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30 日晚,上交所官網信息顯示,摩爾線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摩爾線程”)、沐曦集成電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沐曦股份”?)、南京沁恒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有研金屬復合材料(北京)股份公司和杭州易加三維增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共 5 家 “獨角獸”、“小巨人” 企業的科創板 IPO 申請獲得受理。
圖自:上交所網站
而在這一天,A 股 IPO 受理數量達 41 家,其中北交所 32 家、上交所科創板 5 家、深交所 4 家,創下2025年單日受理最高紀錄。
2024年6月,證監會發布的《關于深化科創板改革 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八條措施》(簡稱“科創板八條”)明確提出,進一步完善科技型企業精準識別機制,支持優質未盈利科技型企業在科創板上市,直接惠及GPU等硬科技企業。
截至6月30日,上交所上半年累計受理IPO申請30單,其中科創板企業占比超70%,凸顯資本市場對硬科技企業的支持力度。摩爾線程與沐曦集成電路作為國產 GPU 領域的明星企業,此次 IPO 受理備受矚目。
關于摩爾線程
摩爾線程成立于 2020 年 6 月,主要從事 GPU 及相關產品的研發、設計和銷售,以自主研發的全功能 GPU 為核心,覆蓋AI智算、圖形渲染、科學計算等領域。公司基于自主研發的MUSA架構,推出四代GPU芯片(蘇堤、春曉、曲院、平湖),并布局異構計算芯片“長江”系列,應用于AI PC、智能座艙等場景。
摩爾線程的MTT S80顯卡性能對標英偉達RTX 3060,“長江”SoC在智能座艙領域超越高通驍龍8295。然而,其核心產品MTT S5000加速卡(對標英偉達H100)尚未披露詳細參數,且受美國出口管制影響,HBM等關鍵物料采購受限。
2022 - 2024 年,摩爾線程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達 208.44% ,但由于三年累計研發投入38.09億元,占同期營收比重超800%,同期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約為 -18.4 億元、 -16.73 億元、 -14.92 億元,累計虧損50.05億元。
摩爾線程Pre-IPO輪融資投前估值達246.2億元,累計融資超45億元,根據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24全球獨角獸榜》,摩爾線程估值達255億元。投資方包括五源資本、紅杉中國、聯想創投、騰訊、深創投、字節跳動、小馬智行等。此次 IPO擬募集資金約 80 億元,用于新一代自主可控 AI 訓推一體芯片、圖形芯片、AI SoC 芯片研發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
關于沐曦集成電路
沐曦集成電路成立于 2020 年 9 月,致力于自主研發全棧高性能 GPU 芯片及計算平臺,聚焦AI智算推理、訓推一體及通用計算領域。公司推出曦思N系列、曦云C系列GPU,已實現千卡集群商業化落地,并推動萬卡集群研發,目前已成功支持128B MoE大模型等完成全量預訓練。
沐曦集成電路曾榮獲Aspencore頒發的“年度新銳初創IC設計公司”獎項,這也是中國電子業界重要的技術獎項之一
2022 - 2024 年,沐曦營業收入分別為42.64萬元、5302.12萬元、7.43億元,收入復合增長率高達 4074.52%,2024年AI智算業務收入3.36億元,占總收入77.63%。但同期凈利潤分別為-7.77億元、-8.71億元、-14.09億元,三年累計虧損30.57億元。2025 年一季度,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2.33 億元,尚未實現盈利,但虧損收窄。
截至2025年3月,沐曦研發人員占比74.94%,持有境內發明專利245項。其訓推一體芯片曦云C500已量產,曦思N100系列于2023年4月實現商業化。據悉,沐曦已交付9大智算集群,覆蓋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國家AI公共算力平臺及商業化數據中心,GPU銷量超25,000顆。
但公司坦言,客戶集中度較高(前五大客戶占比88.35%),且應收賬款賬面價值達6.15億元,存在回款風險。此外,HBM等核心物料依賴進口,可能受地緣政治影響。此次擬募資 39.04 億元,用于“新型高性能通用GPU研發及產業化項目”、“新一代人工智能推理GPU研發及產業化項目”和“面向前沿領域及新興應用場景的高性能GPU技術研發項目”。
沐曦股份控股股東為上海驕邁企業咨詢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持股比例22.83%,實際控制人為陳維良。沐曦股份成立后完成多輪融資,先后引入紅杉資本、真格基金、經緯中國。
國產AI芯片群雄逐鹿,競爭激烈
除摩爾線程和沐曦外,壁仞科技、燧原科技、天數智芯等國產AI芯片企業也在積極籌劃上市。
壁仞科技成立于 2019 年,主攻高性能通用 GPU用于AI加速,首代產品BR100系列已商用并在多地智算中心落地,性能對標H100。2024 年,其完成Pre-IPO輪 15 億元融資,投前估值約 140 億元,計劃在今年第三季度轉戰港交所尋求 IPO 上市 。
燧原科技成立于 2018 年,較聚焦專用型計算架構云端AI訓練芯片(ASIC/DSA),第三代“邃思”芯片流片在即。已累計融資近 70 億元,其中騰訊連續六次投資,目前正進行 IPO 上市輔導,計劃2026年申報科創板。
天數智芯2015年成立于南京,是中國一家通用GPU芯片及高性能算力系統提供商。在創立之初主要研發算力加速軟硬件產品,后主要開發通用GPU芯片。公司2024年營收破10億元,已經發布了兩款自主研發的通用GPU產品天垓100(云端訓練)、智鎧100(推理),其中天垓100已用于超算中心。
摩爾線程創始人、董事長、CEO張建中
這些企業的創始人團隊背景強大,不少成員擁有海外芯片巨頭公司工作經歷。如摩爾線程創始人張建中原為英偉達中國區總經理;沐曦創始人陳維良曾任 AMD 全球 GPU SoC 設計總負責人;燧原科技創始人趙立東曾在 AMD 工作近 7 年;天數智芯董事長刁石京,曾任紫光國微董事長、長江存儲執行董事,首席科學家鄭金山曾在AMD帶領上海芯片設計團隊參與過多個GPU芯片的研發。
沐曦股份創始人、董事長、總經理為陳維良
國產 GPU 行業機遇與挑戰并存
從市場環境來看,國產 GPU 行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GPU產業下游應用領域可細分為AI 智算產品和桌面級產品。 未來,隨著AI 的應用不斷開發,對于GPU等算力基礎設施的需求預計將會出現爆發增長。
一方面,隨著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快速發展,GPU 作為關鍵算力芯片,市場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過去五年,中國GPU產業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市場規模從2020年的384.77億元快速增長到2024年的1638.17億元。 預計到2029年,全球GPU市場規模將達到36119.74億元,其中,中國GPU市場規模將增長到13635.78億元,在全球市場中的占比預計將從2024年的30.8%,提升至2029年的37.8%。
另一方面,美國對 GPU 等高性能芯片的出口管制不斷升級,為國產 GPU 企業創造了一定的市場空間。2024 年,中國本土 AI 芯片品牌滲透率約 30%,出貨量達到 82 萬張,相較 2023 年 15% 的國產品牌滲透率已呈明顯提升趨勢 。
然而,國產 GPU 企業本身也面臨諸多挑戰。
在技術層面,與英偉達、AMD 等國際領先企業相比,國產 GPU 企業在技術積累、產品性能、人員規模、產業化經驗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高端芯片HBM、EDA工具等關鍵環節依賴海外供應商,代工則依賴臺積電的先進工藝,地緣風險需警惕。
在生態方面,GPU 設計和生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多個專業領域,具有較高的生態兼容性壁壘,英偉達憑借其完善的 CUDA 生態和H100等旗艦產品占據全球80%以上市場份額,是國產GPU替代最大障礙。
在市場層面,盡管國產 GPU 企業的市場份額在逐步提升,但短期內仍難以撼動英偉達等企業的主導地位。并且,國內 AI 芯片市場競爭也日益激烈,除了同類型的通用 GPU 芯片設計企業競爭,還面臨燧原科技、華為海思、寒武紀、昆侖芯等為代表的專用型計算架構芯片設計企業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