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大而美法案》:繁榮表象下的結構性財富轉移
在2025年7月4日美國獨立日這一天,唐納德·特朗普總統在白宮簽署了一項名為《大而美法案》(The Great and Beautiful Act)的重大立法,這項長達940頁的法律文本被視為其政治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該法案被宣傳為對2017年《減稅與就業法案》的延續與升級。后者原定于2025年底到期。新法案提出在未來十年內實施總計4萬億美元的減稅措施,并計劃削減至少1.5萬億美元的政府支出。然而,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的評估,這一法案將在未來十年內新增約3.25萬億美元的聯邦赤字,使本已高達36.2萬億美元的國家債務進一步攀升。
盡管支持者稱該法案將刺激經濟增長、提升企業競爭力并創造更多就業崗位,但批評者指出,此類財政政策可能加劇社會財富分配不均,形成一種以國家信用為背書、以立法形式推進的系統性財富再分配機制。
值得關注的是,《大而美法案》中關于個人所得稅、企業稅率、社會保障項目等關鍵條款的調整,或將對不同收入階層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尤其是在高通脹與地緣沖突持續的背景下,這種財政擴張是否具備可持續性,也成為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爭論的焦點。
這場立法行動的背后,不僅是經濟政策的博弈,更是政治權力與資本利益之間復雜互動的體現。它所引發的,不只是短期的財政變化,更可能是長期的社會結構重塑。
01 法案核心內容與立法背景:一場沿黨派路線的激烈博弈
《大而美法案》的立法過程充滿戲劇性。在參議院經歷了共和黨議員倒戈、馬拉松式誦讀等波折后,最終以51比50的微弱優勢通過,副總統萬斯投下了關鍵的“打破僵局”票。隨后在眾議院以218票支持、214票反對涉險過關,民主黨全體議員投出反對票。
法案得名于特朗普慣用的自夸詞匯——“偉大”和“美麗”,實質是一份融合稅收改革與財政支出的綜合性立法。其核心內容包括三大方向:
延續并擴大減稅政策:將2017年減稅法案中的企業稅率從35%永久降至21%,同時大幅提高遺產稅免稅額。對小費和加班工資實施免稅政策,州和地方稅的最高扣除額從1萬美元提高到4萬美元。 結構性調整支出:削減醫療補助(Medicaid)和營養援助計劃(SNAP)等社會福利支出,同時增加國防開支(五年約1,500億美元)和邊境安全投入(修建邊境墻及羈押設施)。 能源政策轉向:取消清潔能源項目稅收優惠,包括終止電動汽車購置補貼,同時加大傳統油氣開采支持力度。 章節
重點領域
核心政策方向
第一章
農業與營養
改革SNAP計劃,控制非法移民福利,增強農業補貼
第二章
國防事務
擴大印太司令部資源,發展低成本武器彈藥與供應鏈韌性
第三章
銀行、住房與城市事務
削減CFPB與綠色房改資金,支持《國防生產法》投資
第四章
商業、科技與運輸
支持火星計劃、太空探索,限制綠色航空補貼,回收無線供應鏈基金
第五章
能源與自然資源
加大油氣開采,削減清潔能源投入,推動AI與核電項目
第六章
環保與氣候資金
全面撤銷綠色新政資金,涉及氣候、學校、交通等多領域
第七章
稅收改革
延續川普減稅計劃,推行美國優先稅制,取消綠色稅收優惠
第八章
教育與勞工
控制學生貸款支出,改革Pell獎學金和貸款豁免政策
第九章
國土安全與政府管理
國土安全與政府管理
第十章
司法與移民
上調移民收費,限制非法移民庇護權與資格,強化執法撥款
受益行業
受損行業
中性影響
化石燃料:新油氣區塊拍賣,碳捕獲補貼提高
電動汽車:終止7500美元購車補貼
科技公司:AI監管暫停條款被刪除
軍工:五年1500億美元國防投入
可再生能源:稅收抵免窗口期結束
半導體:新建廠稅收抵免提高至35%
房地產:機會區稅收優惠永久化
高等教育:捐贈基金稅最高8%
初創企業:合格小企業股票免稅額度提高
零售業:維持21%企業所得稅
醫療保健:醫療補助削減導致1600萬人失保
航空:125億空中交通管制改革資金
私募股權:附帶權益稅收優惠保留
國際電商:終止800美元以下包裹免稅
制造業:設備投資稅收抵扣加速
表:大而美法案主要章節內容概覽
法案從誕生之初便充滿爭議。參議員伯尼·桑德斯將其稱為“送給億萬富翁階層的禮物”,《紐約時報》則評價為“反派版羅賓漢的劫貧濟富:從窮人手中拿走數千億美元,然后分給富人”。
桑德斯披露的數據顯示,該法案為最富有的1%美國人提供9750億美元稅收減免,為最富有的0.2%美國人提供2110億美元遺產稅豁免,大型企業收獲9180億美元減稅大禮。
02 行業影響:結構性利益重組
贏家陣營:傳統產業與資本利益
化石燃料行業成為最大受益者之一,被游說者稱為“本壘打”。法案規定在阿拉斯加、墨西哥灣公共土地和聯邦水域進行新油氣區塊租約拍賣,恢復較低特許權使用費率,并提高對碳捕獲采油項目的補貼。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商還可抵扣某些鉆探和開發成本,這是企業替代性最低稅的一個例外條款。
軍工復合體迎來盛宴。五角大樓將在五年內為艦船、彈藥生產和導彈防御系統等大型項目投入約1,500億美元,其中包括為計劃中的“金色穹頂”反導系統支付的約250億美元首付款。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Palantir Technologies等軍工承包商將從中獲益。
房地產開發商獲得多項稅收優惠保留和擴大。法案將“獎勵折舊”政策延續,允許房地產公司100%抵扣許多房產改善費用。針對房地產開發的稅收遞延“機會區”投資被永久納入稅法,低收入住房稅收抵免計劃也擴大了12%。
私募股權行業成功規避了稅負增加。盡管特朗普曾要求提高對附帶權益收入的稅收,但相關條款未出現在最終法案中。私募基金經理繼續享受長期資本利得的較低稅率,而非普通收入稅率,這一制度被批評者認為將勞動報酬偽裝成了資本利得。
零售行業因企業所得稅率維持21%而受益。在2017年稅率從35%下調前,零售商支付的實際稅率最高。像梅西百貨和Kohl's這樣主要在美國運營、在制造和研發方面投入較少的企業,成為稅率維持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輸家陣營:新能源、教育與民生
電動汽車產業遭遇重創。法案終止對購買或租賃電動汽車最高7,500美元的補貼,2025年9月30日之后購買的車輛將無法享受此項抵免。這對特斯拉、福特、寶馬、現代等汽車制造商構成嚴峻挑戰,其市場份額本就停滯在新車市場的8%左右。家用充電站稅收抵免也將于2026年6月30日到期。
可再生能源面臨發展斷崖。在12個月的新項目啟動窗口期過后,開發商將不再有資格獲得特別稅收抵免。盡管美國太陽能電池板工廠可能看到訂單短期增長(因開發商搶在截止日期前完成項目),但長期看,開發商可能轉向從中國采購更廉價的設備。
高等教育機構遭遇針對性征稅。法案根據私立學院和大學的財富水平,對其年度投資收益分別征稅8%、4%和1.4%,遠高于目前1.4%的稅率。哈佛、耶魯、普林斯頓、斯坦福和麻省理工等頂尖學府將按最高8%繳稅,而學生少于3,000人的小型學院獲得豁免。
醫院與低收入群體承受福利削減。法案削弱各州提高醫療補助支付款項的權力,將最高稅率從醫院患者凈收入的6%降至3.5%。同時,醫療補助參保者面臨新的工作要求(每月80小時工作/志愿服務)和更頻繁資格審查。SNAP(補充營養援助計劃)受助人資格也進一步收緊,預計將有超過1600萬美國人失去醫療保險。
國際電商與物流遭受沖擊。法案終止了價值800美元以下包裹免稅進口的小額豁免規則,這將影響像Sézane服裝和Diadora運動鞋等直銷品牌。聯邦快遞、UPS、DHL等物流企業近年受益于電商包裹激增,新規可能導致運輸量回落。
表:大而美法案對各行業的影響對比
03 財政風險與全球經濟沖擊:債務炸彈滴答作響
《大而美法案》最受詬病之處在于其將大幅推高美國債務水平。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預測,該法案將在未來十年新增約3.3萬億美元赤字,使公眾持有的聯邦債務與GDP之比從目前的略低于100%推高至130%以上,遠超1946年106%的歷史峰值。
穆迪警告稱,到2035年,美國財政赤字占GDP比重將達到近9%,已因此下調美國信用評級。品浩(Pimco)創始人比爾·格羅斯形象比喻:“美國政府就像一個拿著一張信用卡的青少年,這張信用卡在必須還款之前是無限額的。‘還款日’的到來不是以違約的形式出現的,而是以美元走軟和利率上升的形式。”
債務膨脹的傳導機制已引發市場擔憂:
美債供需失衡:上海交通大學高級金融學院教授胡捷指出,法案將導致美債發行量激增,在市場供大于求情況下,美債吸引力下降。 利息負擔惡性循環: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高級副總監白雪分析,利息支出將成為財政最大負擔,擠壓國防、基建等必要開支,形成“借新還舊”的惡性循環。 美元信用根基動搖:法案加劇的財政赤字正動搖美元信用基礎,美聯儲獨立性受質疑逐漸削弱美債的避險地位。 全球沖擊波已開始蔓延:
資本流動波動加劇:穆迪下調美國信用評級加劇市場對美財政可持續性擔憂,資金加速撤離美元資產轉向黃金、日元等避險資產,引發全球資本市場震蕩。 新興市場承壓:美國債務上限提高5萬億美元形成“磁吸效應”,促使國際資本回流美國,新興市場面臨資金外流、本幣貶值及輸入性通脹三重壓力。 全球融資成本抬升:美國利率中樞上移帶動全球利率同步走高,增加各國政府和企業的融資成本,對新興市場國家債務可持續性構成嚴峻考驗。 貿易秩序重構:法案中高關稅政策和“報復性”稅收條款加劇貿易摩擦。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測算,若美國關稅威脅全面落地,日本對美出口規模將縮減20%-30%,國內生產總值預計下降約1個百分點。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在法案通過前就多次“炮轟”,稱這個“荒唐”的法案一旦實施將“摧毀美國數百萬個就業崗位”,給美國帶來“戰略性傷害”,“讓美國走上被債務奴役的快車道”。橋水創始人瑞·達利歐警告,該法案“反映了一個寧愿迎合選民也不愿審慎行事的政治體系”,最終可能導致債券市場下滑、嚴重經濟萎縮或美聯儲助長通脹的干預措施。
04 法案的政治本質與歷史定位:一場制度化的財富轉移
《大而美法案》本質是一場隱蔽而巨大的財富轉移。其政策設計將本應屬于全民的財政資源“贈予”富裕階層和企業股東,同時通過加征關稅填補減稅造成的財政缺口,而由此增加的成本最終由國內消費者,尤其是中低收入群體承擔。
耶魯大學與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聯合研究發出嚴厲警告,法案擬議的削減措施可能造成每年超過5萬美國人的“不必要死亡”。而根據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分析,美國政府今年以來實施的關稅措施已使物價水平推高2.3%,相當于每個家庭平均損失約3800美元購買力。
這種“減稅+關稅”的政策組合,深刻揭示了美國政治經濟體制的沉疴:政策制定被強大的資本利益集團深度影響,從而系統性地為其服務。桑德斯指出,這正是“腐敗的競選融資體系”的直接體現,億萬富翁階層通過巨額政治獻金換取對自己有利的政策回報。
從歷史維度看,《大而美法案》是特朗普政治哲學的終極實踐:
經濟民族主義:通過關稅保護與制造業回流政策,強化“美國優先”原則 傳統價值回歸:削減清潔能源投入,扶持化石燃料行業,逆轉奧巴馬-拜登氣候政策 精英利益優先:延續資本利得稅優惠,擴大遺產稅豁免,鞏固財富代際傳遞 聯邦權力收縮:壓縮社會福利項目,將醫療、教育等責任轉移至州政府與個人 法案的長期悖論在于:一方面希望通過減稅刺激經濟增長,但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經濟學家賽斯·卡彭特指出,關稅的不確定性會使商業規劃復雜化,該機構估計法案雖將在2026年提振經濟,但隨后轉向中性,接下來是負增長。美國稅務基金會研究顯示,減稅措施僅能在大約30年內推動美國經濟增長0.8%,遠不足以抵消數萬億美元的稅收減免。
《大而美法案》如同一面多棱鏡,折射出美國政治經濟的深層裂痕。在獨立日的煙花中簽署的這份法案,表面上慶祝美國自主與繁榮,實則將加劇社會分化與財政風險。
法案精心設計的稅收優惠使財富向上集中,而1600萬美國人將失去醫療保險,1200萬低收入人群面臨福利削減。這種政策選擇揭示了美國政治體系對資本利益的系統性傾斜,正如桑德斯所言,這是“腐敗的競選融資體系”的直接產物。
隨著美國國債突破41萬億美元,債務占GDP比例奔向134%,美元信用根基開始動搖。這場實驗不僅關乎美國經濟走向,更將重塑全球資本流動與貿易秩序。新興市場面臨資本外流壓力,全球供應鏈被迫重組,中美經貿關系不確定性加劇。
《大而美法案》的最終評判或將由歷史作出,但其引發的財政風險與社會分化,已然成為特朗普政治遺產中最具爭議的篇章。
免責聲明
本文章僅供讀者參考閱讀,文中引用的部分數據是基于網絡收集的公開信息整理而成。由于信息來源的廣泛性和時效性,我們無法保證所有數據的絕對準確性和完整性。因此,對于文中可能存在的不正確數據引用或信息偏差,我們不承擔任何責任。
我們致力于為讀者提供客觀、準確的信息,但受限于信息獲取渠道和自身能力,難免存在疏漏和不足。如果您對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發現任何錯誤,請及時通過后臺與我們聯系。我們將認真核實并處理您的反饋,并根據實際情況對相關文章進行更正或下架處理。
感謝您的理解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