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短缺局面勢將加劇 因馬來西亞遭遇疫情沖擊
8月24日訊,據報道,馬來西亞新冠病毒感染人數正在飆升,可能會加劇半導體和其他零部件的短缺,而這些問題數月以來一直打擊著全球汽車制造商們。
從歷史上看,這個東南亞國家對科技供應鏈的重要性并不像韓國或日本那樣。但近年來,馬來西亞正崛起成為芯片測試和封裝的一個重要中心,英飛凌(Infineon Technologies AG)、恩智浦半導體(NXP Semiconductors NV)和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 NV)等都在該國設立了工廠。
然而現在,馬來西亞的新冠感染病例正在飆升,已經危及解除封鎖和全面恢復產能的計劃。數據顯示,近7天平均每天報告的感染人數已經超過了2萬人,而6月底的時候只有5000多人。
福特汽車公司(Ford Motor Co.)上周表示,由于“馬來西亞新冠疫情導致半導體相關部件短缺”,該公司將暫停美國一家工廠F-150皮卡的生產。
據悉,馬來西亞當局正在加緊應對疫情,并為保持經濟正常運行,對某些制造商給予了豁免。但當地的局勢仍然不穩定。根據非正式指引,如果有超過三名工人感染病毒,則相關工廠必須徹底關閉兩周時間進行衛生消毒。Delta毒株特別具有傳染性,因此很難阻止。
Kenanga Investment Bank Bhd的半導體分析師Samuel Tan表示,“這對英飛凌和其他擁有數千名工人工廠的公司來說可能是非常具有破壞性的。”據悉,本地公司正在通過交易所公告此類關閉事件。意法半導體和英飛凌已經不得不關閉工廠。
因此,這種情況可能會加劇本已處于危機水平的半導體短缺。Susquehanna Financial Group的研究顯示,7月份的芯片交貨期(從訂購半導體到交貨的時間差)較上月增加了8天以上,達到20.2周。這是該公司自2017年開始跟蹤數據以來最長的等待時間。
“馬來西亞是全球半導體貿易的關鍵參與者,”馬來西亞半導體行業協會(Malaysia 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會長Wong Siew Hai在接受采訪時說,“因此,供應鏈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中斷都會對生態系統的其他地方產生連鎖反應。”
事實上,在馬來西亞和東南亞其他地區的芯片供應中斷之前,就已經有人預測,僅今年一年,芯片短缺就會給汽車公司造成超過1000億美元的生產損失。但現在看來,損害的程度最終還要取決于馬來西亞等國政府對抗進一步疫情的能力。
IHS分析師Mark Fulthorpe等人指出,包裝和測試業務特別容易受到病毒的影響,因為它們比芯片制造需要更多的人力,而芯片制造是一個很大程度上自動化的過程。
他們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寫道:“由于這比晶圓制造過程更加勞動密集型,活動更容易受到影響員工參與的公共衛生措施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