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最新發聲!釋放重要信號
關鍵詞: 貨幣政策 實體經濟 服務消費 科技創新 人民幣匯率
7月14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介紹2025年上半年貨幣信貸政策執行及金融統計數據情況,發布會內容一起看——
一攬子貨幣政策措施已在1個月內全部落地實施
5月7日央行宣布了一攬子共10項貨幣政策措施。數量上,綜合運用降準等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充裕,加大中長期流動性支持。價格上,注重發揮利率工具的調控作用,下調政策利率,降低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利率和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整治規范利率違規行為,強化利率自律管理。結構上,設立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增加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額度,創設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加力支持提振消費、科技創新等重點內需領域。一攬子政策已在1個月內全部落地實施。
相關鏈接:
上半年,人民幣各項貸款新增12.92萬億元
上半年信貸呈現“總量增長、結構優化”的特征。信貸總量保持平穩增長。6月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為268.56萬億元,同比增長7.1%。上半年,人民幣各項貸款新增12.92萬億元,顯示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信貸支持保持較高水平。
6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8.3%
從上半年的金融數據看,貨幣政策支持實體經濟的效果是比較明顯的。金融總量合理增長。6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8.9%,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8.3%,人民幣貸款同比增長7.1%。
服務消費是提振消費、擴大內需的關鍵
服務消費是提振消費、擴大內需的關鍵,在創造和吸納就業方面也具有優勢。我國商品消費發展比較充分,占GDP比重與國際水平基本是相當的,而服務消費相對不足,發展空間比較大。當前,服務消費市場需求比較旺盛,滿足需求的金融支持較為充分,影響擴大服務消費的短板主要是供給。所以人民銀行專門設立了5000億元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引導金融機構精準支持住宿餐飲、文旅體娛、教育養老等服務領域加大高質量供給,補齊短板,更好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推動形成“供給創造需求、需求牽引供給”的良性循環。
央行將進一步落實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下階段,人民銀行將進一步落實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抓好各項已出臺的貨幣政策措施執行,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
●總量方面,把握好政策實施的力度和節奏,保持流動性充裕,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持續營造適宜的金融總量環境。
●結構方面,突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點方向,聚焦科技創新、擴大消費、民營小微等方面,強化政策協同聯動,用好用足各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加力支持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傳導方面,強化利率政策執行和監督,更好發揮行業自律作用,維護銀行業市場競爭秩序,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防范資金空轉,把握好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和保持自身健康性的平衡。
●完善貨幣政策框架方面,進一步健全市場化的利率調控機制,優化貨幣政策中間變量,不斷完善貨幣政策工具體系,健全可置信、常態化、制度化的政策溝通機制,更好服務高質量發展。
2020年以來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別下降115和130個基點
要實施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簡單說就是,流動性要保持充裕,社會融資條件要比較寬松,綜合融資成本要比較低。政策實施要根據形勢變化相機抉擇,節奏和力度要適時適度。從國際對比看,近些年持續多次降準降息,貨幣政策的狀態是支持性的,政策效果也在不斷累積。2020年以來,人民銀行已累計降準12次;累計下調政策利率9次,帶動1年期和5年期以上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分別下降115個和130個基點。
截至6月30日,債券市場已經有288家主體發行科技創新債券約6000億元
今年,人民銀行會同相關部門出臺了兩項增量措施,一是優化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二是建立債券市場的“科技板”,從信貸、債券、股權等多方面,推動加快構建科技金融體制,目前政策實施已經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效。從5月推出建立債券市場的“科技板”以來,截至6月30日,債券市場已經有288家主體發行科技創新債券約6000億元,其中銀行間市場發行超過4000億元科技創新債券,既促進了新興和未來產業培育發展,也為傳統產業運用新技術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國不尋求通過匯率貶值獲取國際競爭優勢
影響匯率的因素是多元的,比如經濟增長、貨幣政策、金融市場、地緣政治、風險事件等。當前,美元走勢仍然有不確定性,但中國國內基本面持續向好,人民幣匯率保持雙向浮動、基本穩定具有堅實的基礎。中國不尋求通過匯率貶值獲取國際競爭優勢。人民銀行的匯率政策立場是清晰和一貫的,將繼續堅持市場在匯率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保持匯率彈性,同時強化預期引導,防范匯率超調風險,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