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智庫 |重磅解讀:中美簽署稀土貿易協議,全球產業鏈迎來戰略轉折點?一紙協議背后,是兩國在資源與技術天平上的重新權衡。
關鍵詞: 中美稀土協議 稀土換技術 資源管控 執行挑戰 全球影響
當地時間6月2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活動中突然宣布:“我們昨天剛和中國簽了協議”,引發全球市場震動。隨后白宮澄清這并非全新協議,而是對5月日內瓦談判框架的補充諒解。
幾乎同時,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在北京確認:經批準,雙方進一步確認了框架細節,中方將依法審批符合條件的管制物項出口申請,美方則將取消對華采取的一系列限制性措施。
01 協議核心:稀土換技術的戰略交易
經過綜合多方信息分析,這項于6月24日正式簽署的補充協議,核心內容清晰呈現為“稀土換技術”的戰略交易框架。
根據美國商務部披露的細節,中國將恢復對美國出口七類關鍵中重稀土元素,包括釤、釓、鋱、鏑等軍用和高科技產業不可或缺的材料。這些稀土被廣泛應用于從風力渦輪機到噴氣式飛機等各類產品。
作為交換,美方承諾取消對乙烷、晶片設計軟件及航空發動機材料的出口限制。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在采訪中明確表示:“一旦他們完成交付,我們將取消對應的反制措施。”
協議特別設置了對等執行機制,美方措施的撤銷將以“中國實際交付稀土”為前提條件。這種設計反映了雙方在長期貿易摩擦中積累的互信缺失。
02 中國稀土戰略:從資源管控到全球博弈籌碼
中國此次在談判中的強勢地位,源于其系統性的稀土戰略布局。2025年初,中國在稀土領域連續出臺重磅政策:
2月19日,工信部發布 《稀土開采和稀土冶煉分離總量調控管理辦法》 征求意見稿。
4月4日,商務部和海關總署宣布對七種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
5月初,多部門聯合召開 “打擊戰略礦產走私專項部署會議”
這些措施形成了嚴密的管控體系。中國創新實施 “一批一證”出口許可制度“,要求出口商填寫最終用戶信息,有效堵住了美國通過第三方轉口的漏洞。同時,中國推動稀土期貨市場和人民幣結算,削弱了美元在稀土貿易中的主導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數據顯示,中國控制著全球70%的稀土開采和90%的加工能力,這種碾壓性優勢使美國在談判中處于被動地位。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專家巴斯卡蘭坦承,中國抓住了美國在稀土領域“完全脆弱”的弱點。
03 美國困境:軍工斷鏈危機下的被迫妥協
美國之所以在談判中讓步,源于其面臨的緊迫現實危機。自中國4月實施出口管制后,美國軍工和高科技產業迅速陷入困境:
美國約75%的稀土進口依賴中國(2019-2022年平均數據) 特斯拉、雷神科技等企業面臨斷鏈風險 美國高端武器制造進度受制于稀土供應
盡管美國近年加速推進稀土本土化,如重啟加州芒廷帕斯礦,但其分離提純技術仍依賴中國,短期內難以擺脫供應鏈依賴。專家評估顯示,美國若想重建完整稀土供應鏈,需要15年時間和1200億美元投入,比《芯片法案》預算還多一倍。
與此同時,美國乙烷出口商也承受著巨大壓力。乙烷作為化工原料,美國近一半的出口依賴中國市場。出口禁令導致美國能源企業面臨庫存積壓和資金周轉困難,部分企業甚至面臨違約風險。
這種雙重壓力迫使美國在6月25日先行讓步,允許兩家主要能源企業將乙烷裝船運往中國,為后續的稀土協議鋪平道路。
04 執行挑戰:軍民兩用困局與監管博弈
協議簽署只是起點,實際執行面臨多重挑戰:
終端用途監管成為核心爭議點。中國已明確表示“稀土可以出口給美國,但決不能用于軍工產業”。為此,中國建立了嚴格的“穿透式監管”體系。例如在2025年5月發放的首批許可證中,中國明確要求德國大眾汽車說明稀土磁體的具體用途。
業界人士透露,中國 “非常嚴肅”看待稀土的軍民兩用限制,一直在審查買家,確保稀土材料不會被挪用至美國軍事用途。這一過程導致出口許可審批變慢,可能延長交貨周期,加劇企業供應鏈管理成本。
美國軍工企業可能通過 “貼牌采購”、“第三方轉口”等方式規避審查。協議執行效果將取決于雙方能否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確保稀土不被轉用于軍事領域。
05 全球影響:產業鏈重構與國家戰略調整
中美稀土協議引發了全球產業鏈的連鎖反應:
歐洲車企獲得喘息:中國對大眾、寶馬等企業發放了6個月的稀土出口臨時許可。
東南亞加速布局:馬來西亞擴建稀土冶煉廠,越南尋求與中國合作開發稀土礦。
海運市場劇烈波動:中美貿易政策反復導致中國至美西海運價格月內腰斬。
協議簽署后,市場迅速作出反應:
美國稀土開采與加工公司股價跳升5%-8% 特斯拉、通用電氣等股價應聲上漲2%-3% 離岸人民幣盤中上揚,亞洲市場資金流入規模增大
06 長期博弈:技術自主與資源安全的戰略競賽
從戰略層面看,此次協議是兩國在資源與技術天平上的重新權衡:
對中國而言,協議是打開高科技封鎖的突破口。美國承諾開放的領域可能包括人工智能芯片、量子計算等關鍵技術。若能通過稀土換取EUV光刻機等設備,將加速國產半導體產業升級。
對美國而言,獲得稀土供應暫時緩解了軍工和高科技產業的燃眉之急,但長期依賴并未解除。美國地質調查局數據顯示,其本土稀土礦從開采到冶煉的全鏈條建設至少需要10年。
協議簽署后數小時,美國國會推出 《禁用敵對人工智能法案》 ,旨在建立“防火墻”將由外國對手所控制的AI技術從美國政府系統中隔離。這表明即使在達成稀土協議的背景下,美國對華技術遏制的戰略基調并未改變。
協議簽署后,美國稀土進口商MagREEsource已收到中方合作伙伴的出口配額通知,預計首批貨物將于7月中旬抵美。但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指出,此次協議是雙方在“關稅懸崖”前的戰術性妥協。中國可能僅放寬稀土出口6個月,以保留后續談判籌碼;而美方反制措施取消范圍尚未完全公開,雙方博弈或持續。
全球產業鏈的未來,取決于兩個大國能否在資源安全與技術自主之間找到可持續的平衡點。稀土協議的墨跡未干,新一輪戰略競爭已悄然拉開帷幕。
布魯金斯學會警告,若中國后續以環?;虍a能為由限制出口,美方將缺乏有效反制工具,凸顯供應鏈多元化仍是長期課題。
免責聲明
本文章僅供讀者參考閱讀,文中引用的部分數據是基于網絡收集的公開信息整理而成。由于信息來源的廣泛性和時效性,我們無法保證所有數據的絕對準確性和完整性。因此,對于文中可能存在的不正確數據引用或信息偏差,我們不承擔任何責任。
我們致力于為讀者提供客觀、準確的信息,但受限于信息獲取渠道和自身能力,難免存在疏漏和不足。如果您對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發現任何錯誤,請及時通過后臺與我們聯系。我們將認真核實并處理您的反饋,并根據實際情況對相關文章進行更正或下架處理。
感謝您的理解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