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智庫 |旬勢觀察 | 全球出口管制與經濟制裁大事記(2025年6月20日-30日)
一、焦點概述
大國博弈棋至中盤,制裁與反制在多條戰線同步升級
2025年6月下旬,全球出口管制與經濟制裁領域呈現 “多線博弈、制裁升級” 的顯著特征。中美在稀土管制與芯片豁免政策上激烈交鋒,歐盟首次提議制裁中資銀行引發連鎖反應,加拿大突然禁止海康威視在加運營,土耳其對中國汽車加征高關稅政策即將生效。技術封鎖與供應鏈安全成為各國政策核心,企業合規風險陡增。
全球貿易體系在單邊制裁與反制措施的反復沖擊下加速重構,半導體、關鍵礦產和金融通道成為新一輪博弈焦點。
二、重點國家與地區動態
(一)美國:政策搖擺與執法強化并存
芯片豁免政策生變(6月20日)
美國商務部官員杰弗里?凱斯勒通知三星、SK海力士和臺積電,考慮撤銷其在華工廠的芯片豁免許可。若實施,將切斷中國獲取14納米及以下先進制程技術的渠道,沖擊全球半導體產業鏈布局。
白宮AI主管同日宣稱中國AI技術“僅落后美國不到半年”,要求加強出口管制防止技術外流。
加密貨幣制裁漏洞(6月28日)
美國司法部公布中國移民涉嫌通過加密貨幣交易向朝鮮出口槍支彈藥技術的案件。同日FinCEN依據《芬太尼制裁法》制裁三家墨西哥金融機構,其交易對象涉及中國實體,揭示數字資產成為規避制裁新渠道。
敘利亞制裁解除(6月30日)
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終止對敘利亞制裁,放寬商品出口管制,取消部分外國援助限制。此舉被解讀為美方在中東的戰略調整,試圖通過經濟手段重塑地區影響力。
(二)歐盟:制裁升級與市場封鎖
醫療采購禁令生效(6月20日)
歐盟官網發布,依據《國際采購工具》(IPI)正式實施對中國企業的醫療采購限制,禁止中企參與價值超500萬歐元的歐盟醫療器械招標項目,要求中標項目中來自中國的產品及零部件比例不得超過50%。邁瑞醫療、聯影醫療等頭部企業首當其沖。
第十八輪對俄制裁草案更新(6月24日)
新增對俄羅斯北極液化天然氣2號項目的技術封鎖條款,擬禁止歐盟企業參與設備維護服務。同時將46家第三國貿易商列入“影子艦隊”協助者名單,強化對俄能源收入的圍堵。
首次提議制裁中資銀行(6月26日)
歐盟委員會正式提議將兩家位于中俄邊境的中國銀行列入制裁清單,指控其“系統性協助俄羅斯規避貿易限制”。若通過,將禁止歐盟金融機構與其開展任何交易,成為歐盟首次針對中資金融機構實施制裁。
延長對俄制裁(6月30日)
歐盟理事會決定將針對俄羅斯的制裁措施再延長6個月至2026年1月31日,鞏固對俄制裁的長期化態勢。匈牙利、斯洛伐克一度阻止該方案通過,最終在豁免條款讓步后達成一致。
(三)中國:管制深化與反制應對
稀土出口管制執行(6月26日)
商務部再次強調將依法依規審查稀土出口許可申請,明確優先保障高端制造業需求,嚴控軍事用途出口。這是繼6月中旬對部分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后的政策延續。
中美經貿磋商突破(6月27日)
商務部確認與美國達成貿易框架協議,涵蓋出口管制物項與技術限制。根據協議,中方將向美企發放稀土出口臨時許可證,美方則取消對EDA軟件、乙烷等產品的出口管制,為高科技產業供應鏈帶來暫時緩和。
海關新規強化監管(6月30日)
海關總署發布第123號公告,明確兩用物項出口管制質疑程序,完善對疑似管制物項的查驗、材料提交及處置流程,強化源頭管控能力。
(四)其他關鍵動態
日本拒絕對美妥協(6月20日)
日本首席貿易談判代表重申無法接受美國25%汽車關稅,日美貿易分歧公開化。同時,日本經濟產業省宣布將5項新興技術追加至出口管制范疇,涉及量子傳感器和生物制造裝備。
加拿大禁止海康威視(6月27日)
加拿大工業部長命令海康威視120天內停止在加運營,禁止所有政府部門采購其產品。這是“五眼聯盟”國家對該公司實施的最嚴厲限制,加方未提供具體證據,被中方批評為“泛化國家安全概念”。該禁令將導致加拿大近60家安防服務企業面臨設備更換,系統替換成本或超2.3億加元。
多國制裁以色列官員(6月27日)
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以“侵犯巴勒斯坦人權”為由,聯合制裁以色列國家安全部長本-格維爾和財政部長斯莫特里奇。美國國務院發表聲明譴責此舉“破壞以色列反恐努力”,凸顯跨大西洋同盟裂痕。
土耳其汽車關稅新政(7月7日生效)
土耳其宣布對所有中國進口乘用汽車加征40%額外關稅,每輛最低關稅達7000美元,擴大此前僅針對電動汽車的制裁范圍。同時設立投資豁免機制,在土設廠企業可免征額外關稅。比亞迪已簽署協議投資10億美元建設年產15萬輛汽車的工廠。
三、影響與趨勢點評
芯片博弈進入“精準打擊”階段
美國擬撤銷在華芯片企業豁免許可,直指半導體產業鏈“去中國化”軟肋。若實施,將迫使三星、SK海力士等重新布局產能,加速東南亞產能轉移。臺積電南京廠28納米產線或面臨停產風險,全球成熟制程芯片供應短期承壓。
制裁手段金融化與多元化
歐盟首次將矛頭指向中資銀行,標志著制裁戰從實體清單升級至金融通道封堵。結合醫療采購禁令等公共領域限制,形成“實體+金融+政府采購”的立體封鎖網。若金融制裁落地,可能觸發中方對歐洲企業的資產凍結等對等反制。
稀土博弈的“雙刃劍”效應
中美稀土協議暫緩供應危機,但中方“依法審批”表態保留戰略主動權。美國加速推進《國防生產法》第三章授權下的關鍵礦產儲備計劃,推動本土稀土精煉產能建設,長期可能削弱中方稀土定價權。
制裁規避技術升級與監管競賽
加密貨幣、轉口貿易(如東南亞產地偽報)、法律漏洞利用(如瑞士信托架構)等新型規避手段頻現,促使各國加強跨部門協同執法。美國OFAC發布航運合規指南,中國海關完善兩用物項質疑程序,反映全球監管技術競賽白熱化。
“陣營化”貿易規則加速形成
美墨“鋼鐵關稅限免”協議、美印貿易談判進展與歐盟對俄新制裁形成鮮明對比,顯示全球貿易規則走向 “集團重構” 。加拿大對海康威視的禁令為“五眼聯盟”提供無需實質證據的制裁模板,可能向AI、生物科技領域擴散。
四、未來10天關注重點
歐盟對俄制裁及中資銀行條款表決(7月5日前)
需27個成員國一致通過,重點觀察兩家中國銀行的制裁條款是否保留及豁免機制設計,表決結果將影響中歐經貿關系走向。
土耳其汽車關稅政策實施(7月7日)
關注實際執行力度及中國車企應對策略,特別是轉口貿易風險(如經哈薩克斯坦中轉)及本地化生產加速進程。
中美稀土許可審批動向
中國商務部首批稀土出口許可證發放名單及美方根據《國防生產法》第三章授權啟動的關鍵礦產儲備計劃(7月初截止申報)。
芯片豁免政策最終決定
美國商務部將于7月10日前公布是否正式撤銷三星、SK海力士、臺積電在華工廠豁免許可,結果將重塑全球半導體產業鏈布局。
敘利亞制裁解除后續
關注中東地區貿易格局變化及伊朗石油出口通道是否借勢擴容,美國OFAC對伊制裁執行力度成為關鍵變量。
免責聲明
本文章僅供讀者參考閱讀,文中引用的部分數據是基于網絡收集的公開信息整理而成。由于信息來源的廣泛性和時效性,我們無法保證所有數據的絕對準確性和完整性。因此,對于文中可能存在的不正確數據引用或信息偏差,我們不承擔任何責任。
我們致力于為讀者提供客觀、準確的信息,但受限于信息獲取渠道和自身能力,難免存在疏漏和不足。如果您對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發現任何錯誤,請及時通過后臺與我們聯系。我們將認真核實并處理您的反饋,并根據實際情況對相關文章進行更正或下架處理。
感謝您的理解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