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產業轉移帶來的“雙向奔赴”
關鍵詞: 產業轉移
弗迪電池“刀片電池”生產線
盛夏時節,在“中原糧倉”駐馬店,一座座帶有“半導體”“電子信息”“智能”等標語的工廠不時映入眼簾;在西部小城璧山,經過配料、涂布、輥壓、裝配等環節,每6秒鐘就有一塊新能源汽車刀片電池下線……
推動產業有序轉移,是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是保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迫切需要。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金壯龍在日前召開的2024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廣西)上指出,要緊緊圍繞實現新型工業化這個關鍵任務,把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重要著力點,持續完善政策舉措,更大力度推動產業梯度轉移,為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制造強國提供堅實支撐。
當前,不少城市正搶抓產業轉移機遇,大力鍛造新優勢、培育新動能,鍛造產業“全鏈條”,構建集群“新高地”,讓產業轉移與產業升級同步進行。一“轉”一“接”之間,一場“雙向奔赴”就此展開。
“鏈”式反應,構建產業集群新高地
走進位于重慶璧山的重慶弗迪鋰電池有限公司動力電池工廠,近百個工業機器人在產線上演奏著“協奏曲”,經過配料、涂布、輥壓、疊片、裝配等八大環節后,一塊塊壁薄纖長的“刀片”電池量產下線。
數年前,比亞迪動力電池項目落地璧山。如今,這里不僅成為了比亞迪刀片電池的首發地,更是全國規模最大的刀片電池生產基地。比亞迪的落地,形成了對產業鏈企業的巨大虹吸效應,補齊了重慶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關鍵一環。
近日,在四川省樂山高新區新能源產業園內,工程車在航達光伏、風電儲能鋰電池項目建設現場來回穿梭,全新的廠區主樓整齊排列,項目整體已進入收尾階段。該項目由東莞航達電子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總投資額達15億元,建成后將推動樂山高新區光伏產業發展。
招引鏈主企業,鍛造產業全鏈條、構建集群新高地,是各地通過產業轉移謀劃產業升級的典型思路。在四川,樂山高新區提出目標:2024年重點推進80個項目,聚焦光伏產業及電子信息、新能源材料、智能制造等產業,預計總投資額達860億元;在河南,通過引進海爾、格力、奧克斯等家電項目落戶,補上了該省缺少家電“大塊頭”的產業短板,隨著鄭州海爾空調生產基地投產,目前業內最大規模家用空調智能制造基地應運而生。
“如果說前期的投資更多考慮的是‘成本洼地’,那么現階段的擴能投資就是基于集群吸引力。”站在已投產的一期項目工廠前,位于云南的曲靖陽光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行政部部長霍學偉對正在建設的二、三期項目信心滿滿。
國家高新區、經開區等各類園區,是各地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要載體。目前,云南曲靖經開區硅光伏產業園正圍繞光伏全產業鏈,全力打造世界“光伏之都”。據了解,2025年園區力爭實現產值1500億元以上,預計在全球和全國占比分別達到18.18%和18.76%。
曲靖晶澳二期30MW分布式工商業項目
“引導產業有序轉移將加速新技術、新模式推廣,強化地區發展創新引擎。”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劉文強表示,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能通過與東部地區的協同合作,加速制造業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邁進,還可以促進各類創新主體協同互動更加高效,讓科技成果擴散、流動、共享、應用更加順暢,不斷推進產業鏈再造與升級,提升產業整體水平。
多措并舉,“引得來”更要“留得住”
優良的營商環境就像陽光、空氣和水,是產業轉移項目“接得穩、留得住、長得好”的關鍵,各地為此使出了“渾身解數”。
今年3月,在2024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四川)期間,舉辦了四場專題對接活動。在電子信息產業專題對接活動上,一份《四川電子信息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協作供需清單》吸引了杭州士蘭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陳越的注意。
“這份清單很特別。”陳越翻看目錄感嘆道,清單按照鏈主企業、鏈屬企業、產業園區、投資機構分類,“第一次在招商清單中看到投資機構,這些投資機構專注電子信息領域,方便企業更精準找到投資。”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四川將組織全省28個國家級和省級高新區走進東部省份,推動高新區之間健全聯系機制、深化產業合作。
中橋半導體(河南)有限公司生產負責人童斌記得,去年公司打算往內陸地區轉移,安徽、湖南、江西等地紛紛拋來“橄欖枝”,但河南省駐馬店相關負責人“三顧茅廬”的誠意和務實高效的作風打動了他們,企業從落地到建成投產僅用時1個多月,創造了業內速度。
有軟服務,也得有硬支撐。由于看好重慶市榮昌高新區完善的基礎設施和配套措施,2023年9月,江西遂川光速電子有限公司簽約落戶榮昌區,計劃在當地建設雙面多層高精密度線路板生產基地。“榮昌高新區不僅污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完善,還為企業提供財稅、金融等手續代辦服務,既貼心又方便。”江西遂川光速電子董事長姜世明說道。
據重慶市經信委主任藍慶華介紹,除現有政策之外,在優化承接產業轉移環境方面,重慶市還將打出一套“軟硬兼施”的政策“組合拳”。在強化政策支持上,重慶市將全面落實《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目錄》,確保符合稅收優惠條件的制造業企業“應享盡享”,并落實好一攬子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用工成本、用能成本的優惠政策。同時還將持續推行服務企業專員制度,完善“企業吹哨·部門報到”平臺,為企業提供包括政策宣傳、問題化解、事項協調、要素支撐、資源爭取等全周期、全要素、全覆蓋和全方位服務。
東西部協作,優化產業分工格局
西尋空間、東覓機遇。不知不覺,不少城市以“東西部協作”為契機,區域產業鏈協同效應不斷增強。
在貴州大龍經濟開發區,年產25萬噸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產業園二期項目建設現場,施工人員奮戰在建設一線,全速推進項目建設進程,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該項目由廣東嘉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資,以貴州嘉尚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為主體進行建設與運營,主要建設年產10萬噸錳酸鋰正極材料等生產線及相關配套設施。此后,又陸續吸引來了廣東凱金、廣東嘉尚、深圳為方等一批廣東企業和重點項目落地銅仁,有力助推銅仁新型功能材料產業實現上中下游縱向一體化發展。
銅仁新型功能材料產業集群
這只是廣東攜手貴州推動“東西部協作”的縮影。據貴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統計,截至2023年年底,粵黔合作共建工業園區共計34個,累計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18.81億元,進駐企業644戶,帶動就業4萬余人,為兩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動力。
劉文強指出,從協調發展角度,引導產業有序轉移將重塑地區產業分工和地理布局。東部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轉移還有利于為東部地區產業轉型騰出空間,從而優化全國范圍內的產業分工格局,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整體效率。
記者了解到,多地正探索產業轉移“雙向飛地”協同發展新模式,一批“飛地園區”拔地而起。
當前,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正加快建設京蒙協作(亦莊·赤峰)科創產業園。據了解,此舉將推動赤峰市產業鏈與北京市經開區創新鏈的有效嫁接,達到“以經開區之所長補赤峰之所短,以赤峰之所能供經開區之所需”的目標,成為赤峰在北京的產業研發培育平臺、科技創新平臺、雙招雙引平臺。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不少地區已在承接產業轉移上先行先試,積累了良好經驗。但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產業室主任、研究員魏琪嘉也告訴記者,科學有序推進產業轉移,仍需在推進統一大市場建設方面持續發力。同時,要做好各類信息的銜接對接,加強區域間的政策統籌協調力度,促進產業對接更高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