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昆侖芯兩代產品均在一年半左右完成設計,落地已超過2萬片
9月16日消息,百度科技沙龍“AI呀,我去”第二期在百度大廈舉行,此次以芯片為主題,詳細講解了芯片的生產制造環節、應用領域,及中國AI企業近期的實踐。擔任此次沙龍分享的是百度昆侖芯商業分析師宋春曉,基于多年從業經驗,她為大家厘清了很多困擾已久的芯片問題。
納米(nm)是芯片制程工藝的一種命名方式。為什么造芯這么難?宋春曉為大家介紹了芯片的整體研發和生產流程。一款芯片的前端和后端設計要耗時1~3年,設計完成后的流片環節,需要3~6個月,還會有流片失敗一切重來的風險。流片失敗3-5次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如果流片成功,仍然還需要經過3~12個月的測試調優,才能實現最終的量產。因此一款芯片的真正量產,一般要經歷2~5年。百度昆侖芯兩代產品均在一年半左右完成設計,也都是一次流片成功,體現了百度昆侖芯的研發實力和務實態度。
對于如何辨別AI芯片的能力,宋春曉認為過分關注單芯片的算力,只用算力指標去評判芯片“厲不厲害”,是片面的。通用性、易編程性和性價比,才是AI芯片之間競爭的終極指標。在此次科技沙龍上,宋春曉首次介紹了百度昆侖芯的業務和實力。百度從2011年起布局AI加速領域,昆侖芯團隊的前身是百度智能芯片及架構部,他們一直深耕FPGA,到ASIC芯片已超過10余年。在產品能力上,昆侖芯2代在產品設計理念和技術水平上均達到業界領先水平。
在硬件方面,昆侖芯2代產品采用自研的XPU2.0架構,通用性全面提升,不僅能夠支持NLP、視覺、語音等各種類型的算法,而且既能做推理、也能做訓練,通用性非常強。在軟件上,昆侖芯具備深厚的軟件基因,產品的編譯引擎和開發套件支持C和C++編程,可編程性、易用性等均對標全球最先進水平。在芯片的商業化場景上,互聯網行業的客戶是最大的算力需求方,他們業務發展快、研發節奏快,對產品的通用性和易用性也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此外,他們非常苛求性價比。目前,昆侖芯是國內唯一一款被互聯網大規模核心算法淬煉過的芯片,落地超過了2萬片。
據悉,百度智能芯片架構部于2021年3月完成了獨立融資,6月順利完成分拆,成立了昆侖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目前估值已達130億元。是業界唯一一家在體系結構,芯片實現,軟件系統和場景應用均有深厚積累的AI芯片企業。在剛剛閉幕的”服貿會”上,昆侖芯與北京市海淀區政府簽訂合作協議,將為區域發展注入”芯動能”。
在談及為何百度要做芯片時,宋春曉分享了百度對于未來的預判。算力是未來社會發展的生產力,芯片是算力的來源。如同電力的普及奠定了工業社會發展之基石一樣,算力將成為智能社會的基石。百度自身的AI能力,正在幫助從傳統行業降本增效、提升生產力,賦能新產業,創造新經濟價值。而性能更優、能力更強的昆侖芯,將有力支撐百度的業務布局。對于昆侖芯的下一步發展,宋春曉用“更快、更強、更省”來概括。昆侖芯科技將從架構、芯片實現、軟件和應用各個層次創新,踐行百度“用科技讓復雜的世界變簡單”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