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芯片廠商,國內最賺錢終端客戶領域TOP10
究竟幾家歡樂幾家愁?
隨著所有上市公司2023年三季報的披露完畢,下游終端客戶需求的強弱與上游半導體廠商業績的波動走勢息息相關。
國內10大終端行業營收情況一覽
根據半導體的下游主要應用場景,芯八哥選取了汽車tier1、汽車整車、工業控制、通信設備、光伏、儲能、醫療設備、物聯網、消費電子、服務器十大行業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企業進行跟蹤。據芯八哥不完全統計,在Q3季度下游行業中,汽車行業依然景氣度高企;而服務器去庫存效果較好,主要公司在AI服務器的帶動下,業績環比增長幅度明顯;而此前在上半年景氣度高企的光伏和儲能在Q3季度業績環比下滑明顯,需警惕其庫存調整的風險。 1、汽車Tier1 Q3營收同比環比增長 具體來看,汽車Tier1方面,主要廠商業績依然延續了此前穩定增長的趨勢,行業內包括德賽西威、華陽集團、均勝電子等廠商在Q3不管是營收還是凈利潤都保持著同比及環比增長的良好勢頭。以均勝電子為例,隨著全球汽車行業智能電動化的加速轉型,公司積極把握智能電動汽車滲透率持續提升、中國自主品牌及新勢力品牌市占率提升的市場機遇,今年以來在新業務訂單上持續保持著強勁的拓展勢頭。2023 年前三季度,公司全球累計新獲訂單全生命周期金額約 590 億元,其中新能源汽車相關的新訂單金額約 350 億元。分市場地區看,中國市場特別是頭部自主品牌/新勢力的合作關系不斷加強,訂單金額占比提升明顯,國內業務團隊新獲全球市場訂單金額約 250 億元,占比提升至約 42%。 主要汽車Tier1廠商Q3業績情況 資料來源:wind,芯八哥整理
2、整車廠 Q3業績延續增長趨勢 整車廠方面,在行業景氣度高企的帶動下,比亞迪、長城汽車、上汽集團、長安汽車、廣汽集團等主要汽車廠商都取得了不錯的業績,其中比亞迪、長城汽車、長安汽車三家廠商在Q3凈利潤同比環比增長幅度都在40%以上,大有強者恒強的之勢。 主要汽車整車廠商Q3業績情況 資料來源:wind,芯八哥整理
3、工業控制景氣度下滑,去庫存壓力較大 工控領域,匯川技術、英威騰、禾川科技、埃斯頓、麥格米特等主要廠商雖然Q3營收同比還有所增長,但是在凈利潤環比數據上,都已呈現出明顯的下滑趨勢,說明工控行業景氣度在下半年已經不如上半年,需要密切關注后續標桿企業的訂單情況以跟蹤其演變趨勢。 主要工業控制廠商Q3業績情況 資料來源:wind,芯八哥整理
4、通信設備Q3業績低迷,需求相對疲軟 通信領域,Q3行業需求依然低迷,行業內中興通訊、中際旭創、新易盛、烽火通信、銳捷網絡、星網銳捷等廠商在Q3業績漲跌互現,但主要還是以下跌為主,未來通信市場疲軟或將持續至Q4。 主要通信設備廠商Q3業績情況 資料來源:wind,芯八哥整理 5、光伏 Q3業績同比環比下滑明顯,關注庫存增長風險 光伏方面,隨著行業增速趨緩,除了陽光能源外,天合光能、錦浪科技、固德威、英威騰、德業股份等企業在Q3業績同比環比下滑明顯。盡管如此,行業內主要大廠還是非常看好行業的未來發展前景,包括天合光能、錦浪科技、德業股份都在積極擴產以進一步擴大市場占有率。 主要光伏廠商Q3業績情況 資料來源:wind,芯八哥整理 6、儲能 Q3業績開始分化,警惕行業價格戰的出現 和光伏發展類似,儲能方面,由于受歐洲等海外市場需求減弱的影響,行業內包括寧德時代、上能電氣、科士達、錦浪科技等廠商在Q3業績承壓明顯,后續需關注主要廠商的產能及庫存的變化情況,以警惕行業價格戰的出現。 主要儲能廠商Q3業績情況 資料來源:wind,芯八哥整理 7、醫療電子 Q3業績同比增長,但環比下滑明顯 而在醫療設備領域,由于疫情后整體市場需求的減弱,行業內包括邁瑞醫療、聯影醫療、魚躍醫療、開立醫療、新華醫療等主要醫療設備廠商業績在Q3環比下滑明顯。 主要醫療電子廠商Q3業績情況 資料來源:wind,芯八哥整理 8、物聯網市場行情依舊低迷,主要模組廠商業績承壓較大 對于物聯網來說,整個市場行情依舊低迷,除了有方科技業績比較亮眼外,其他比如移遠通信、廣和通、美格智能、高新興等主要模組廠商業績承壓都比較大。 主要物聯網廠商Q3業績情況 資料來源:wind,芯八哥整理 9、消費電子 Q3旺季回暖明顯,關注其后續持續性如何 受消費電子傳統旺季帶動,聞泰科技、華勤技術、立訊精密、歌爾股份、傳音控股等產業鏈企業業績在Q3回暖明顯,主要關注手機、PC等細分市場后續的持續性如何。 主要消費電子廠商Q3業績情況 資料來源:wind 10、AI/服務器 需求回暖,Q3業績環比增長明顯 在服務器領域,隨著傳統服務器調整接近尾聲,并且在AI服務器的大單的驅動下,整個行業需求開始回暖,包括工業富聯、浪潮信息等主要廠商業績環比增長明顯。 主要AI/服務器Q3業績情況 資料來源:wind
最賺錢的行業是它
從2020-2023Q3近三年一期的數據來看,最近幾年中最賺錢的行業主要有以汽車tier1、整車制造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行業,以光伏、儲能為代表的新能源發電行業,以及以AI的爆發帶動的AI服務器行業。 十大終端行業主要廠商2020-2023Q3近三年一期財務數據 資料來源:wind,芯八哥整理 具體來看,受新能源汽車爆發式發展的帶動,汽車tier1近三年一期的凈利潤復合增長率為20.09%,表現非常出色。而汽車整車雖然凈利潤增速較小,但由于基數較大,單純從金額來說依然是所有行業里面賺錢最多的行業;而光伏儲能雖然在Q3增速有所趨緩,但三年一期凈利潤的復合增速依然達到60%左右,是所有終端里面增長速度最快的行業;此外,受AI爆發的帶動,整個AI服務器目前依然供不應求,相關廠商不斷增長的訂單未來將有望不斷落地轉化為業績。 資料來源:wind,芯八哥整理 資料來源:wind,芯八哥整理 1、汽車行業賺錢效用爆棚,比亞迪賺的盆滿缽滿 分行業來看,汽車方面,根據中汽協的數據,2023年1-9月,中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107.5萬輛和2106.9萬輛,同比分別增長7.3%和8.2%。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我國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完成631.3萬輛和627.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3.7%、37.5%。在繼續保持產銷量高速增長的同時,我們新能源汽車在技術水平、品牌競爭力、配套環境方面也在進一步優化。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以來中國汽車出口增長迅速,前三季度中國汽車出口338.8萬輛,同比增長60%。其中,傳統燃油汽車出口256.3萬輛,同比增長48.3%。新能源汽車出口82.5萬輛,同比增長1.1倍。 在景氣度高企的背景下,行業內比亞迪、上汽集團、長安汽車、長城汽車、廣汽集團等廠商在在前三季度的凈利潤分別為213.67億元、114.07億元、98.82億元、49.95億元、45.11億元,總體來說賺的彭滿缽滿。以比亞迪為例,公司在今年前三季度累計乘用車銷量為207.02萬輛,同比增長76.14%。前三季度,比亞迪實現營業收入4222.75億元,同比增長57.75%。實現歸母凈利潤213.67億元,同比增長129.47%。而在第三季度,比亞迪實現營收1621.51億元,同比增長38.49%。凈利潤為104.13億元,同比增長82.16%,平均日賺1.13億元,依然是整個行業最賺錢的企業。 2、新能源增長速度最快,寧德時代近三年儲能業務CAGA高達381.09% 新能源方面,2023年國家能源局繼續錨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統籌能源安全供應和綠色低碳發展,加快推進大型風電光伏基地等重大項目建設,全力增加清潔電力供應,可再生能源發展不斷實現新突破。 截至2023年9月底,全國風電累計裝機突破4億千瓦,同比增長15%,其中陸上風電3.68億千瓦,海上風電3189萬千瓦;光伏領域,2023年前三季度,全國光伏新增裝機12894萬千瓦,同比增長145%;儲能領域,根據CNESA的數據,2023上半年儲能項目數量(含規劃、建設中和運行項目)850個,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新增投運規模8.0GW/16.7GWh,超過去年新增規模水平(7.3GW/15.9GWh)。 受整體景氣度高企的帶動,行業內大部分企業都迎來了非常好的發展機遇。以寧德時代為例,公司儲能系統收入從2020年的194,345.02萬元增長到2022年,相關收入已經達到4,498,027.73萬元,CAGA高達381.09%。由于儲能業務的快速發展,寧德時代的儲能業務占比也在迅速提升,從2020年的3.86%到2022年已經上升到13.69%。而在2023H1,寧德時代儲能系統業務再次取得1.1倍的增速,說明行業大的發展增長趨勢依舊良好。 3、AI發展迅猛,AI服務器供不應求 服務器方面,受益于生成式AI的爆發,AI服務器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根據Aletheia的數據,預計整個AI服務器市場規模將在2025年達到1350億美元,是2022年規模的4.5倍。 從整個廠商的表態來看,目前大部分公司都比較看好AI服務器的發展前景。其中,廣達表示,公司目前AI服務器訂單供不應求,預估2023年Al服務器有兩位數成長,并且在2024年AI服務器的銷量將實現翻番;聯想表示,公司AI服務器新品訂單火爆,未來公司將繼續追加10億美元投資AI服務器等業務;鴻海集團指出,未來新增五到六條生產線來迎合AI服務器需求;此外,華勤技術和聞泰科技等ODM廠商也指出今年服務器業務有望迎來快速增長。
這些品類的芯片最有“錢”途
目前,行業內普遍預期半導體這一波行情將在2023年年底調整結束,并且有望在2024年實現銷售額的進一步增長。那么,來年有哪些有望持續高增長的半導體機會是值得我們關注的? 1、汽車產業變革帶來的電動化、智能化機遇 百年汽車產業迎來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的持續變革,汽車半導體不管是單車用量還是價值量都顯著增長。根據IDC的數據,車用半導體市場在未來幾年將迎來巨大的增長,到2027年市場規模將達到32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9%。 (1)電動化:MOSFET、IGBT、碳化硅等功率器件,以及AC-DC、DC-DC等電源管理芯片將顯著增長 在IGBT領域,目前比亞迪半導體、斯達半導、時代電氣排名前三,此外士蘭微、華潤微、宏微科技、新潔能、智新半導體、青藍半導體、翠展微等企業在車規IGBT領域也發展迅速。以比亞迪為例,此前一直采用子公司比亞迪半導體的IGBT器件,在自有產能嚴重供不應求的情況下,近年來比亞迪也逐漸向士蘭微、斯達半導、時代電氣、華潤微、翠展微等具備車規級IGBT生產能力的本土企業下單,訂單級別達億元,以保障激增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對IGBT的需求;在碳化硅領域,中國廠商雖然目前訂單量暫時不如國外傳統功率大廠,但以天岳先進、東莞天域、瀚天天成、三安光電等為代表的廠商目前也發展迅猛,各大廠商的在手訂單也都超過了10億元人民幣,整個行業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國內主要碳化硅企業訂單情況 資料來源:芯八哥整理
(2)智能化:自動駕駛及智能座艙將帶動MCU 、SoC、MCU、FPGA、存儲芯片的增長 汽車智能化,主要以“智能座艙”和 “自動駕駛”為主要推進點。 在智能座艙領域,本土供應鏈廠商在這一波汽車電子缺芯潮中正在不斷崛起,華為、全志科技、芯馳科技、芯擎科技、地平線、黑芝麻等廠商在汽車智能座艙方面也都已經取得了不錯的發展成績;而在自動駕駛領域,華為、地平線、黑芝麻也進展迅猛。以地平線為例,作為推動智能駕駛在中國乘用車領域商業化應用的先行者,地平線以“賦能機器,讓人類生活更安全、更美好”為使命,早在2020年,地平線就正式開啟中國汽車智能芯片的前裝量產元年,實現從0到1的突破。時至今日,地平線征程芯片累計出貨量已突破300萬片,成為國內率先且實現最大規模前裝量產的車載智能芯片公司,已定點超過20家國內與國際主流車企累計120多款車型,成為國內外車企在中國市場推進智能化落地的首選合作伙伴。 2、雙碳背景下新能源帶來的功率器件機遇 光伏儲能等新能源發電行業對半導體的需求一個是來自光伏逆變器/儲能變流器對電能逆變需求的IGBT/碳化硅,一個是來自電池管理系統的BMS,還有一個是來自產品的電源對AC-DC、DC-DC、氮化鎵等器件的需求。 在光儲IGBT領域,與國外大廠相比,國內的斯達半導、士蘭微、時代電氣、揚杰科技、新潔能等廠商雖然在產品穩定性及技術先進性上存在一定差距,不過隨著近些年研發投入的不斷加大,目前部分廠商的產品也作為二供或者三供開始逐漸導入系統集成商中并已取得上千萬的收入。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成熟,未來這些廠商在儲能領域有望迎來進一步的增長空間。 在BMS領域,BMS AFE芯片要負責采集電池電壓,主要廠商有寧德時代、比亞迪、特斯拉、德州儀器、亞德諾等;ADC芯片主要負責將采集的電池電壓通過模數轉換器(ADC)轉換為數字值,主要廠商有德州儀器、亞德諾、圣邦微、思瑞浦等;而MCU芯片作為主控芯片,主要負責進行荷電狀態的計算,主要廠商有德州儀器、意法半導體、恩智浦、英飛凌、瑞薩、中穎電子、兆易創新、北京君正、芯海科技等;數字隔離芯片主要用在高低壓之間的數字通信,主要供應商有德州儀器、亞德諾、芯科、博通、英飛凌、羅姆、安森美、琪埔維、榮湃、納芯微、川土微、格勵微科技等。 BMS各細分領域主要廠商一覽 資料來源:芯八哥梳理
隨著碳化硅、氮化鎵等為代表的第三代半導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廠商開始把相關技術及產品應用到光伏、儲能領域。據 Yole數據,2020 年光伏逆變器中采用 SiC 方案的滲透率約為 10%,預計到 2025 年將達到 50%,行業前景可觀;氮化鎵方面,根據Yole和Navitas的預測,2026年全球光伏發電GaN功率市場規模達1.9億美元,2020-2026E CAGR有望達到208%。以英諾賽科為例,公司的InnoGaNTM 系列產品具有損耗低、開關速度快等特性,可以使儲能轉換系統實現低能量轉移損失和高效的能量轉換。目前,該產品已經開始在行業內推廣使用。 3、AI大發展下帶來的服務器計算存儲的需求 AI服務器對芯片的需求,主要來源計算需求的CPU、GPU等,以及存儲需求的DRAM模塊、SSD 、HBM等。 (1)計算芯片CPU、GPU等 ChatGPT的發布讓AI迎來其“iPhone時刻”。此后,大模型市場迎來了真正的百花齊放。國內外包括OpenAI、谷歌、微軟、百度、阿里、華為、騰訊、科大訊飛、商湯科技等公司紛紛加入大模型的浪潮。 不過,AI的訓練及推理對高性能的GPU芯片要求較高,目前市場上主要以英偉達、AMD以及英特爾等大廠的芯片為主,國內供給僅10%左右。面對美國不斷升級的出口管制政策,行業內包括華為、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為代表的科技巨頭,以寒武紀、海光信息、景嘉微等為代表的上市公司,以及以沐曦、天數智芯、壁仞科技、登臨科技、摩爾線程等為代表的AI初創企業都在積極奮進,在實現自身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在力求突破美國技術封鎖,努力實現國內AI芯片的自主可控。 國內AI芯片主要廠商、產品及技術特征情況 資料來源:芯八哥整理
(2)存儲HBM芯片需求迎來爆發式增長 與普通服務器相比,AI 服務器除原有 DRAM 外還會用到 HBM。目前,存儲市場提供HBM產品廠商主要是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三家原廠。根據TrendForce的數據,2022年SK海力士占據HBM市場50%的份額,三星占比40%,美光占比10%。 HBM市場市場競爭格局及預測情況 資料來源:TrendForce
2023年開年后,三星、SK海力士兩家存儲大廠HBM訂單快速增加,HBM3規格DRAM價格上漲了5倍。三星電子表示,預計明年HBM市場將比今年增長一倍以上,公司HBM3在三星電子DRAM總銷售額中的份額預計將從今年的6%增至明年的18%。據TrendForce數據,預計到2024年整體HBM行業營收將達到89億美元,年增127%。 國內方面,在自主可控需求的帶動下,未來長江存儲、長鑫存儲等原廠是最有可能實現HBM突破的廠商。此外,江波龍、佰維存儲、時創意、憶恒創源等廠商都有在服務器領域布局,未來也會受益AI服務器增長對于存儲的需求。
根據上述數據及分析,雖然目前半導體市場發展趨勢還不十分明朗,但目前有兩個大的行業機會依然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一個是雙碳背景下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光伏/儲能)產業鏈的機會,另外一個就是AI逐漸落地千行百業重塑產業的機會。 不過,也需要指出的是,整個半導體行情一直處在動態變化之中,后續我們依然需要跟蹤行業龍頭的日常動態,以隨時作出對決策相應的動態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