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PMIC芯片市場競爭格局、供應商及發展趨勢
2023年5月,TI正式對中國市場的PMIC打起價格戰,傳聞降價沒有固定幅度和底線。下半年,通用料交期繼續縮短,現貨商價格內卷更嚴重,PMIC價格回歸,現貨市場價格倒掛。
PMIC是什么?為什么惹得模擬巨頭TI親自下場打價格戰?PMIC的未來前景如何?
電子設備的電能供應心臟——PMIC
電源管理芯片(Power Management Integrated Circuits,PMIC):屬模擬芯片,在電路系統中擔負電源的控制、變換、電能的分配、監測等電源管理職責。電源管理芯片產品存在于幾乎所有的電子產品和設備中,是模擬芯片最大的細分市場。隨著電子設備對電源的效率、能耗和體積以及電源管理智能化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電源管理芯片行業具有廣闊的成長空間。 數據來源:IC insights,芯八哥整理,2022年 按照功能分類,電源管理芯片可以分為AC/DC轉換器、 DC/DC轉換器、充電管理芯片、充電保護芯片、無線充電芯片、驅動芯片等多種類型。 數據來源:芯八哥整理 作為電子設備的關鍵器件,電源管理芯片廣泛應用于各類電子產品和設備中,涵括消費電子、工業、汽車、通訊。計算機、醫療等細分應用領域。 數據來源:WSTS,芯八哥整理
PMIC市場規模:逐年增長
根據WSTS數據,2022年全球電源管理芯片市場規模為408億美元,同比增長10.9%。根據IC Insights數據,預計2025年全球電源管理芯片市場規模將達到526億美元,2023-2025年CAGR為8.8%。 數據來源:WSTS,lC insights,芯八哥整理 隨著下游行業需求量的驅動,中國電源管理芯片產銷量逐漸上升,進而促進中國電源管理芯片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到2025年,中國電源管理芯片市場規模有望達到235億美元。 數據來源:WSTS,lC insights,芯八哥整理
PMIC市場競爭格局:國產廠商尋求中低端替代
國外企業占據電源管理芯片市場全球80%以上份額,以德州儀器(TI)、亞德諾 (ADI)、英飛凌(Infineon) 等為代表的國外企業在產品線完整性及整體技術水平上保持領先優勢。由于電源管理芯片種類眾多,頭部廠商也較難取得壟斷優勢,整體競爭格局較為分散。 數據來源:JW Insights,芯八哥整理 國內本土電源管理芯片設計企業率先切入民用消費市場,在小功率消費電子領域逐步取代國外企業的市場份額,產品也從小功率向中大功率發展。隨著技術水平的提升,國內各大品牌有向中高端市場進軍的趨勢。現如今,我國電源管理芯片主要被海外壟斷,國內廠商替代空間廣闊。電源管理芯片相關企業主要包括圣邦股份、思瑞浦、杰華特、晶豐明源等。 數據來源:各公司財報,Wind,芯八哥整理
PMIC技術趨勢:四大方向值得關注
未來電源管理芯片將朝著高效低耗、高精低噪以及集成智能、綠色節能化方向發展。 1、高效低耗。電能轉換效率和靜態功耗是衡量電子器件工作效率的核心指標,追求重載狀態下更高的轉換效率、輕載狀態下更低的靜態電流。高效低耗可以有效突破散熱瓶頸、延長電池壽命,進而使之實現更多功能并降低系統成本。 2、高精低噪。芯片的尺寸縮減帶來電壓上的紋波和噪聲等干擾因素的增加,損害電壓輸出的穩定性。降噪或轉移能簡化電源鏈,提高精密模擬應用的可靠性。降噪和紋波抑制能力對電子設備電源的穩定性、效率和安全性可以起到提高作用,是核心指標之一,高精低噪成為電源管理芯片技術發展趨勢。 3、集成智能。將各類元器件的功能進行集成,取代傳統的多個元器件,能節約產品的空間,降低失效率,提高加工效率,增強整個系統的長期可靠性。集成化不僅是優化產品性能的技術方向,也是適應終端電子產品輕薄便攜化的重要趨勢。 4、綠色節能。優化產品的低功耗設計,例如采用動態功耗調控技術來降低功耗,實時調控或關閉不需要的電路及功能模塊,將芯片自身靜態電流消耗降至最低程度。采用 PWM 脈寬調制技術,提高產品的電源轉換效率,達到降低能量損失的效果。降低能量消耗將有助于延長電池供電便攜式電子設備的待機時間和使用時長。采取更合理的設計, 減少芯片層數,從而減少原材料的使用,節省成本,縮短生產周期。
從2021年底開始,以TI為代表的電源管理芯片龍頭庫存已出現明顯的上升趨勢, 2022Q3開始行業超過常規庫存水位警戒線,到2023Q4庫存水平仍然居高不下。從細分領域看,消費電子訂單及價格仍持續下跌,除汽車需求維持較高景氣度,工業和通信領域訂單需求偏弱。 數據來源:TI財報,Wind,芯八哥整理 德州儀器最新財報顯示,2023財年第四季度營收為40.8億美元,環比下降 10%,同比下降 13%;凈利潤為13.7億美元,同比下滑30%,遠低于預期。德州儀器總裁兼CEO表示:“2023年四季度,我們經歷了工業領域的日益疲軟以及汽車領域的環比下滑。” 從宏觀環境來看,行業周期雖處底部位置,但是宏觀經濟及經濟體需求尚不明朗。需求牽引供給,下一個景氣周期仍然需要觀望大環境走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