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D低價戰已開打,奮起直追的國產HUD廠家,能等到翻身的那天嗎?
在爆出950元的低價之后,來自供應鏈的廠家又向新智駕提供了最新的消息:某上市HUD供應商明確表示,要將AR-HUD價格做到650元。
低價,已然成為HUD廠家繞不開的話題。新智駕也特意詢問了多家HUD廠商,這一價位能否實現,而大家也是眾說紛紜。
一家體量較小的HUD企業表示,AR-HUD在950-1000元的價格段是目前行業的“均價”,但如果要做到650,可能性微乎其微,該企業負責人甚至一度認為,這樣的價格有攪局的嫌疑。
隨著HUD被越來越多的廠家定義為“智能座艙第一屏”,很多業者也表示,HUD 將會成為智能座艙的標配。
有消息稱,比亞迪正計劃自2024或25 年開始全面標配HUD,這意味著每年將有300 萬臺以上的需求量;零跑汽車和長城也有可能在所有10萬元以上車型的標配HUD。
無獨有偶,大眾集團最近也對外招標了HUD項目,采購量達260萬臺,法雷奧中標。據某供應鏈廠家估計,至2026 年左右,國內HUD的市場容量將會達到1800萬臺。或許,HUD行業的翻身之戰,即將拉開帷幕。
1、HUD成本下探至2000元
國產廠商打破外資壟斷
汽車這個賽道會涌入很多新玩家,大家也會期待像小米這樣互聯網企業轉型做汽車會是怎樣的效果,同樣像蘋果,目前還是以軟件形式去切入這個賽道。整體市場規模肯定是越來越大,每個品類的成本也會逐步放大,未來肯定會經歷成本上升、下降這么一個過程。
比如說HUD最早可能是大幾千的價格,現在降到2000元左右的價格區間。為什么我們把HUD放在一個比較重要的位置上,因為今年像長安深藍、紅旗這些車型上面已經配置了HUD。本身HUD技術也經歷過三代的發展,其本質還是讓顯示效果變得更好。那么在HUD上面就會有很多應用推出,我身邊有朋友就對HUD贊不絕口,說開回傳統車就相當不習慣,不會去看傳統的儀表盤,在高速上很容易超速。
現在出于成本的考量,每家公司的HUD技術路徑是不同的。華為在去年展出后,也大量在推動HUD的應用。有意思的是HUD選裝的價格,我們發現,對于進口車來說,選裝價格在1萬元,但實際上HUD的成本就2000元,哪怕未來選裝價格下降一半,對硬件而言仍有一倍的利潤。其實從國產車上大尺寸觸摸屏就能看出,硬件利潤是可以壓縮的。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2025年中國汽車總銷量將達到3000萬輛。據IHS Markit預測,2025年全球汽車總銷量將達到9890萬輛;2025年全球/中國HUD配置新車滲透率約為30%。我們預計2022年單車HUD抬頭顯示系統價格為1710元,此后不同類別HUD價值量均在技術迭代、降本增效、規模效應等因素影響下降價,但AR-HUD對W-HUD呈現替代趨勢,W-HUD增長趨勢逐漸放緩,而AR-HUD增長逐漸加速,故加權后單車HUD價值量在 2022E-2025E呈現提升趨勢。故我們預計2025年國內HUD抬頭顯示系統市場規模將達177億元,全球市場規模達584億元。
根據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統計,2021 年上半年中國市場 W-HUD 供應商搭載量前五名分別為日本精機、電裝、華陽集團、怡利電子和大陸集團,CR5(業務規模前五名的公司所占的市場份額總和)達96%,市占率為 29.8%、29.7%、14.4%、13.5%、8.5%,以華陽集團為代表的第一梯隊國產 HUD 廠商逐漸打破外資壟斷地位。國內企業在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領域不斷開拓新產品。
2、奮起直追的國產HUD
不過,國內HUD企業并沒有因為外界紛雜的聲音而停下腳步:來自行業的數據顯示,國內廠商在 2020 年市場份額僅為 10%左右,2021 年迅速提升至30%以上。隨著HUD 加速上車,業內人士表示,國內HUD 企業的市場份額將達到50%以上。
FUTURUS未來黑科技創始人、CEO徐俊峰認為,2020 年到 2022 年這三年是HUD 在國內增長比較關鍵的三年,“在新能源汽車智能化的大背景下,國產主機廠有HUD 上車的需求,同時國內供應商、上游企業的技術能力逐漸提升,核心的產品價格、開發費用相比國外HUD供應商有很大優勢,這些原因都大大加快了HUD 的上車速度。”
盡管,國內HUD 廠商這兩年市場份額有明顯增加,徐俊峰冷靜地表示,“其實國內企業并沒有搶到太多外資企業的訂單。豐田的項目還都是用的電裝的,寶馬基本上還是日本精機、大陸,奔馳也是用日本精機的。那些傳統訂單并沒有被中國人搶到。”
因此,即便國內企業在過去幾年取得了一定的市場成績,但是也要正視與外資企業的差距。
以HUD領域為例,鄧遠博博士分析說,在工藝、制造與產品質量方面,日企有一定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從經驗上來說,日企多年以來積累了一些know-how,涵蓋了HUD設計生產的全鏈條。
第二,從過程上來說“日企有一套系統的品控標準和流程,甚至會自行生產或定制HUD的全部零部件,通過大量資源的投入來確保品質的把控。”鄧博士說。
第三,從結果來說,日企的廢品率很低,是行業平均水平的1/3-1/2。
3、本土企業如何全面趕超?
平心而論,對日企的趕超,其實在某些程度上,本土企業已經做到了,比如說在成本控制上,在配合度上,中國供應商的能力可以說無出其右。但如果僅僅是價格便宜,服務態度好,或許并不能成為整個國產HUD行業的優勢,反而容易變成別人攻擊國內供應商“價格低廉”的話柄。本土企業的機遇在哪里呢?
很顯然,國內企業對于HUD 給予了非常高的重視程度。未來黑科技和華為紛紛提出了“艙內第一屏”的概念,并以第一屏的標準為HUD 設計更完善的功能定義、更優秀的產品體驗。未來黑科技CEO 徐俊峰表示,“主機廠要通過座艙域展示更多智能化的功能,并實現與用戶的交互, HUD 將會是唯一的安全屏幕,確保駕駛員的視野不離開路面,人的視覺始終是保持在正前方,這為HUD 作為艙內第一屏提供了依據。”
在W-HUD領域,日企地位不易撼動,而技術、行業的成熟,更多國內創業者將關注點放在了AR-HUD上。“AR-HUD雖然尚處于起步應用階段,但相比W-HUD圖像尺寸更大、功能更豐富、沉浸感更強,發展速度令人矚目,是HUD的未來發展方向。”
由于AR-HUD涉及多個系統,要想實現虛擬信息與真實世界的完美融合,不僅需要光學設計,還需要軟件設計、算法優化等,廠商要在每個環節都有優秀的技術表現。而軟件、算法等領域,又恰恰是日系廠家所不擅長的,本土企業完全能夠“以己之長攻彼之短”。疆程技術的一位負責人表示,“AR-HUD屬于定制化產品,并且國外Tier1開發費昂貴,是國內企業實現趕超的新賽道,因此我們堅信HUD的未來是屬于AR-HUD的。另外,在產品參數及實現效果上,中國供應商的AR-HUD性能都已經達到全球頂尖水準。”
目前,國內AR-HUD陣營已然頗具規模,有華陽、德賽這樣的老牌Tier1廠家,澤景、未來黑科技、銳思華創、疆程技術、睿維視等一眾創新型企業,還有智云谷、京龍睿信等老牌HUD廠家,甚至像華為這樣的科技企業也入局了AR-HUD。群雄并起的局面,讓國產HUD在實現國產替代,構建自身技術護城河時,有了充足的底氣。新智駕頻道正在籌備HUD 行業選題,歡迎HUD 業者添加微信進行交流:LeonYu87
不過國外廠家也不會坐以待斃。“目前德賽西威從上海車展觀察到一個趨勢,馬瑞利也好,寶馬也好,奔馳也好,都在更堅定地往P-HUD跟AR-HUD的組合去發展,”何志亮說,而國內的自主品牌現在也在主推AR-HUD。“如今整個AR-HUD產品已經走過預熱期,接下來國內外車廠都會回歸到產品的成本和用戶體驗場景,做更好的迭代,用戶體驗、產品體積與價格會成為彼此較量的重要維度。”
因此,即便超越了日系,本土企業依舊要面對一群新的強敵。鄧遠博博士說:“中國的HUD企業要想在國際上能有發聲權,不能只靠產品便宜,更要憑借過硬的技術和質量。所以本土企業一定要在研發上不斷投入,通過原理性創新和工程化創新,用持之以恒的積累,完成出色的“防守與反擊”,實現趕超與引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