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專家探討AI賦能新型電力系統
關鍵詞: 新型電力系統 人工智能 可再生能源 電網安全 數據分析
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
當電力系統由占60%以上的穩定的煤電變為60%以上以間歇性、波動性為特征不穩定的新能源,當短時用電高峰越來越高帶來巨大投資問題愈發突出,當儲能不能完全解決新能源消納,人工智能如何解決這些問題?12月14日,2024年上海電力大學“AI賦能新型電力系統”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國際青年學者論壇在上海電力大學臨港校區舉行,來自海內外的學者重點探討了“新型電力系統如何使用好AI”這一前沿話題。
來自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南瑞集團公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薛禹勝被稱作“守衛電網安全第一人”,他是時變非線性運動系統穩定性量化理論的創立者、我國電網停電防御框架的總設計師。薛禹勝認為,我國電力系統發展已走向“堅強的智能電網”,要將經濟轉型的目標、能源轉型的目標、雙碳變革的目標和社會參與的目標綜合考慮,關注信息流、行為流、碳元素流、能源流和資金流,從能源學、環境學和社會學等多視角融合的觀點研究系統的演化。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Anthony G.Cohn分析了AI技術對能源領域的雙重影響,強調了AI技術在能源領域應用的可持續實踐的重要性,并發出了利用人工智能實現可持續能源未來的行動呼吁。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王偉勝則認為,未來需要圍繞共性技術需求,構建數據-知識-機理融合的專業模型與大模型。通過大模型-專業模型協同模式,支撐電網核心業務的發展。
據悉,上海電力大學整合人工智能新興學科與能源電力傳統學科,形成新型電力系統人工智能新交叉學科,并依托上海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優勢,在“源網荷儲”端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到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中,致力于AI研究,賦能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助力低碳的電力系統安全穩定經濟運行,推動能源清潔化和高效化。
論壇現場。主辦方供圖
上海電力大學校長顧春華介紹,學校在人工智能與“源網荷儲”深度融合的研究和實踐,在源端,利用AI對風、光等波動性和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的發電特性進行預測,通過智能化調節手段降低源端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以提高新能源消納能力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在網端,通過AI模型分析配網中的網絡特征、功率潮流特征,通過智能算法優化調度策略,增強配網對隨機波動的抵御能力、對功率雙向流動的適配能力和對潛在風險的研判能力;在荷端,在多種形式的傳感器收集終端運行數據的基礎上,基于用戶行為、天氣等多方面因素,利用AI學習和訓練負荷的非線性和動態特征,通過智能控制手段實現電能用戶的安全穩定。此外,在電力大數據方面,學校通過對海量多模態非結構化數據的分析、挖掘與應用,顯著提升了新型電力系統的智能化運行與診斷能力。在電力機器人領域,該校師生團隊還設計了巡檢機器人、故障檢修機器人、客服機器人等。“未來學校將在電力AI、電力大數據、電力大模型等領域持續深耕,為新型電力系統的發展提供‘AI+電’的上電方案。”顧春華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