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嚴電池安全令落地!2026 年 7 月實施,行業迎關鍵變革
關鍵詞: 史上最嚴電池安全令 新國標 工信部
2025 年 4月3日,工信部正式發布《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GB 38031 - 2025),因對電池安全標準的全面升級,被業內稱為 “史上最嚴電池安全令” ,并將于 2026 年 7 月起強制實施。這一標準的落地,將深刻影響電動汽車產業鏈,推動動力電池行業進入 “安全硬約束” 新時代。
熱擴散要求 “根本性升級”,筑牢安全底線
新標準最受關注的調整,聚焦熱擴散安全的顛覆性強化 。此前,動力電池熱失控引發的起火、爆炸風險,一直是行業痛點。GB 38031 - 2025 中,熱擴散測試要求從 “被動應對” 轉向 “主動預防”:不僅要求電池單體熱失控后,系統需在規定時間(如 5 分鐘以上)內不發生危險擴散,更新增全生命周期熱安全驗證 ,覆蓋電池從出廠、使用到退役階段的熱穩定性 。
簡單來說,未來動力電池需 “經得住高溫、扛得住老化”—— 即使長期使用后,遇到快充、高溫環境等極端場景,也必須抑制熱失控連鎖反應。這意味著電池企業需重新設計熱管理系統,從材料端(如采用高安全電解液、阻燃隔膜 )到結構端(優化模組布局、增加隔熱層 )全面升級,倒逼技術路線向 “本質安全” 轉型。
新增兩項關鍵測試,精準狙擊安全隱患
除熱擴散升級外,新標準新增兩項 “硬核” 測試 ,直指行業此前未充分覆蓋的安全盲區:
兩項測試的加入,將安全考核從 “單一場景” 拓展到 “復雜工況閉環”,動力電池需通過 “振動 + 高溫 + 泄漏” 的連環挑戰,才能進入市場。
產業鏈震蕩:洗牌加速,機遇與壓力并存
對于動力電池企業,新標準是 “生死考題”:頭部企業憑借研發儲備(如寧德時代麒麟電池的熱失控管理技術、比亞迪刀片電池的結構創新 ),有望加速市場份額集中;二三線企業若無法快速突破技術瓶頸,將面臨認證失敗、訂單流失的風險,行業洗牌節奏或進一步加快。
整車廠需同步調整供應鏈與產品設計:一方面,與電池企業協同升級電池系統,增加熱管理、結構安全投入;另一方面,新車開發需提前適配新標準,2026 年 7 月后上市的車型,電池安全性能將接受更嚴格檢驗,“安全配置” 或成為車企宣傳核心賣點。
下游流通與回收環節也受波及:在用車輛的電池安全檢測標準或將細化,退役電池梯次利用需重新評估熱安全風險;回收企業需升級拆解工藝,避免電解液泄漏、熱失控等安全事故。
長期影響:重塑行業生態,推動 “安全 +” 價值升級
GB 38031 - 2025 的實施,本質是通過標準強制力,推動電動汽車安全從 “被動召回整改” 轉向 “主動技術迭代” 。短期內,行業將經歷成本上升、認證周期延長的陣痛,但長期看,將帶來三大價值:
消費端信任提升:更安全的動力電池,能緩解消費者 “里程焦慮” 之外的 “安全焦慮”,加速電動汽車普及;
技術創新突破:倒逼企業投入固態電池、氫燃料電池等 “高安全路線” 研發,推動行業技術代際升級;
全球標準話語權:中國動力電池安全標準的嚴格化,有望成為國際參考,助力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輸出 “安全名片” 。
2026 年 7 月的 “大限” 已明確,動力電池行業的 “安全競賽” 正式鳴槍。對于產業鏈各方,唯有以技術創新擁抱標準變革,才能在這場 “最嚴安全令” 驅動的洗牌中,抓住新的增長機遇,推動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向更安全、更可持續的方向進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