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輪融資,這家90后創辦的企業為何能吸引資本集體“下注”?
新能源汽車領域再次上演一場集體“大團購”。
12月4日,上海同馭汽車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同馭汽車”)宣布完成超5億元B輪戰略融資,由深創投、紀源資本、北汽產投、星航資本、國江基金、南方產投等20余家機構共同投資。
同馭汽車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智能底盤核心部件一級供應商,也是同濟大學“科技成果轉化”重點孵化企業。過去5年,公司先后完成了5輪融資,背后資方超30余家,其中不乏機構“團購”,以及同一資本多輪加注的情況。
而透過這一筆筆融資,也讓外界認識了同馭汽車的“90后”掌舵人舒強,以及他背后的又一新能源汽車“黃埔軍校”——同濟大學汽車學院。
20家機構、7家整車廠資本
同馭汽車這輪融資有多激烈?從資方數量和構成上可見一斑。
根據通稿,公司本次融資由深創投、紀源資本、北汽產投、星航資本、國江基金、南方產投、建信資本、軒元資本、火眼資本、名川資本、樂樸資本、國順基金等共同投資,老股東小米產投、東風資管、東風交銀汽車基金、武岳峰科創、勁邦資本、翊宙資本、同馳資本、若木資本繼續追加投資。
投資方數量多達20余家。
其中,北汽產投是北汽集團旗下CVC,星航資本是小鵬汽車發起的私募基金,國江基金是由江淮汽車和安徽國控集團共同成立的產業基金,小米產投、同馳資本的背后則分別站在小米汽車和同馳汽車。
東風汽車也通過旗下直投平臺東風資管、以及與交銀國際共同成立的東風交銀汽車基金參與了本輪融資。
更有意思的是,資方列表中還出現了勁霸男裝的身影。勁邦資本是勁霸男裝集團旗下全資CVC,2021年開始,勁邦資本開始跨界涉足新能源汽車領域,先后投資了同馭科技、斯年智駕、特百佳動力等多個熱門項目。
也就是說,同馭汽車這筆融資集聚了7家整車廠資本,以及目前活躍的十余家財務投資機構、產業資本和跨界CVC。
如果把時間線拉長來看,資本市場對于同馭汽車的熱情早已凸顯。自2018年起,同馭汽車幾乎以一年一輪的節奏先后獲得了5輪股權融資。
2018年,公司獲得數干萬元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萬安科技和豐瑞資本;
2020年,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投資方為青創投和同馳資本;
2021年,完成超億元A輪融資,由上海嘉定國資委、武岳峰資本、博康共贏、翊宙資本、勁邦資本等共同投資;
2022年,完成近2億元A+輪融資,小米產投與東風交銀聯合領投,安亭實業、勁邦資本、同創資本、若木資本、武岳峰資本參與投資。
值得關注的是,在同馭汽車的融資歷程中,還出現了機構多輪加注的情況。比如勁邦資本和武岳峰資本,皆連續參與了公司A輪、A+輪及B輪三輪融資;小米產投、東風交銀、若木資本、翊宙資本、同馳資本等分別參與了兩輪。
無論是“團購”,還是“持續押注”,在資本市場都絕對屬于“褒義詞”,說明機構對被投企業無論是未來市場空間、還是估值都抱有更高的預期。
那么問題來了,同馭汽車及創始人究竟有何魅力,引得眾多資本紛紛下注?
同濟師生創業
自主研發多款系統
公開資料顯示,同馭汽車科技成立于2016年,位于上海嘉定,注冊資本為4187.404萬元人民幣,是同濟大學“科技成果轉化”重點孵化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曾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公司專注于“新一代線控底盤核心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是中國汽車智能底盤系統一級供應商。
同馭汽車科技的創始人、董事長、總經理舒強于2017年畢業于同濟大學汽車學院;第二大股東熊璐是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副院長。舒強在校期間,就早早意識到線控底盤核心技術的巨大潛力。他領導的團隊自2012年起自主研發線控底盤核心技術,在該領域有著卓越的研發實力和深厚的技術積淀。創辦同馭汽車科技以來,他屢獲殊榮,成為中國青年創業界的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曾入選2020年福布斯中國30歲以下精英榜和2020年胡潤Under30s創業領袖。
從企業名稱就可以看出,同馭汽車科技是根正苗紅的“同濟之子”。同馭汽車科技的成功離不開同濟大學的支持。2012年5月17日,“同濟大學技術轉移中心”(后更名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成立,該中心致力于促進同濟大學各個學科領域優秀科研成果向社會轉化和產業化。同馭汽車科技的誕生就與這一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密切相關。同馭汽車科技由同濟大學汽車學院熊璐教授、余卓平教授課題組科研成果——“線控電子液壓制動系統”孵化而來。作為學??萍汲晒D化落地企業,上海同馭汽車科技有限公司于2016年9月9日成立。
依托同濟大學汽車學院科研實力與萬安科技產業資源支撐,同馭汽車科技迅速成長為我國智能駕駛與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領域的最具潛力的新銳企業之一。2018年4月,同馭汽車科技的首個線控電子液壓制動系統EHB-Y系列研發成功并量產。在之后的幾年間,同馭汽車科技又成功研發了集成式電子液壓制動系統iEHB、電子駐車系統EPB、防抱死制動系統ABS、電子穩定性控制系統ESC等產品。2021年,宜春同馭成立,同馭汽車科技形成了上海嘉定、江西宜春兩大生產基地,建成了年產能150萬套的智能制造中心。如今,同馭汽車科技已為80多家知名客戶配套100余款車型,是全球極少數具備智能制動產品量產能力的公司之一。
專注智能系統,突破外企壟斷
供貨多家知名車企
同馭汽車科技的產品主要是各種智能線控制動系統。相較于傳統制動系統,線控制動系統具有更為先進的制動特性,采用電子線控進程。線控制動將駕駛員的制動信號轉換成電信號,再向控制器發送指令,讓車輛進行相應的剎車行駛操作。在汽車電動化與智能化的雙重趨勢下,新型線控制動系統正在迅速取代傳統機械制動系統。目前,同馭汽車科技主要為乘用車、商用車、無人駕駛汽車和特種車提供線控制動系統產品。
在乘用車領域,同馭智能制動系列產品涵蓋EHB、EPB、ABS及ESC,適用于A0級到C級乘用車。同馭汽車科技已與東風日產、吉利、江淮、江鈴、哪吒、零跑、創維等數十家乘用車企業達成合作,并且與比亞迪、長安、奇瑞、北汽等企業深度對接。
在商用車領域,同馭智能制動系列產品可適用于3噸至7.5噸的微客、皮卡、輕卡、輕客、微公交,并且可以通過自研的制動系統組合方案將載重拓展到12噸,進一步滿足中型卡車、中型客車等車型使用需求。目前,同馭汽車科技已為一汽解放、江鈴股份、三一重工、北汽福田、徐工集團、宇通集團等數十家國內商用車企業提供專業方案及配套產品,滿足不同駕駛需求。
在無人駕駛領域,同馭智能制動系列產品可支持無人駕駛車輛提供L2-L4級的系統全冗余智能解決方案,具有響應速度快、噪音小的產品優勢,實現無人駕駛安全、穩定、智能的用車需求,與美團、京東、菜鳥、廈門金龍、長沙行深、PIX等數十家企業達成合作,助推我國無人駕駛創新發展。
在特種車領域,同馭智能制動系列產品成熟度極高,可覆蓋牽引車、觀光車、擺渡車、沙地車、巡邏車等多款特種車型、產品性能不受海拔、天氣等環境影響,可滿足極端惡劣路況,提升特種車整體優勢,為特種車需求提供專屬方案。目前,同馭汽車科技已與五菱工業、宇通重工、陜汽集團、廈門金旅、馭勢科技、盈峰環境、春風動力等數十家企業達成合作。
自創立以來,同馭汽車科技屢獲各級榮譽。2019年,獲電車人年度中國電動汽車核心零部件100強;2021年,獲畢馬威中國領先汽車科技50企業(第四屆)新銳企業;2022年,獲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23年,獲評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中國汽車隱形獨角獸企業。
線控底盤滲透率將逐年提高 國內未來市場規模將達到2000億元
在線控底盤的4個子系統中,線控制動產業化進度受益于汽車電動化趨勢逐步加深而發展最快。根據數據,2022年中國市場(不含進出口)乘用車前裝搭載線控制動系統上險交付497.39萬輛,同比增長56.56%,前裝搭載率為24.95%,2021年前裝搭載率為15.04%,滲透率得到快速提升,市場規模達84.56億元。
傳統燃油車的底盤系統由驅動、轉向、制動、懸架四部分組成。由于機械、液壓零部件繁多,結構復雜,不能通訊,無法滿足高階自動駕駛對車輛操控性和主動安全的需求,在高延遲時間下容易影響行車安全。而通過“線束傳輸信號+電機直接驅動”能實現對執行機構高效、精準的控制。
舒強給出相關數據進行比較:“如果是傳統的制動系統解決方案,主動制動響應時間需要500毫秒以上,在高速行車中需要自動緊急制動時會導致制動距離過長。而線控制動系統的響應時間僅為120毫秒至150毫秒,我們的新一代產品甚至可以做到90毫秒。對于擁有自動/輔助駕駛系統的智慧汽車、電動汽車而言,更上了一層保險?!?/span>
舒強向記者算了一筆賬:“國內每年汽車銷量在2600萬臺左右,如果自動輔助駕駛技術完全普及,則至少有2000萬臺汽車需要使用線控底盤技術。線控制動、線控轉向、線控懸架三大線控底盤系統的單車價值約為1萬元,等于一年的國內市場規模為2000億元?!?/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