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參與航天產業,或成新一輪經濟增長主力
關鍵詞: 元器件
民營航天的效率表現搶眼
作為直接參與主體的民營航天,在航天器研發及活躍度層面效率較高2023年末,全球航天產業呈現出一種新的趨勢。
SpaceX星艦兩次試飛表現出的穩定性和技術進步速度后,在西方航天界,基本接管了運載工具的運營和研發工作,完成了國家向民營的任務目標交接。
所以按照路線,以美國重返月球的阿爾忒彌斯計劃為總框架,西方航天開始調動民營力量進行空間層面的應用研發。
其中CLPS(是重要且有效的一步,在這個計劃框架下,2028年前,將會有26億美元項目,由14個西方民營航天供應商完成月球探測。
截至2024年2月末,已經有兩個商業月球探測器發射升空,其中Astrobotic公司的游隼號月球探測器落月并未成功,任務失敗。
除了CLPS之外,日本iSpace公司的白兔號月球探測器、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SLIM月球探測器,印度月船三號、以及俄羅斯月球-25號都涉獵了月球探測。
可以說,隨著技術的進步,商業的觸角即將跟隨航天產業的發展,涉獵到地外天體的應用領域。
航天科技發展促進大量民商介入
從航天產業層面看,從1955年錢學森錢老回國開始算起,中國航天近70年的發展模式,都存在產業閉環層面的問題。
航天無論從語境,還是實際從業者來看,工程與科技研發更受重視。所以中國航天產業擅長把想法變成現實,進而忽略后端更大也同等重要的社會應用端。
而商業航天一方面缺少資源注入,另一方面自身運作也更為靈活,所以更加歡迎民商介入。
從民商層面看,航天從過去到現在,一直是無法企及的明珠般的產業。其自身代表的高品質與宏大的文明意義,都是能與民間商業環境無縫銜接的意義內涵。
加之工業基礎提升后,很多民用產品均可轉為航天用,他們本身參與航天的可能性已經大大增加。
在民營航天民商開放更多合作通道后,箭體廣告、創新營銷、商務載荷、民用立方星,甚至于太空旅游等產業相繼展開,未來還會繼續深入。
舊生態需向新生態轉變
傳統航天生態中,全球航天總產值接近3000億美元的水平,由于產業相對固定,所以其產業結構變化極小。
在這近3000億美元的總規模中,地面設備的生產制造占比在50%左右,目前提及“商業航天”四個字,社會各界錨定的經濟主體在火箭發射領域,但實質上這部分業務規模僅占2.5%,換算成規模不足百億美元。
在“民商”概念中,絕大部分集中在衛星服務領域,即通信、導航、遙感等衛星應用,其規模占比胃40.3%。從數據上看這部分市場規模系接近1200億美元,非常龐大。
由于航天的科技水平過于尖端,所以過去近70年來,其發展都比較獨立,所以在對下科普和樹立親民形象層面做的不多,所以在生態轉化上還需要多加協調合作。
民商介入下航天產業的演變
在民商的介入下,傳統航天領域開始產生一系列的變化。縱觀過去,可以看到航天產業呈現出依附生態、獨立生態和合作生態的三個階段。
在航天產業面臨的融資、研發和市場等問題不變的環境下,航天產業自身正在向更靈活的模式演進。
從宏觀要素上看,民商的參與是航天科技發展的必然,航天作為一個有機獨立的產業,會在社會環境中自己尋找出路,所以勢必會降低民商參與門檻,引入新的變量,擴大自己的生存空間。
將航天器的系統開放給民商進行合作,是航天民商化的重要里程碑,它意味著航天器不再只能束之高閣,其應用也與傳統的“通導遙”完全不同。
這些應用合作的出發點就是衛星直接的民用,不僅針對地面,也針對空間。通過民商元器件的搭載,使原本航天B2B2C的模式,直接轉化為B2C,也讓民眾親手操作航天器,親自利用航天器成為可能。
結尾:未來商業航天更開放式的合作
目前,中西方商業航天公司都存在設計總裝與生產分離的型號案例。在中國,航天集團的存在弱化了總裝與生產分離的現象,在國家隊發動機亦可向外輸出的事實基礎上,很多民營航天公司完成了首型火箭入軌成功的商業閉環。
同時,也存在民營航天發動機公司的技術反哺國家隊的模式。因此中國商業航天領域已有合作型發展生態的苗頭。
在未來,如果各商業航天公司的產品得到了充分的驗證,打消發動機自研資產的思想桎梏,則可順利過渡到第三階段,屆時民商將有更多機會創造符合自身需求的航天器,航天產業本身亦能獲得更多訂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