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制程只是巨頭battle的舞臺,成熟制程才是全球追求的“財富”
曾經,先進制程是芯片制造的王道,各家廠商爭先恐后,摩爾定律的腳步仿佛永不停歇。然而,隨著技術壁壘的不斷壘高,先進制程的研發成本和風險也呈指數級增長,這條通往未來的道路變得愈發艱難。
與此同時,曾經被視為落后的成熟制程卻迎來了王者歸來。在智能手機、物聯網、汽車電子等領域,大量的芯片需求都可以由成熟制程滿足,就拿汽車來說,汽車行業使用的芯片95%都是傳統芯片。而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性價比,也讓它成為了市場中的香餑餑。
一場場轟轟烈烈的成熟制程大戰,正在全球范圍內上演。
成熟制程仍然是中流砥柱
說到芯片制程,可能很多人都是云里霧里,其實我們經常聽到的28nm、7nm、5nm、3nm等,這些詞說的就是芯片制程。一塊芯片由無數的晶體管組成,每個晶體管由源極、柵極、漏極組成,其中柵極相當于一個通道,主要負責控制兩端源極和漏極的通斷。而柵極的寬度,就是制程節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多少納米工藝中的數值。
一般來說,晶體管中柵極的寬度越窄,晶體管就越小,電流通過時的損耗越低,性能也越高,制造工藝也更復雜。目前,業界普遍認為28nm是成熟制程與先進制程的分界線,28nm及以上的制程工藝被稱為成熟制程,28nm以下的制程工藝被稱為先進制程。
或許很多人認為,隨著先進制程的發展,成熟制程早晚是要被淘汰的,這么說確實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正確。
要知道,芯片不是越小越好,先進制程芯片的性能雖好,但不耐操,只在手機處理器等少數領域應用,在工業、汽車、軍事等領域,反而成熟制程芯片可靠。
直至今日,成熟制程仍然有著無法替代的價值。
比如,中小容量的存儲芯片、模擬芯片、MCU、電源管理芯片、模數混合芯片、CMOS 傳感器、傳感器等主要采用成熟制程。在應用層面,受益于下游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通信技術、安防、云計算等領域的快速發展,射頻、功率半導體等使用成熟制程的芯片需求量大增。
2022年以來,消費電子終端持續低迷,芯片市場從全面缺芯轉向結構性缺貨,至今還缺的就是采用成熟制程的汽車芯片。就拿汽車MCU芯片來說,汽車的ESP車身電子穩定系統和ECU電子控制單元等都需要用到這種芯片,它主要由8英寸晶圓生產,芯片的制程普遍在45-130nm之間。
總的來說,成熟制程可滿足大部分應用場景,很多領域并不需要7nm、5nm、3nm這樣的先進制程,制程并不是衡量芯片價值的唯一標準。
中國成熟制程產能最高
根據TrendForce發布的市場報告,表示2023年至2027年全球晶圓代工市場成熟制程及先進制程的產能比重大概維持在7:3。其中中國大陸地區致力于推動本土化生產等政策和補貼,積極擴產,預計成熟制程產能占比將從2023年的29%提升至2027年的33%。
中國大陸地區的晶圓代工廠中,以中芯國際(SMIC)、華虹(HuaHong Group)、以及晶合集成(Nexchip)最為積極,擴產主要聚焦在Driver IC、CIS/ISP與Power Discrete等特殊工藝。
Driver IC方面,主要采用HV(High Voltage)特殊工藝,近期重點在40/28nm HV制程開發,目前市場較領先的是聯華電子(UMC),其次是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中芯國際的28HV和合肥晶合集成的40HV將在今年第四季到明年下半年進入量產階段,技術差距也逐漸縮小,如力積電(PSMC)以及暫時還沒有12英寸晶圓廠的世界先進(Vanguard)、東部高科(DBHitek)短期內將首先受到沖擊。長遠來看,也將對聯華電子和格羅方德造成影響。
CIS/ISP方面,3D CIS結構包含邏輯層ISP與CIS感光層,主流工藝大致以40/45nm為分水嶺,邏輯層ISP制程將持續往更先進節點發展,而CIS感光層與FSI/BSI CIS則以65/55nm及以上為主流。目前技術領先業者主要是臺積電(TSMC)、聯電、三星(Samsung)為主,但中芯國際、合肥晶合集成緊追其后,除了在技術層面追趕外,還會受惠于國內智能手機品牌的訂單支撐,以及相關廠商積極響應政府政策將訂單轉會中國大陸地區。Power Discrete(功率元件)主要涵蓋MOSFET與IGBT兩種產品,中國大陸地區的晶圓代工廠也有更多切入的機會,加上其他本土小廠加入競爭行列,若產能大幅度提升,將加劇全球Power Discrete代工的競爭壓力。
目前中國大陸地區的目標是提高本土化生產的比例,大幅度擴充產能可能會造成全球成熟制程產能過剩,且隨之而來的將會是價格戰。隨著未來幾年成熟制程產能提升,業內二/三線晶圓代工廠將面臨客戶流失的風險及價格壓力,最終取決于技術迭進與良品率。
國內代工玩家,成熟制程怎么看?
作為成熟制程的國內晶圓代工廠,中芯、華虹是資深玩家,他們又如何看這個市場的發展呢?
中芯國際在2月7日的投資者關系活動上,針對“全球加強本地化生產,產能過剩的問題”回答道,從大的角度來看,全球代工業的產能建設在有些市場很扎堆,供過于求,這個是會出現的。但按照行業的競爭規律,大約5-6年把多余的產能部分進行消化和兼并,市場和供應會取得一個平衡。
而就中芯國際已經建設的項目,這些都是基于與客戶及產業鏈的事先協商,并且市場上確實存在這種需求。如果未來的發展確實需要這樣的產能,不論是在經濟繁榮時期還是當前經濟下行的背景下進行建設,實質上并無太大區別。中芯國際的戰略并不是簡單追隨摩爾定律,而是考慮到工廠的長期運營,通常超過20年。與此同時,中芯國際發展的不是摩爾定律的客戶,特殊制程的產品很慢,又需要很多很多產品才能形成產量。從開始建立產能,到上升到很穩定的一個量,是需要很長時間的。所以比較穩妥的一個辦法是覺得未來有發展方向,跟客戶達成協議,每年建設的量差不多是最好。
此外,市場是有機會的,中芯國際在全球半導體代工行業中的份額相對較小,目前僅占整個行業的5%,在包括集成電路制造業的IDM在內的全球市場中,其份額大約為1%。考慮到中芯國際產品和研發的多樣性,即使其市場份額有所增加,例如從1%增長到1.5%甚至2%,也不太可能對整個行業造成重大沖擊。
在外部環境無重大變化的前提下,中芯國際公司給出的 2024 年指引是:銷售收入增幅不低于可比同業的平均值,同比中個位數增長。公司計劃在2024年繼續推進近幾年來已宣布的 12 英寸工廠和產能建設計劃,預計資本開支與上一年相比大致持平。
華虹2023年全年實現銷售收入 22.861億美元,全年毛利率為 21.3%。該公司認為 2024 全年會比2023 全年表現更好。從產能情況上來看,目前華虹在上海金橋和張江建有三座 8 英寸晶圓廠,月產能約 18 萬片。另在無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建有一座月產能 9.45 萬片的12 英寸晶圓廠(“華虹無錫”),這不僅是全球領先的 12 英寸特色工藝生產線,也是全球第一條 12 英寸功率器件代工生產線。目前,該公司正在推進華虹無錫二期 12 英寸芯片生產線(“華虹制造”)的建設。華虹在2023Q4的業績說明會上表示,華虹半導體是獨一無二聚焦于特色工藝的晶圓代工廠,歷時 20 多年研發5大特色工藝平臺,近幾年,即使有非常多的新建代工廠釋放產能,我們仍認為,放眼國內外,公司能夠在各個技術領域保持領先優勢。
結語
成熟制程之戰不僅是一場商業競爭,更是一場科技博弈。總之,成熟制程技術的大戰正展現出半導體行業的新趨勢,那就是在追求技術創新的同時,更加注重成本效益和市場需求的平衡。這場戰爭雖然不似先進制程那般閃耀,但其影響力和重要性卻在逐漸加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