20%,或最近一年營業收入金 額≥3 億元。
聯想撤回 IPO 申請之后,坊間傳言是因為聯想研發投入占比不達標,也就是傳說中的含科量不足。聯想集團在過去三年研發投入了102 億元、115 億元和 120 億元,占各期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98%、3.27%和2.92%。按照研發比例計算,聯想確實不達標。然而,科創板對于研發投入占比并不是強制性要求,聯想最近三年研發投入為 337.58 億元,超過 6000 萬。理論上,理想并不違反規則。
那么問題出在哪兒呢?或許在于聯想所屬的行業領域要求。科創板分為五大領域,分別為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環保,聯想所申請的領域為新一代信息技術,募集資金也主要用于云網融合、數字化解決方案等等。
科創板對于融資企業 6000 萬的要求主要是為了鼓勵高研發投入企業進場募資。而聯想多大數百億的投資多半為研發人員工資,主要用于個人電腦等傳統行業,至于有多少研發資金用于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聯想并未給出明確數據。
按照國內大型企業研發投入數據,從事建筑施工類的中國交建,去年研發投入超過 200億,遠超 6000 萬。若是中國交建申請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是否也可以申請科創板?
科創板的核心在于“科創”屬性,目的在于鼓勵國內中小企業加大研發力度,讓中國制造轉型為中國智造。聯想申請科創板 IPO,未免有鉆空子的嫌疑。此次科創板上市申請一日游,或許可以打消不少企業通過科創板融資“圈錢”的企圖,讓科創板變成真科技企業的樂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