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芯片廠商,請收下小米汽車的百億大單
近年來,百年汽車行業迎來巨大變革,萬億級的市場不僅吸引了無數玩家進場,而且也帶動整個行業的欣欣向榮。
百年汽車行業迎來“卷王”
銷量方面,根據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的數據,在新能源革命浪潮的帶動下,預計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將突破1500萬輛,而2024年銷量有望延續增長進一步突破1800萬輛,滲透率達到20%;從中國市場來看,據其預測2023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930萬輛,電動化滲透率達到31.2%。而到2024年,在動力電池成本持續下降及更多車型推出的情況下,預計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1150萬輛,電動化滲透率有望突破40%,繼續保持較強的增長勢頭。 競爭格局方面,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車玩家主要以比亞迪、“蔚小理” 為代表的中國廠商和以特斯拉為代表的國外廠商為主,其中中國玩家目前合計市占比已超過60%。 2023年,對于全球新能源汽車行業來說,又是豐收的一年。在這一年,比亞迪、特斯拉、理想、蔚來、小鵬等市場主要玩家都取得了非常好的銷量成績。其中,比亞迪2023年全年銷量達302.44萬輛,同比增長61.9%,不僅是成為了中國汽車年度銷冠,也再次蟬聯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冠;特斯拉在2023年全年交付180.86萬輛,同比增長38%,略超此前180萬輛的全年交付目標;問界憑借華為的助力,在2023年銷量為9.44萬輛,同比增長了26%;值得一提的是,理想汽車在2023年銷量迎來大爆發,全年累計銷量為37.60萬輛,同比增長182.20%,成為2023年出貨量增長最快的造車新勢力企業。 資料來源:芯八哥整理 看到行業先行者的不斷開拓進取的精神與優異的市場表現,小米在 “汽車技術發布會”之前也誠摯向比亞迪、蔚來、小鵬、理想、華為等廠商做了致敬,并且在隨后的12月28日,公司召開了自宣布造車1003天后的第一場汽車發布會。 這次發布會,雖然召開前雷軍說“只談技術,不談產品”,但在正式發布會上公司還是把第一款汽車“SU7”的各種參數配置及最近技術進展全部透露了出來。 據雷軍介紹,小米SU7定位“C級高性能,生態科技轎車”,以實現高性能、生態科技與智能空間體驗的極致表現,打造時代精英的第一選擇、科技與人文的頂尖標桿。目前,在顏色上,SU7共有海灣藍、雅灰、橄欖綠三種配色;在性能上,采用雙電機全輪驅動,零百加速2.78秒/最高車速265km/h/百零制動距離33.3米,超越保時捷Taycan Turbo;在續航上,SU7是國內唯一實現以101kWh電量達到CLTC工況800km續航的四驅車型,低溫性能表現優異;在安全上,該車型還支持被動安全+主動安全+電池安全+隱私安全的全方位保護。 資料來源:芯八哥整理 作為一個以手機為主營業務(營收占比約60%)的公司,為什么小米會選擇在當下節點“殺”進汽車市場,千方百計要拿到造車的門票呢? 對于此,雷軍表示:“電動車是技術未來發展方向,造車是不得不干的事,也是經過深思熟慮后才決定的事情。今天智能電動汽車的本質就是汽車工業跟消費電子工業的整合,未來消費電子和汽車的人才是高度重合的,不做車小米注定落伍。進入汽車行業對小米來說有挑戰,但總體來說難度可控。” 資料來源:小米汽車官網 確實如雷軍所說,目前手機與汽車的融合已經越來越深,一方面在手機市場上,先于小米進軍汽車市場的華為,憑借其多年來的技術優勢,已經在行業內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比如新款問界M7在9月12日上市后,累計大定就突破了10萬臺,而奇瑞智界S7在11月28日上市后,訂單也已突破3萬輛;另外一面,以吉利、蔚來為代表的汽車廠商也在通過并購或者自己研發的方式進入手機市場,試圖以此來不斷完善自己的生態體系。 既然是時代浪潮下不得不做的決定,那小米汽車憑什么能在競爭極其激烈的市場“殺出重圍”呢? 在此問題上,雷軍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說:“小米汽車造車首先要充分尊重汽車行業規律,使用汽車行業的成熟技術,確保能把第一輛車做好的前提下進行創新;第二,堅持 ‘十倍投入’。一般車企造一輛車,大概投三四百人,10-20 億的研發經費。而小米第一輛車投了3400名工程師,整個研發投入超過了100億,我們是用了行業10倍以上的投入,抱著志在必得的方式來做的。”
這些產業鏈供應商或將受益
當然,小米造車要想成功,除了人才、資金、龐大的用戶基數、線上線下廣闊的渠道等優勢外,還與產業鏈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息息相關。 據小米透露,目前在電池上,公司主要采用比亞迪的磷酸鐵鋰電池和寧德時代的三元鋰電池;在電機上,公司核心技術完全自研,但匯川有參與小米超級電機的V6s電機的聯合研發;在制動上,公司采用知名廠商博世的DPB制動控制器。雖然小米SU7汽車業務還未完全落地,產業鏈合作伙伴后續可能會有明顯調整,但隨著小米對汽車產業的全方位布局,未來有相關產業鏈業務布局廠商有望迎來較好的發展機遇。 資料來源:潮電智庫官網 此外,雷軍在此次發布會上也公布了小米汽車自研或者與產業鏈合作伙伴共研的電機、電池、大壓鑄、智能座艙、智能駕駛五大核心技術。 小米汽車在核心技術不斷投入 資料來源:小米汽車官網
具體來看,電機方面,小米SU7 搭載雙電機,實現全輪驅動,最大馬力高達673PS,峰值扭矩838N·m,零百加速達到2.78秒,最高車速達到了265km/h,都超越了Taycan Turbo。在研發上,小米實現三代同步研發:成熟一代、研發一代、預研一代。目前,小米與匯川技術聯合研發的兩款超級電機V6和V6s,達到了21000轉,已實現量產。而小米首款完全自主研發的第三款超級電機V8s,達到了27200轉,預計將于2025年量產上車。 小米SU7電機和對標車型比較情況 資料來源:小米汽車官網
電池方面,高配車型采用寧德時代800V三元麒麟電池,運用CTB一體化電池架構、電芯倒置技術以提升空間利用率及電池安全。在續航上,該車型技術平臺能力上限可達到 150kWh,續航超過 1200km。雷軍表示,小米自建了電池包工廠,并在電池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技術創新成果,目前已申請132項專利,其中65項已經獲得授權。 資料來源:小米汽車官網
在大壓鑄方面,小米自建兩組9100T一體壓鑄島單元并采用自研鋁合金材料,車身后底板一體壓鑄成型,在提升車身剛度及降本增效的同時,也實現了造車技術的關鍵跨越。 而在智能駕駛方面,小米汽車擁有變焦BEV、道路大模型、超分辨率占用網絡等全棧自研智能駕駛技術,支持高速領航、城市領航、代客泊車三大功能。目前,第一期總投入47億,團隊規模超過1000人,投入測試車輛超過200臺。其自動駕駛的目標是 2024 年進入行業第一陣營。 小米全棧自研智能駕駛底層算法技術 資料來源:小米汽車官網
智能座艙方面,小米發布智能座艙,搭載驍龍8295座艙芯片,16.1″中控生態屏,56″超大HUD,翻轉式儀表屏,小米Pad可作為后排拓展屏,原生車機系統,五屏聯動。 值得強調的是,小米SU7搭載了自研的澎湃OS系統,通過軟硬件深度協同,在交互體驗上,采用多任務柔性框架,車機、手機、平板視覺統一,操縱體驗無縫銜接;在啟動速度上,以小米澎湃OS跨域異構協同能力為基礎,車機啟動時間僅需1.49秒,應用冷啟動速度提升8.8%;在系統體驗上,基于小米澎湃OS的一體化負載評估及分布式協作計算,能夠讓系統操作更加絲滑流暢。
國產半導體供應鏈迎來百億機會
業內周知,小米是全球少有的擁有核心技術自主研發能力、線上線下廣泛的銷售渠道以及產業鏈縱深布局的廠商。因此,毫無疑問,小米造車不僅對小米自身還是對整個汽車行業,都會造成深遠的影響。 對小米來說,汽車業務的拓展,意味著小米從手機+IoT到汽車的跨越,實現了“人車家全生態”的完整閉環。未來,智能汽車作為公司物聯網生態的重要入口,中長期有望加強用戶黏性、帶動小米實現智能駕駛、智能互聯、智能服務領域新突破,打開新的增長點。 對汽車行業來說,小米汽車定價有望在20-50萬之間,目前在這一價格區間國內自主品牌市占比不到 30%,具備較大增長空間,而相應的歐系、日系、美系廠商市占率可能會進一步被擠壓。此外,按照SU 7的配置,小米SU 7定價最有可能在20-30萬之間,主要競爭對手特斯拉Model 3、比亞迪的漢EV以及華為的智界S7可能會受到小米汽車不小的沖擊。 2023 前三季度的價格帶銷量分布 資料來源:ThinkerCar
而對半導體行業而言,目前一輛智能汽車半導體的價值約占汽車銷售額的30%左右。具體來看,功率半導體約占汽車半導體市場的33%,MCU占比約 20%,除MCU外的ASSP、ASIC、模擬、混合IC、FPGA、DSP與GPU占比30%,傳感器約為10%,存儲器約為7%。 從產量來看,目前小米汽車制造端目前產能規劃為30萬輛/年,其中一期15萬輛已于23 年9 月完工。二期工廠15萬輛預計24 年 3 月開工,25 年 3 月竣工。首年公司滿產的可能性不大,預計產量維持在80%左右;從價格來看,根據SU7的配置,預計價格在20-30萬左右。按照這個價格及同類型產品的銷量來看,預計小米汽車在2024年銷量在10萬輛左右,預計將會給半導體市場帶來約100億左右的訂單金額。 資料來源:芯八哥整理 據公司披露,目前小米汽車的核心半導體供應商主要有英偉達、高通等。其中,英偉達為小米汽車自動駕駛芯片的供應商,小米SU7搭載了英偉達兩顆NVIDIA DRIVE Orin高算力芯片,綜合算力達到508TOPS;智能座艙芯片使用的是高通的8295座艙芯片, 采用5nm工藝制程,AI算力達到30TOPS。相比當下在汽車圈非常流行的驍龍 8155,該芯片的GPU的整體性能提升2倍,3D渲染性能提升3倍,并支持集成電子外后視鏡、環視攝像頭、 乘客監測等功能;此外,小米自研了全新超級800V碳化硅高壓平臺,最高電壓高達871V。在800V超級快充加持下,充電15分鐘可續航510km。 小米汽車部分核心半導體供應商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芯八哥整理 當然,除了這些已經披露的半導體供應商外,小米還通過關聯公司小米集團、順為資本、小米長江產業基金等公司投資了比亞迪半導體、長鑫存儲、微容科技、慷智集成、瞻芯電子、黑芝麻智能、云途半導體等眾多半導體企業,未來這些企業也有望迎來一定的發展機遇。 資料來源:芯八哥整理
經歷前幾年的高速增長后,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增速已于2023年放緩。在補貼退坡全面市場化的背景下,未來,數十家車企爭奪市場份額、贏得最后門票的競爭還會更加激烈。 百年賽道無捷徑,對于“從小卷到大”的小米來說,此次造車態度十分堅決,并且從第一輛車開始就堅持從底層核心技術做起,傾力為用戶打造“可移動的智能空間”。也許通過15年到20年的努力奮斗后,小米能躋身成為全球前五的汽車廠商,贏得智能汽車時代這場慘烈的“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