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22國產電源管理芯片廠商Q3業績大PK
受益于2020-2022年難得的高漲行情,電源管理芯片廠商賺的盆滿缽滿,并且迎來一波上市熱潮。
據芯八哥不完全統計,目前在A股22家電源管理芯片上市企業中,有18家企業(占比82%)是2020年之后才上市的,其中在2022年上市的企業更是包含希荻微、英集芯、納芯微、賽微微電、必易微、帝奧微、杰華特等10家行業內知名的廠商。
扎堆上市之后,電源管理芯片廠商最新成績單表現如何?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新趨勢?
受傳統旺季帶動,主要廠商Q3業績大幅回暖
在消費電子傳統旺季的帶動下,Q3季度上海貝嶺、明微電子、力芯微、艾為電子、雅創電子、希荻微、英集芯、賽微微電、帝奧微、杰華特、南芯科技等廠商都取得良好的業績表現,營收不管是同比還是環比都呈明顯的增長趨勢。此外,從前三季度的營收來看,第三季度業績的增長逐漸填補了Q1、Q2淡季的下滑,大部分廠商在今年前三季度營收已經實現正向增長。 凈利潤方面,不同于營收的強勁回暖,在Q3季度仍有上海貝嶺、富滿微、明微電子、艾為電子、希荻微、納芯微、必易微、鉅泉科技、燦瑞科技、美芯晟等10家廠商業績出現虧存,其中虧存最大的是杰華特,在Q3季度虧損金額為1.73億元;從前三季度的凈利潤來看,除了晶豐明源實現82.59%的同比增長外,其他廠商凈利潤都呈下滑趨勢,并且艾為電子、納芯微、必易微、鉅泉科技、燦瑞科技等9家廠商在今年前三季度凈利潤都或多或少的出現了虧損。 中國主要電源管理芯片廠商2023Q3及前三季度業績情況 資料來源:wind,芯八哥整理 受益于下游需求的逐漸回暖,艾為股份在3Q23營收為7.74億元,同比增長 109%,環比 24%,三季度收入創下季度新高,是所有電源管理芯片廠商中Q3季度營收增長最高的公司。在出貨量上,公司今年實現大幅增長,其中23H1產品出貨量就已超21億顆;作為華為等手機大廠重要的電源管理芯片供應商,南芯科技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45億元,同比增長102.27%,環比增長45.52%,歸母凈利潤7957.43萬元同比增長83.73%,環比增長14.21%。公司在Q3季度主力產品電荷泵訂單飽滿,AC-DC五合一產品客戶進展順利,華為mate60等新機放量有望助力公司延續逐季復蘇態勢。 而作為小米、OPPO、傳音等廠商的供應商,希荻微在Q323單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22 億元,同比增加36.46%,環比增長62.4% 。在Q3季度隨著各手機大廠發布新機刺激行業需求逐步回暖,公司新老產品持續出貨業績有了大幅好轉;雅創電子Q323營業收入為6.99億元,同比增長7.50%,環比增長37.7%。歸母凈利潤0.23億元,同比下滑43.98%,環比增長17.03%。在半導體行業處于下行周期下,需求呈現結構分化趨勢,消費電子相對疲軟,而公司專注的新能源汽車電子領域需求相對較好,因此Q3營收環比增長顯著。
品類及出貨量不斷增長,汽車市場打開全新增長空間
電源管理芯片是在電子設備系統中負責所需電能的變換、分配、檢測等管控功能的芯片,是所有電子產品和設備電能供應的中樞和紐帶。 按照功能分類,電源管理芯片可以分為充電管理芯片、充電保護芯片、無線充電芯片、驅動芯片、AC/DC轉換器、DC/DC轉換器等多種類型。 資料來源:Frost&Sullivan 從應用來看,由于各類電子產品和設備都具有電壓調節等電源管理需求,所以電源管理芯片下游應用場景眾多,目前已廣泛應用于消費電子、汽車電子、工業、光伏/儲能等新能源、通信、服務器等領域,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根據IC Insights的估計,大約每出貨5個芯片,里面就有1個是電源管理芯片,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隨著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目前電源管理芯片廠商的型號數量也在不斷增長。其中,圣邦股份的型號數量從去年的4300款到今年Q3季度已經增長到了5200余款。此外,思瑞浦、蕊源科技的型號已達到1600款,而芯朋微和艾為股份的型號也分別達到了1500余款、1100款。銷量方面,作為出貨量最大的半導體品類之一,主要電源管理芯片廠商年銷量基本上都在10億顆以上。其中,圣邦股份、必易微、富滿微、上海貝嶺、艾為電子等細分領域的頭部廠商的年銷量更是在30億顆以上。 資料來源:芯八哥整理 1、 消費電子是盈利大頭 具體來看,手機是電源管理芯片最大的應用領域。按類型的不同,總體上又可以分為手機內置電源管理芯片和手機外側電源管理芯片兩類。其中手機內置電源管理芯片主要包括充電管理芯片(快充)、DC/DC、電荷泵、端口保護(音頻和數據切換芯片)、無線充電芯片(接收)等。而手機外側電源管理芯片則包括AC/DC、無線充電芯片(發射)等。 資料來源:Frost&Sullivan,芯八哥整理 作為電源管理芯片的核心市場,主要廠商在消費電子領域歷年出貨量較平穩, 因此預計其內置的電源管理芯片和充電器配置的電源管理芯片需求量將保持平穩增長。
資料來源:芯八哥整理 2、電源管理芯片國產替代進一步滲透工業領域 在工業市場,相關產品具備電池串數多、工作電壓高、電流大等特點,對電管管理芯片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目前,行業內包括圣邦股份、南芯科技、思瑞浦、芯朋微等廠商在該領域都有所布局,相關產品可以廣泛應用在便攜式儲能電源、電動工具、無人機、安防監控、儀器儀表等領域。 資料來源:芯八哥整理 3、汽車市場引爆電源管理芯片應用 汽車電源管理芯片市場得益于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的引入和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的推動,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傳感器和攝像頭嵌入汽車內部,導致需要更多的電源管理芯片進行電流電壓的轉換,從而推動電源管理芯片增長。 不過,車規級電源管理芯片技術壁壘及行業準入門檻高,對于芯片的性能及可靠性要求顯著高于消費電子終端,需要達到 AEC-Q100 等車規級質量標準才可以擁有最基本的準入門檻。因此導致一直以來該市場被英飛凌、德州儀器、安森美、恩智浦、瑞薩電子等全球汽車半導體大廠壟斷。 好現象是,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爆發式發展,包括圣邦股份、南芯科技、英集芯、希荻微、思瑞浦、芯朋微、美芯晟、帝奧微、雅創電子、艾為電子等多家電源管理芯片廠商的車規產品也逐漸作為二供、三供進入主流汽車廠商的供應鏈體系,甚至很多廠商的產品在最大輸入電壓、是否支持快充、輸出電壓和電流、CC/CV特性、效率等各項核心技術指標上能與國外大廠相媲美。 資料來源:芯八哥整理 資料來源:芯八哥整理
值得電源管理芯片廠商關注的幾個市場趨勢
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工控、光伏/儲能、服務器等下游市場的發展,帶動全球電源管理芯片需求增長。 根據Frost&Sullivan的數據,2021 年全球電源管理芯片市場規模約 368 億美元,預計 2025 年全球電源管理芯片市場規模將達 526 億美元,2021 年至 2025 年年均復合增速達 9.3%;中國市場方面,整體增速高于全球市場,在2021年電源管理芯片市場規模達 132 億美元,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 235億美元,2021年至 2025 年年均復合增速達15.5%。 1、并購整合加速 從競爭格局來看,電源管理芯片行業國際巨頭所占市場份額較大,德州儀器、高通、亞德諾、美信、英飛凌前五大廠商市占率之和高達71%,剩余市場也大多被PI、MPS等品牌蠶食。而在國內市場,雖然電源管理芯片廠商眾多,但整體市占率并不高,即使是圣邦股份等行業龍頭目前市占率也僅在2%左右,目前還未有一個絕對的國產領軍巨頭出現。 在行業競爭加劇的情況下,為了快速推進在新興生態領域的布局,進一步搶占市場份額,行業內收購案例數量增在不斷增長。以思瑞浦為例,此前公司收購了業內知名的電源管理芯片廠商創芯微,而創芯微的產品廣泛應用于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對講機、電動工具、手持式吸塵器、噴霧器、太陽能路燈、藍牙音箱、小功率儲能等眾多領域,客戶包括傳音、OPPO、vivo、小米、一加、哈曼、萊克、宜家、沃爾瑪等下游行業龍頭企業。 2、產品品類不斷豐富 從品類來看,電源管理芯片行業中應用越多、品類越多的企業,競爭力越強,如德州儀器相關品類累計為12.5萬種,每年新增超過600個品類。而ADI累計產品種類約4萬種,在行業也擁有非常大的覆蓋范圍和影響力。 國內廠商在電源管理芯片領域起步較晚,目前產品種類最多的是圣邦股份,已達5200種。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共推出新產品900余款,三季度單季度推出新產品600余款,新品加速推出推動公司收入較快增長。此外,國內包括思瑞浦、蕊源科技、芯朋微、艾為股份等廠商的沒產品型號也已經超過1000余款,目前也已經處于加速發展態勢。 資料來源:芯八哥整理 3、向服務器、光儲等高價值市場拓展 此前,我國電源管理芯片廠商創業一般從容易商業化落地的消費電子作為切入。在實現公司的初步發展后,面對該市場競爭的加劇與盈利空間不斷的被壓縮,目前行業內眾多廠商開始由消費電子市場向工業、通信、光儲、服務器、汽車等高性能市場進一步滲透。 比如,服務器場景中的電壓/電流檢測、比較電路和過流保護、時鐘、電壓監控、系統供電 等都會用到大量的模擬芯片。思瑞浦表示,公司的電源芯片在常規服務器市場均有所應用。未來,公司將圍繞業務發展規劃,結合該市場相關應用需求持續推出更多新產品;芯朋微今年在光伏逆變和儲能為代表的新能源領域國產化替代導入進展非常順利,在服務器應用 DrMOS 和多相并聯控制器上,公司已引入相關人才團隊,目前與客戶協作密切。 4、向模數混合/數字化方向發展 資料來源:芯八哥整理 此外,在技術上,隨著電子產品的種類、功能和應用場景的持續增加,低噪聲、高效率及低功耗、微型化及集成化、數模混合/數字化將成為電源管理芯片行業重要的發展趨勢。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生產與消費國家,電源管理芯片市場需求巨大。然而,目前國內電源管理芯片市場海外企業仍然占據了80%以上的份額,而國產電源管理芯片占比不足20%,未來國產替代空間依然巨大。 在初步登上資本市場后,盡管受到半導體下行周期的影響,目前已上市的電源管理芯片企業的凈利潤表現都不是很好。但整體而言,這些廠商也充分利用了資本市場的紅利,將募集資金大都投入到了新技術、新產品、新市場的開發當中,一旦行情回暖,這些上市企業將率先迎來進一步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