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繼續高薪聘賢,臺灣3千多名半導體行業人才
中國大陸科技企業,近期一直在大張旗鼓地招募臺灣地區的半導體人才,希望借此吸引高級管理人員和工程師來支持在中美貿易戰下中國處于弱勢的半導體產業。
這種激進的招募舉動使臺灣擔心半導體產業的人才嚴重流失,臺灣芯片業正努力提防,大陸企業的人才競爭。
一年前,一名五十多歲的臺灣工程師離開了臺灣一家先進的半導體制造商,轉投中國大陸公司。普遍認為 “大陸企業的研發項目,不僅能夠從收入上帶來改善,還能使其作為工程師的基本價值得到認可。”
大陸企業老板還為一些工程師的子女們支付昂貴的私立學校學費。這些都是其中一些細節,因此臺積電,南亞科技的研發人才均紛紛前往大陸發展。
一些臺灣經濟分析師說,這個數字準確地說,大約是臺灣4萬名半導體研發工程師的十分之一。
這不是新事物。代工領導企業臺積電,與張汝京于2000年創立的世大半導體合并后,張汝京帶了100多名工程師到上海成立了中芯國際。
正如臺積電前董事長張忠謀在2000年所預期的那樣,中芯國際當時的經營非常困難,經常虧損,但中芯國際現已成為全球第五大晶圓代工廠商,并得到了相關政府的補貼支持,成為臺積電的主要競爭對手。
前線聯席首席運營官蔣尚義和高級研發總監梁孟松,分別擔任武漢弘芯的首席執行官和中芯國際的聯席首席執行官。
高啟權被稱為臺灣DRAM行業的“教父”,他于2015年加入清華紫光集團。作為DRAM事業群的首席執行官,他與南亞科技等臺灣制造商競爭。
中國高薪人才策略取得明顯成效
但是,當推行“中國制造2025”政策時,它加快了半導體行業的人才挖掘行動,旨在促進高科技產業的自給自足。
半導體制造既需要大量資金,又需要大量人才。即使一家公司擁有市場上最好的設備,沒有相應合適的技術人員合作也無法大規模生產晶圓。
臺灣一位業內人士提到:“大陸現在試圖招募高級管理人員,而不是挖出整個生產團隊來克服這一障礙。它們付出的薪水是臺灣公司的兩到三倍。
臺企正在努力提高薪資水平,但還是很難與大陸企業競爭。”
臺灣在2013年修訂了《營業秘密法》,對在海外泄露公司秘密的犯罪者判處10年徒刑,但這還是無法阻止半導體人才流向大陸。
大陸正在抽空臺灣的電子行業人才
高薪聘賢政策,取得了顯著成果。2020年,大陸的長鑫存儲和長江存儲,將開始批量生產存儲芯片,這本來是臺灣電子行業的優勢。
在半導體制造設備市場方面,明年大陸地區有望超過臺灣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
除了提供全面的補貼以支持芯片產業外,政府還為臺灣工程師鋪開了紅地毯,希望臺灣的人才能夠助推實現兩岸統一的長遠目標。
政府在11月又宣布了26項造福臺灣的措施,主張兩岸居民應受到平等對待,并希望呼吁更多臺胞來中國工作和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