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億“芯血”:高端半導體設備,國產替代力不從心
4月22日消息,北方華創公告,擬定增募資不超過85億元,主要用于建設 “半導體裝備產業化基地擴產項目(四期)”、“高端半導體裝備研發項目”和“高精密電子元器件產業化基地擴產項目(三期)”三個項目。
無獨有偶,在國內半導體龍頭設備商大筆定增,目標再“復制”一個自己的同時,包括阿斯麥,應用材料,泛林半導體等,美國半導體設備個股昨晚也開啟全線上漲態勢。
梳理發現,雖然北方華創7 nm技術代裝備關鍵技術還在研發階段,但其多種28 nm技術代集成電路關鍵裝備在大生產線實現量產應用,多種14 nm技術代裝備已經進入到驗證階段,而泛半導體領域裝備產品也在國內主流生產線得到批量應用。
關鍵的是,其多項12英寸關鍵集成電路裝備,已在國內龍頭代工企業和領軍存儲器企業端實現應用,8英寸設備也全面進駐國內主流代工廠和IDM企業。
因此,編者認為,鑒于北方華創與多家優質客戶形成了穩定的合作關系,也積累了一定的市場基礎,這主要能為“半導體裝備產業化基地擴產”和“高端半導體裝備研發”兩個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關鍵的保障,前者建成后還將成為其最大的裝備生產制造基地,與總部基地形成雙向協同。而“高精密電子元器件”項目則為北方華創的成熟產品和傳統優勢產業,實施擴產計劃應該是為了進一步提升其原有市場占有率。
其中,上述兩個擴產項目預達產后的年平均利潤總額高達9.4億元。對比起北方華創去年全年利潤總額也僅為6.84億元,遠遠超出其原有的盈利規模,等于對原本公司進行“復制”,項目實施的野心和意義不言而喻。
半導體設備持續吃香,國產廠商心有余而力不足
編者最新獲悉,目前部分半導體設備交期已延長一倍,部分關鍵設備的交貨時間甚至延長至12個月或以上,二手設備市場持續走俏。而賣方市場無疑是設備商業績的強勁保障,ASML今年Q1的利潤大漲近八成,這個紅利誘惑太大了。因此,國產半導體設備廠商也迎來巨大市場機遇。
畢竟,經過多年的發展,北方華創在電子工藝裝備及電子元器件領域構建了一定的技術基礎,例如刻蝕機、PVD、CVD、ALD、清洗機、立式爐等。而受第三代半導體設備需求不斷增長,其上述業務板塊也面臨較為有利的市場環境。
而隨著近兩年來國產化進程加速,國產設備廠商也獲得了更多機會。除了北方華創之外,中微半導體、芯源微、華峰測控等廠商皆已打入本土供應鏈。
上周,SEMI發布的最新的數據顯示,去年全球半導體設備銷售總額同比增長近20%,創歷史新高。讓人興奮的是,國內首次成為全球最大半導體設備市場,這反映出中國在推動半導體“卡脖子”產業國產替代的不懈努力。而這也再次佐證了前文觀點。
不過,雖然市場規模已經登頂,但眾所知周,國產高端半導體設備自給率仍極低,國內設備商的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總體上還是處于較為落后的階段,市場空間雖仍有較大的潛力,但也將面臨較多挑戰。
畢竟,實際上,北方華創上述募投項目建成運營后,其固定資產、無形資產規模也將大幅增加,但由于項目完全達產需要一定時間,而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攤銷等固定成本支出提前啟動,短期內應該會對其利潤數據帶來一定影響。而基于目前的產業政策、市場環境、技術革新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若項目無法實現預期收益,也會直接導致經營業績下滑。
另外,如上所述,隨著全球集成電路市場和產能的轉移,在帶動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規模提升的同時 也會進一步讓國內成為全球半導體設備商的主要營收區域,半導體設備商之間的競爭無疑會趨向白日化。
再者,國際競爭對手的加大投入趨勢,這會導致北方華創的技術差距有擴大的趨勢,包括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及產業化均存在一定風險,就例如在知識產權方面,發生互訴沖突的可能性將增加,而規模擴大也會帶來管理上的風險,未來的市場拓展將面臨更大挑戰。
總的來說,北方華創在進一步提升現有集成電路設備的產業化能力之余,也把目光投向高端設備的下一代關鍵技術。不過,雖然在半導體短缺加劇的背景下,國內廠商的存在感也在提高,但圍繞半導體領域的對立與競爭顯然也是日趨激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