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關鍵原材料法案》獲得通過,正式落地仍需一步
關鍵詞: 原材料
在2023年3月提出《關鍵原材料法案》后,近日歐洲議會又為該法案開了綠燈。12月12日,歐洲議會談判代表與理事會達成了一項非正式協議——通過了《關鍵原材料法案》。
《關鍵原材料法案》旨在促進研究、開發替代材料以及更環保的采礦和生產方法,使歐盟更具競爭力和自主權。
該法案將為采礦和回收項目建立經濟激勵機制和更穩定、更安全的商業框架,并提供更快、更簡單的授權程序。這些規則為歐盟到2030年的年度消費量設定了一些基準:
歐盟應提供至少10%的原材料
歐盟應通過加工生產至少占其戰略原材料年消費量的40%
通過回收廢物,歐盟應該能夠生產至少25%的年消費量
此外,歐盟還將:
使關鍵原材料的供應來源多樣化,減少對少數非歐盟國家的依賴
簡化流程,允許更多創新,并增加替代產品在價值鏈中的作用
支持更多小公司,為他們在歐洲投資和生產提供經濟激勵,以便其開展更多地研究和開發替代材料,以及提供更環保的采礦和生產方法
確保與非歐盟國家建立長期戰略伙伴關系,以改善知識和技術轉讓、培訓和提高新工作的技能
到2030年,歐盟以外的任何國家都不應以未加工的形式或任何加工階段提供超過歐盟任何戰略原材料年消費量的65%。
雖然歐洲議會就《關鍵原材料法案》達成共識,但是最終文本仍需得到理事會的正式批準,才能成為法律。
扭轉歐盟對進口的依賴
近年來,由于國際形勢逆轉導致貿易關系緊張,以及受部分國家產業政策調整的影響,一些應用于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和智能手機等產品中,諸如鈷、鋰等部分關鍵原材料供應受到波及。同時,隨著全球向可再生能源的轉變以及經濟和社會的數字化,對一些戰略原材料的需求將在未來幾十年迅速增加。
由于嚴重依賴單一來源的進口以及供應商數量的減少,使得歐盟在關鍵原材料供應鏈上仍面臨瓶頸和脆弱性。鑒于此,歐盟為確保其關鍵原材料供應的多元化和自主可控而制定了《關鍵原材料法案》。
據歐盟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占據全球稀土產量的86%,而歐盟的重稀土元素完全(100%)從中國進口。此外,歐盟還有98%的硼進口自土耳其,71%的鉑進口自南非。
歐盟稱,盡管中國仍然是其主要供應國,但一些原材料是從歐盟內部采購。例如,煉焦煤(coking coal)和銅(copper)來自波蘭,砷(arsenic)來自比利時,鉿(hafnium)來自法國,鍶(strontium)來自西班牙,鎳(nickel)來自芬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