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代工價格急跌,中國芯片保住了市場但丟失了利潤
近日中芯國際公布2023年業績,業績顯示營收下滑8.6%,凈利潤暴跌60%,顯示出中國的芯片代工行業也不太好過,不過如果非大陸的芯片代工企業相比較就會發現中芯國際以確保市場為優先。
中芯國際為中國大陸最大的芯片代工企業,在全球排名第五名, 它與格芯、臺聯電等都以成熟工藝為主,最先進工藝都是14納米,位居第二陣營,與臺積電和三星等擁有3納米工藝存在較大差距。
臺聯電公布的2023年Q3業績顯示,營收下滑了25%,營業利潤下滑了49.3%,顯然臺聯電優先確保利潤,寧愿損失部分市場,與中芯國際的做法有很大的差別。
幫助中芯國際保住市場還有中國大陸芯片行業的支持,近幾年來國內芯片行業打破了許多空白,國產芯片銷量大幅增長,這些芯片企業考慮到代工的可靠性大多選擇中芯國際等國內芯片代工企業。
去年底以來有媒體報道指出三星、臺聯電等獲得的芯片訂單在進一步減少,原因就在于中國大陸的芯片代工企業開出了更具誠意的代工價格,導致部分海外芯片企業如今也有意將芯片訂單交給中國大陸的芯片代工企業,也幫助國內的芯片代工企業獲得了更多市場。
從2022年至今全球芯片行業都處于衰退當中,芯片售價持續下滑,德州儀器的芯片價格下跌九成,手機芯片強企高通也一改此前的強勢,所有手機芯片都降低了價格,芯片企業的日子不好過了,他們也將壓力傳導給了芯片代工企業。
為了搶奪有限的訂單,2022年底就傳出三星率先降低芯片代工價格,隨后中國臺灣的臺聯電、力積電等跟進降價一成,到了2023年Q3幾乎所有代工企業都降低了芯片代工價格(臺積電在明面上沒有降價,不過通過協商給予芯片企業價格折扣導致它的營收和利潤也出現下滑)。
這場芯片代工降價大戰如今也影響到了中國大陸的芯片代工企業,模擬芯片行業就曾傳出中國大陸的模擬芯片價格比德州儀器還低,以爭取市場,國內的芯片企業降價更為積極讓中芯國際等中國大陸的芯片代工企業承受更大壓力,唯有舍棄利潤保市場。
當然相比起中國臺灣的芯片代工企業,中國大陸的芯片代工企業可以承受更大的成本壓力,中芯國際等中國大陸的芯片代工企業購買的芯片設備都較新,設備成本分攤更重,而利潤率卻能與臺聯電等差不多,就凸顯出中國大陸芯片代工企業在成本控制方面做得更好,一旦芯片折舊成本下降,在芯片代工價格戰中,中國大陸的芯片代工企業可以進一步降低成本并提升利潤。
在全球芯片行業處于低谷時,更要比拼各個芯片代工企業的成本控制能力,此時能接到更多訂單就更為重要,畢竟芯片設備不能輕易停工,即使產能利用率偏低也得保持生產線的運轉,而中國大陸的芯片制造企業顯然選擇寧愿舍棄利潤也要獲得更多訂單,確保生產線的運轉,這或許對中國芯片代工企業來說是更優的選擇吧,畢竟它們如今持續積累技術以為開發更先進的工藝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