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貿易戰再升級!中國對歐盟醫療器械實施精準反制
關鍵詞: 貿易戰 醫療器械 反制戰略
貿易保護主義的高墻在歐亞大陸間陡然筑起,兩大經濟體在醫療器械領域的博弈從暗流涌動走向公開對峙。
2025年7月6日,中國財政部一紙通知震動全球市場:即日起,在政府采購活動中對部分自歐盟進口的醫療器械采取相關措施。根據新規,45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醫療器械采購項目將排除歐盟企業參與,非歐盟企業提供的歐盟進口醫療器械占比不得超過合同總額的50%。
這一決定是對歐盟6月20日禁令的直接回應。當時,歐盟依據《國際采購工具》(IPI)宣布,禁止中國企業參與價值超500萬歐元的歐盟醫療器械公共招標,期限長達五年。
01 歐盟對華貿易限制的密集行動
2025年春夏之交,歐盟對華貿易措施呈現前所未有的密集態勢。6月初,歐盟成員國投票通過針對中國醫療器械的采購禁令,成為歐盟首次啟動IPI機制的實戰應用。
這一工具于2022年推出,旨在應對歐盟認定的“非歐盟國家公共采購市場不公平待遇”。根據規定,中國醫療器械企業被排除在歐盟高價值公共采購項目之外,涵蓋成像設備、人造器官和醫用服裝等多個領域。
更令人關注的是,歐盟官員進一步規定:即使有中標者,其使用的中國產醫療器械也不能超過50%,除非沒有替代供應商。
歐盟的行動不止于此。在涉俄制裁框架下,歐盟制裁了兩家中資銀行,指控其協助俄羅斯規避西方金融限制。同時,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最高38.1%的臨時關稅,導致中國車企在歐洲市場份額銳減。
稀土領域成為另一博弈焦點。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G7峰會上公開宣稱中國“將稀土主導地位武器化”,呼吁西方國家聯合應對。中歐雙方就此展開緊張談判,中國表示愿為符合條件的申請建立綠色通道,但前提是歐盟展現相應誠意。
02 歐盟決策的雙重邏輯
歐盟近期一系列動作背后,交織著表面理由與深層戰略考量。
表面理由:市場公平與安全關切
歐盟委員會在醫療器械調查報告中宣稱,在分析的35,504份中國招標樣本中,87%存在對進口產品的歧視,明確禁止進口的比例從2022年的36%升至2024年的53%。歐盟特別指出中國“制造2025”政策要求醫院采購國產中高端醫療器械比例達70%,視為市場準入障礙。
歐盟中國商會對此回應:歐洲醫療器械企業“在中國市場享受到了高度的開放紅利”,深度參與了中國醫療體系現代化進程。
中國商務部對歐盟的決定表示強烈不滿,認為歐方的行為具有明顯的保護主義傾向,違反了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規則。商務部發言人指出,歐方在2024年已對中國實施了31項貿易和投資限制措施,其中包括25項貿易救濟措施,以及對中國發起的外國補貼條例(FSR)和國際采購工具(IPI)調查,這些行為嚴重干擾了中歐經貿合作
深層戰略:經濟安全與全球定位
歐盟貿易政策正經歷根本性轉變——從市場效率導向轉向主權和安全優先。這一轉變體現在三大支柱:
安全優先:歐盟將醫療器械、半導體等視為國家安全領域,降低對外部供應鏈依賴風險。在俄烏沖突后,歐盟對供應鏈安全的焦慮達到新高度。
產業保護:面對中國醫療器械企業的競爭力,歐盟選擇筑墻自保。2024年中國對歐盟醫療器械出口達90億美元,同比增長12%,占中國醫療器械出口總額的18.5%。歐盟本土產業面臨市場份額被分食的壓力。
地緣站隊:歐盟內部對華政策分歧明顯。德國、法國等經濟強國看重中國市場,而部分國家更傾向追隨美國。近期歐盟決策顯示對華強硬派暫居上風,背后難掩美國施壓的影子。
03 中國的反制策略與戰術
中國對歐盟醫療器械采購限制的反制措施體現了精準、對等和克制的特點。
精準打擊,避免擴大化
中國財政部通知明確,4500萬元人民幣門檻與歐盟500萬歐元(約合3800萬元人民幣)形成對等。更具智慧的是,在華歐資企業生產的產品被排除在限制范圍外,體現了精準打擊思路。
商務部發言人強調:“中方措施只針對自歐盟進口醫療器械產品”,這一設計避免傷及已在華投資的歐盟企業,為后續談判留有余地。
多維度應對體系
中國的反制不限于貿易領域,而是構建了多層次應對體系:
法律層面:中方表示將在WTO框架下挑戰歐盟措施合法性,通過多邊機制維護權益。
產業層面:中國加速醫療器械自主創新,同時開拓東南亞、非洲等新興市場,降低對歐盟依賴。
資源反制:中國握有稀土王牌。作為全球稀土供應鏈主導者,中國已表示將根據“符合條件的申請”調整出口審批節奏。
04 全球貿易秩序的結構性變化
中歐貿易對峙已超越傳統摩擦層面,呈現制度化、結構性對抗特征。這一變化背后是全球貿易秩序的三重裂變。
美國戰略的陰影
特朗普第二任期推行“美國優先”政策,提出統一10%基準關稅及針對中國60%定向關稅。美國通過“去全球化”策略,意在削弱中國全球商業網絡韌性,迫使中國承擔更高國際經貿成本。
權力真空的出現促使歐盟加速構建以“安全”、“公平競爭”和“價值觀一致性”為核心的新貿易秩序。
歐盟的戰略自主困境
歐盟面臨兩難處境:一方面希望展現戰略自主,另一方面難以擺脫美國影響。2023年歐盟對美出口達5020億歐元,占其出口總額的19.7%,這一經濟紐帶使歐盟難以完全獨立于美國政策。
同時,歐盟對中國供應鏈存在顯著依賴。2024年數據顯示,在歐盟日常消費品市場,中國產品占據27.1%的份額;在5G技術領域,31個歐洲國家中有8個超過50%的5G設備來自中國廠商。
規則重構與制度競爭
歐盟新貿易政策已系統性地抬高中國企業進入歐洲市場的門檻。6月21日醫療器械采購限制,正是這一新秩序的具象化體現。中歐曾經的互補經濟關系正演變為結構性博弈格局。
05 未來:三種可能的情景
展望中歐貿易關系走向,三種情景逐漸清晰:
短期陣痛不可避免
禁令將直接沖擊中國高端醫療器械企業。2025年一季度中歐醫療器械貿易額達418.22億元,其中出口253.35億元,部分企業將面臨市場調整壓力。
歐盟醫療機構同樣承受代價。少了中國高性價比產品,歐盟公共醫療采購成本可能上升,最終由納稅人承擔。
中期產業格局重組
壓力將轉化為創新動力。中國醫療器械企業將加速自主創新,減少對價格優勢的依賴。歐盟本土企業可能因競爭減少而放緩創新步伐,長期反損全球競爭力。
市場多元化成為必然選擇。中國企業將加速開拓東南亞、非洲、南美洲等新興市場,重塑全球布局。
長期路徑取決于七月峰會
2025年7月,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與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將聯袂訪華,這是自2023年中歐關系低谷后的首次高層會晤。此次峰會有望成為中歐關系的轉折點。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彥辭曾警告:“如果中歐領導人不加強對話,貿易摩擦可能演變成全面貿易戰”。合作基礎依然存在——中國連續多年保持歐盟最大進口來源地地位,2024年占比達21.3%;同時是歐盟第三大出口市場,占比8.3%。
中歐貿易的未來取決于雙方能否在七月峰會上找到平衡點。德國《世界報》分析顯示,貿易戰可能導致德國對美、對華出口分別下降15%和10%。而中國醫療器械企業已在加速轉向東南亞、非洲和南美市場,重塑全球布局。
貿易對抗沒有贏家,這場高風險的博弈考驗著雙方領導人的智慧。全球供應鏈的深度交織使完全脫鉤代價高昂,2024年中歐班列開行1.9萬列的數據,成為兩大經濟體難以割舍的最佳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