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比芯片更賺錢?美式收購“兩通”樹大招風!
今天,編者從多渠道獲悉,半導體巨頭博通公司正在洽談收購軟件公司SAS。
也許后者知名度不夠大,許多人并不熟悉。但這家軟件開發商的估值頗高,已經達到200億美元的水平, 這個數字就代表著企業價值,它不是一家小公司了,作用自然不能忽略。
SAS歷史悠久,主要銷售分析和管理軟件,目前擁有超過萬名員工和客戶。不過,雙方尚未做出最終決定,有可能談判失敗無法達成收購協議。而且,博通和SAS方面都不予置評。不管如何,交易應該在未來幾周內達成,到時一切便水落石出。
博通多元化“上癮”,軟件比芯片更賺錢?
雖然很多人都還記得,博通在3年前以190億美元收購了CA Technologies,但也許大家都沒有關注到后續。
博通雖然長期專注于半導體,但突然大手筆通過收購CA進軍到軟件領域,雖然當時讓業內及友商愕然,也有投資者并不理解、反應消極。然而,一年后它又以過百億美元吞并了賽門鐵克企業安全業務。
不難發現,此次收購一旦落實,博通將再次藉此加大軟件領域的布局,是因為它嘗到甜頭了?
實際上,從此前布局至今,博通也正式與微軟等公司展開競爭,吸引更多企業客戶,增加了企業軟件產品。目前來看,其軟件收入也達到總收入的近3成了。
另一方面,編者從博通近日公布的Q2業績來看,總體情況也明顯好于預期的,軟件收入依然保持明顯增長。雖然半導體收入增長更大,但主要也是因為“缺芯”等大環境所致。
提到博通,業內一般會想到同樣出自美國的高通,成不了“兄弟”自然變為主要競爭對手。近幾年兩者也一直在角逐設計廠商排名,未來的龍頭之爭還將持續下去。
鑒于“兩通”核心芯片業務競爭已近天花板,而博通要將業務擴展到利潤更加豐厚的軟件領域,自然也不難理解了。至少,收購CA等軟件企業的協同效應是比較明顯的,幾年時間下來可持續性也較高,而軟件領域未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更加符合其戰略發展。
顯然,雖然博通的主要業務是半導體,但它一直在積極實現多元化發展。而這些當初不被外界看好的收購,效果逐漸開始凸顯。畢竟,軟件領域利潤豐厚賺錢之余,也減少了博通對半導體銷售的依賴,增加了對抗周期性風險的能力。
再者, SAS作為全球最大的軟件公司之一,對處理統計分析問題具有重要的價值?,F實工作中,大量的企業都有使用SAS高級分析的習慣。
收購講技術,樹大易招風
一直以來,博通都熱愛通過收購完成公司的擴張,不斷在尋找更多可靠交易,甚至還打上高通的注意。目前的博通越來越像軟銀,以芯片業務為基礎,通過一系列的倒騰,已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半導體公司之一。
其實頻繁并購也講究“技術”。英特爾也喜歡并購,但是業務和市值似乎沒多大起色,目前市值淪落到不及英偉達的一半,而博通股價過去一年不斷上漲,市值已接近2000億美元,超越英特爾似乎也是幾個月內的事情了。
再例如有些半導體公司,可能為了迎合當下需求和趨勢,投機并購或者內部想達成某些“政績”,沒有考慮得很周全、長遠,并購之后時間一長便路遙知馬力,協同作用并不大,最終業務不溫不火,市場也不買賬。巨頭都沒做好的事情,中小廠商更難以做好,這已經有很多例子了。
因此,小廠商很多時候就是“哪個火就做哪個”,賺一筆快錢再說。而大企業則考驗整合能力,要經受時間上的持久考驗。
鑒于博通兩年來沒有進行過大規模并購,據聞有約百億美元充足的現金流,這自然有不少收購動機及聯想空間了。
實際上,大型科技公司聚焦擴大軟件業務已不是新鮮事情,尤其是在軟硬科技產業發達的美國。微軟年初時就同樣以近200億美元收購了Nuance通信公司,而Salesforce公司去年也收購了通信公司Slack,這些例子同樣不在少數。
但這難免會樹大招風。博通最新的潛在交易發生之際,大型并購活動或會受到政府監管機構的干擾,尤其對于科技領域。拜登上周簽署行政命令,對科技巨頭采取嚴厲措施。鼓勵政府監管機構采用新政策,控制亞馬遜、臉書等科技巨頭的規模和權力,遏制產業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