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晶體可提升萬倍光學性能,激光技術正走出機械加工“舒適圈”
在石英片上,厚度僅有1至3微米的轉角菱方氮化硼晶體薄如蟬翼,能效卻比傳統光學晶體提升了100倍至1萬倍。在4月25日舉行的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開幕式重大成果發布環節,這款世界上已知最薄的光學晶體被列為十大科技成果之一。
激光技術自被科學家發明以來,已經走過了60余年的發展歷程。“激光技術是我們當下科技文明的基石,在微納加工、量子光源、生物監測等領域,激光技術都在大放光彩。”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劉開輝表示,激光技術的突破,高度依賴于一種特殊材料——光學晶體。激光頻率轉換、脈沖壓縮、信息處理等功能的實現,都離不開光學晶體,“可以說,光學晶體是激光技術的‘心臟’。”
如果仔細“解剖”一臺激光器,能量從輸入儀器到輸出所需的激光,共需要經歷3個環節。電能進入儀器激發產生的種子光源,分別通過特定激光晶體、光學晶體,在諧振腔內“折返跑”形成共振,最終產出各類不同功能的激光。激光器的小型化、集成化、功能化是未來激光技術發展的核心方向之一,但傳統的光學晶體很難在有限厚度內高效產出激光。瞄準制備更輕薄的光學晶體這一目標,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恩哥與劉開輝一起,帶領團隊展開了長達10余年的攻關。
他們的原材料就比別人更輕,硼、碳、氮等輕元素的相對分子質量較小,經過反復組合嘗試,輕巧的氮化硼成了最優選。用其制備出的菱方氮化硼材料單層厚度為0.34納米,僅相當于常人頭發絲直徑的十萬分之一,部分性能卻能與傳統厘米級的光學晶體材料相媲美。
不過,單層的氮化硼分子無法被作為光學晶體用于激光器制造。“我們要讓它長大,并沿著特定方向變厚。”劉開輝說。然而實驗發現,如果只是簡單把一層層的氮化硼分子像疊積木一樣堆疊起來,激光穿過時會“步調不一致”,即出現相位失配現象,導致激光無法成功、高效輸出。
在傳統的晶體研究體系中,這一現象的出現,幾乎等于宣告了這種材料的失敗,只能更換新材料重新研發。但研發團隊沒有就此放棄,通過復雜的理論推導,他們發現了一種新的晶體設計方法——當把每塊菱方氮化硼材料像擰魔方一樣轉動特定的角度,堆疊形成的光學晶體就能減少激光穿過的能量“內耗”,高效產出所需的激光。
“我們把這個規律總結為二維材料的界面轉角理論。這是自激光技術發明以來,光學晶體理論的又一個重大原創突破。”劉開輝感慨,全新的晶體設計理論與制備方法相結合,讓光學晶體成功“瘦身”,傳統光學晶體厚度在毫米級到厘米級,而轉角氮化硼光學晶體的厚度只有1至3微米。該理論的應用,有望在未來讓激光器的尺寸縮小到毫米甚至微米級。很多曾經被認為無法制造光學晶體的材料,也可能在材料堆疊角度的轉動中再次煥發生機。
在懷柔科學城,北京大學與北京市共建的輕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臺為光學晶體提供了更大的生長空間。“實驗室做出的晶體直徑最多只有五六厘米,要實現激光技術的產業化,就得做出更大尺寸的晶體。”劉開輝說,目前,交叉平臺正在進行生產裝備調試,預計未來,直徑數十厘米的光學晶體將在這里蓬勃生長。
核心創新:納米尺度上的超快激光
研究人員成功開發了集成在光子芯片上的超快模式鎖定激光器(Ultrafast Mode-Locked Lasers),這一壯舉顯著小型化和增強了傳統激光系統的能力,發表在《科學》期刊上。
傳統上,以產生飛秒到皮秒的極短光脈沖而聞名的超快模式鎖定激光器既笨重又昂貴。然而,最近由紐約市立大學(CUNY)高級科學研究中心的Qushi Guo和加州理工學院的Alireza Marandi等團隊領導的研究在創建這些激光器規模小型化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利用納米光子芯片和薄膜鈮酸鋰等材料,他們設法生產了能夠產生短至4.8皮秒(10的12次方分之一秒)脈沖的激光,目標是達到50飛秒(10的15次方分之一秒)。
這種小型化不僅僅是一個尺寸大小的問題。將這些激光集成到納米光子芯片中開辟了大量機會,使超高速光子學的巨大潛力更加可能得以釋放,并且可以實現多功能。特別是使用鈮酸鋰,這種材料以其獨特的光學和電光學特性而聞名,可以精確控制激光脈沖,這是要求高精度的應用中的關鍵因素。
這些緊湊、超快激光器的潛在應用廣泛而多樣。在電信領域中,它們可以顯著提高光網絡中的數據傳輸速率,為更快、更高效的通信提供途徑。在計算領域,它們為光計算提供了一條有前途的途徑,因為使用光而不是電,可能會導致更快的處理速度和更高的效率。
最關鍵的應用之一在于生物和醫學成像領域。這些激光的高峰值強度和低平均功率使其成為多光子顯微鏡等敏感成像應用的理想選擇,可以在不損壞生物樣品的情況下進行深層組織成像。這項技術可能會徹底改變醫療診斷和非侵入性手術技術。
在科學研究中,特別是在化學和物理學中,這些激光為研究分子和原子層面的快速化學反應和物理現象提供了獨特的工具。觀察材料內部分子鍵或電子動力學的形成和斷裂等過程可以幫助基礎科學的重大突破。
此外,這些激光器提供的精度和控制使它們適合材料加工,如半導體制造或微加工,其中精度至關重要。頻率計量和精密傳感、環境監測,甚至消費電子產品都是這項創新可能產生重大影響的其他領域。
激光技術在塑造現代制造、信息、醫療和國防等產業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激光制造應用是激光產業應用的主要方向,包括去除與連接、表面工程、增材制造、修復與再制造和微納制造等 5 類,產值規模占激光應用產業的30% 以上。激光制造具有易于操作、非接觸、高柔性、高效率、高質量和節能環保等突出優點,是切割、焊接、表面處理、高性能復雜構件制造和精密制造的主流手段,被譽為“萬能加工工具”“未來制造系統共同的加工手段”,引領了先進制造業的發展,對工業智能化進程產生深遠影響。
激光技術是現代信息產業的支撐技術。光纖通信是高速互聯網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無線光通信技術是實現海量信息遠距離快速傳輸的唯一方式,也是巨型計算機、大型超算中心、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基站和 5G 數據中心等內部及相互之間高速海量數據傳輸交換的主要方式;光存儲是海量大數據信息存儲的主要方式;高清晰激光顯示技術將引發“人類視覺史上的一場革命”。此外,激光技術還是高精度測量傳感、無人駕駛和量子通信的重要基礎。
激光技術已是醫療和診斷領域中不可替代的一類技術手段。光學相干層析成像(OCT)、光聲成像、多光子顯微成像、拉曼成像是現代醫學診斷的重要技術。強激光治療、光動力治療及弱激光治療已廣泛應用于眼科、外科、內科、婦科、耳鼻喉科、心血管科、皮膚科等科室 300 多種疾病的治療,以其精準性、微創或無創性引領醫學治療模式的轉變。
在國防領域,激光已應用于測距、成像、指向、制導、通信及對抗等,改善了武器裝備性能,如提高命中率和可靠性,而且某種意義上也改變了現代戰爭的面貌。近年來,直接利用激光能量殺傷目標的高能激光武器已接近成熟,將逐步進入多種應用裝備的研制和列裝階段。受小型無人機應用快速拓展的影響,低空防御型激光系統因作為和平時期重要地點、重大活動安防不可或缺的手段而得到快速發展。
加速發展激光技術及應用可有力推動和引領經濟產業轉型升級
激光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持續拓展,顯示這是一項極其重要的核心關鍵技術、基礎性技術和引領性技術,有力推動和引領著經濟產業發展和轉型升級。
第一,激光技術是一項重要的工具性技術,其應用可以加速改變相關行業面貌,激光在制造行業、信息通信和醫療行業的應用及擴展就說明了這一點。
第二,激光技術是一項極強的滲透性的基礎性技術。激光產品所支撐的經濟規模遠遠大于本身的經濟規模。2010 年美國科技政策辦公室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2009—2010 年美國的電信、電子商務及信息技術總價值為 4 萬億美元,其中激光器自身的價值僅為 32 億美元(半導體和光纖激光器)。換個角度,激光技術產品在經濟體系中的重要性遠超產品本身的價值規模。
第三,激光技術孕育孵化新應用的能力很強,能夠不斷與其他技術融合創造新應用和新產業,具有突出的產業引領性特征。例如,近 30 年來半導體激光器性能的不斷提升,使得光交換技術成熟和光纖通信網絡的容量達到每秒太字節以上,這是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4G)和 5G 通信技術發展的重要基石。另外,激光顯示技術的成熟即將催生萬億級的產業規模。
我國激光技術應用前景
在中國,激光技術的發展始于20世紀70年代,隨著多年的不斷積淀和創新,中國的激光技術實現了長足的發展,并在多個領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一、激光制造加工領域
激光加工是指利用激光的高能量密度和可控性對材料進行切割、鉆孔、打孔、表面改性等加工過程。相比于傳統的機械加工和化學加工,激光加工具有加工精度高、速度快、無接觸加工、可以加工各種材料等優點。在激光加工方面,中國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和技術體系,在汽車、電子、航空航天、新能源等行業得到廣泛應用。
汽車制造領域:激光技術在汽車制造中的應用主要集中在車身焊接、零件切割、零件表面處理等領域。其中,激光焊接技術是汽車生產線上重要的焊接方式之一,具有不變形、焊縫美觀、工藝穩定等特點,已經在大眾、奔馳、寶馬等汽車品牌生產線上得到廣泛應用。
電子制造領域:激光技術在電子制造中的應用主要包括零件切割、鉆孔、表面處理等方面。激光切割技術可以實現對各種材料的切割,如金屬、塑料、陶瓷、半導體等,激光鉆孔技術可以實現對小孔和深孔的精確加工,同時還可以實現多孔性材料的加工。此外,激光在電子器件表面處理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如增強接觸性、提高光學性能等。
航空航天領域:激光在航空航天領域的應用主要集中在復合材料的掃描、切割和鉆孔等方面。激光切割技術可以實現對復合材料的高品質切割,而激光鉆孔技術可以實現對深孔的精確加工,這對于航空航天領域的高性能和輕量化要求非常重要。
新能源領域:激光在新能源領域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太陽能電池片的劃線、電池片的孔加工等方面。激光可以實現高精度、高效率的切割、劃線和加工,為太陽能電池的生產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持。
二、激光信息通信領域
光通信是當前全球發展最快的通信系統之一,其中激光光源是光通信系統中的核心技術之一。在激光信息通信方面,中國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和技術體系,在光纖器件和激光器件設計、制造和測試等方面具有強大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目前,中國已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光纖通信網絡,主導了全球半導體激光器件領域的生產和研究。我國已經推出了多種類型的激光器件,如光纖激光器、光固態激光器、半導體激光器等,并在高速光通信、衛星通信、光存儲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三、激光醫療診治領域
激光醫療是一種創新型、無創傷性的醫療診治技術,可以實現對不同組織的切割、焊接和蒸發等操作,具有高精度、無出血、低風險等特點。在激光醫療領域,中國已經取得了多項重大科研成果和技術突破。
激光美容:激光美容是目前國內外最受歡迎的美容治療方法之一。激光能夠有效地消除皮膚表面的斑點、雀斑、痣等問題,同時也可以實現皮膚的拉皮、去皺等美容效果。
激光治療:激光治療技術在癌癥、心血管疾病、眼科疾病等方面也有廣泛應用。激光治療可以實現對腫瘤的切除、消融和抑制,同時還可以通過激光干預心血管系統和眼部組織等來治療一些慢性病。
綜上所述,中國的激光技術已經在制造加工、信息通信、醫療診治等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國家的工業發展和民生服務做出了重要貢獻。激光技術的發展離不開科學家和工程師們的持續探索和創新,期待在不遠的將來,中國的激光技術能夠在更廣泛的領域得到應用,成為全球激光技術的領軍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