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巨虧880億,豪賭明天
對于英特爾,這家芯片巨頭,應該大家都非常清楚的,它是PC芯片中的王者,X86架構的締造者,統治者,壟斷者。
不過,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英特爾掉隊了,一方面是因為PC互聯網不死不活,電腦銷量陷入瓶頸,而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芯片,成為了主流,出貨量不斷增長,英特爾的芯片沒能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拿到船票。
第二則是英特爾進入28nm后,就開始擠牙膏,工藝原地踏步,前進速度太慢,而像臺積電、三星等,則在28nm之后突飛猛進,并遠遠的將英特爾甩到身后。
后來AMD和臺積電合作,明明是intel的小弟,最后靠著臺積電的先進工藝,居然搶走了intel大量的份額,市值還比AMD了,你說這誰受的了。
于是英特爾坐不住了,開始發力工藝制程,甚至還搞了一個IDM2.0計劃,還想要在工藝進步的同時,幫其它廠商代工芯片。
畢竟臺積電這家只代工芯片,自己沒有芯片的代工廠,都有7000多億的市值,而英特爾有自己的芯片,又能制造芯片這樣的IDM企業,居然只有1800多億美元,還不到臺積電的三分之。
于是intel拼了,一是將自己的工藝改名,搞成什么intel7、intel4、intel3等,直接和臺積電的工藝對標。二是大規模建廠,提高產能,要幫別人代工。
三是不斷的升級工藝,在2021年時提出了一個“四年五個制程節點”計劃,用四年的時間,完成Intel 7、Intel 4、Intel 3、Intel 20A、Intel 18A五個制程節點,在2025年重獲領先性。
按照intel的目標,今年就要實現2nm,放棄FinFET晶體管,改用GAA晶體管,也就是Intel 20A,這樣比臺積電、三星更領先。
不過,這樣搞的后果,實是太花錢,按照intel提供的數據顯示,intel的晶圓代工業務在2022年營收虧了275億美元,虧損了52億美元,而2023年代工業務營收189億美元,虧了70億美元,兩年就虧了122億美元(約880億元人人民幣)
不過英特爾對此有信心,稱會在2024年至2030年間達到損益平衡,之前的虧損是為未來的盈利做準備,那么問題來了,英特爾巨虧880億,能賭贏明天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