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息行業的機遇與挑戰
關鍵詞: 電子信息
據海關統計,2023年1-7月,我國前三大出口產品為電子設備、紡織服裝和金屬石料制品,前三大進口產品為電子設備、礦產品和化學制品。
按國家統計局的分類方式,電子信息產業分為兩類:電子信息制造業和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業。RCEP成員是我國電子信息產品貿易的重要伙伴。我國自RCEP國家進口電子信息產品主要為集成電路、半導體器件、液晶顯示板、電容、印刷電路板和電阻等品類。韓國、馬來西亞、日本、越南、泰國、菲律賓是進口主要來源國。
電子信息行業的機遇 ◆ 促進電子信息產品出口,實現規模經濟。 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內外銷比例為51:49,對歐美市場出口占比約2/3。近幾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以美為首國家對我國打壓等因素影響,歐美國家需求減弱。在RCEP框架下,中國與其他成員互相取消電子信息產品關稅,彼此間產業分工和互補性更加深化發展,更容易進行專業分工以提高生產率,擴大市場以降低單位生產成本,最終實現規模經濟。 ◆ 穩定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鏈,促進區域融合。 RCEP有利于我國與日本、韓國、東盟等成員在集成電路、精密制造等領域深化產業鏈上下游的緊密分工合作,帶動區域經濟融合發展。 中日韓在電子產業鏈的協同和互補效應凸顯,形成了從集成電路制作設備和原材料到最終產成品的閉合生產回路,實現了電子信息制造業產業鏈“中日韓小循環”:即日本向韓國提供基礎的原材料—晶圓和資本品—制造設備,韓國加工成集成電路后,再出口到中國組裝生產電子產品,并再向日韓出口最終的電子消費品。 2023年1-7月,中國前三大電子產品出口貿易伙伴為中國香港、美國和韓國,出口額分別為626.6億美元、457.3億美元和168.5億美元;前三大電子產品進口貿易伙伴為中國臺灣、韓國和日本,累計進口分別為834.0億美元、443.3億美元和171.2億美元(資料來源:《中國電子產品貿易月度監測報告》)。 ◆ 有利于產業投資和服務貿易合作。 RCEP成員國在重點關注的制造業及相關服務領域給出了高水平開放承諾,為電子信息產業“出海”開拓市場,高質量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帶來新機遇。有利于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進一步吸引來自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的更高技術含量的外商直接投資,優化電子信息產業結構,鞏固我國在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的地位。 電子信息行業的挑戰 ◆ 電子信息產業鏈可能面臨重構。 隨著RCEP成員關稅的下降和原產地規則優化,電子信息產業鏈中的一些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或環節,可能加速向土地成本、勞動力成本更加低廉的東盟國家布局,對此應高度關注。 ◆ 與東盟國家在低端產業環節的競爭可能加劇。 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正處于發展轉型期和新舊動能轉換期,低端產業環節在產業鏈中仍占據重要地位。東盟具備勞動力足及低成本優勢,將與國內電子信息低端產業環節產生更激烈競爭,給相關企業帶來更大壓力,同時,也將帶動國內低端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 ◆ 關鍵技術領域競爭可能更加激烈。 以集成電路(半導體)產業為例,在我國投資的日韓等集成電路企業可利用技術優勢,將集成電路生產中的擴散工序在本國完成,將下游工序如組裝和檢測工序等在我國完成,組裝和檢測后的成品仍可獲得RCEP原產資格。這些集成電路產品兼具技術和成本優勢,在區域內銷售時,對我國自主研發的集成電路產品可能形成較強競爭。 對策建議 01 利用好區域累積規則,挖掘“本地化”合作空間。 企業應抓緊RCEP區域累積規則帶來的關稅減讓、原產地證明等方面機遇,加快跟蹤研究成員國政策法規、投資貿易等相關制度,推進產業鏈國際合作“本地化”進程,挖掘“本地化”合作空間。 02 加強科技創新,提升產業基礎能力。 加強技術研發與先進設備引進,構建技術研發平臺,增強自主研發能力。加強與日韓等國家的企業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合作,推動構建RCEP科技創新體系。 03 充分運用各方資源,提高自由貿易協定利用率。 積極參加行業協會、智庫等組織開展的培訓,充分利用區域產業鏈服務機制和信息資訊共享平臺,對建立原產地管理機制、選擇適配產品等方面加強學習。大型企業可將自貿協定作為發展戰略的重要部分;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可充分利用商協會提供的統一服務。 04 積極利用RCEP規則維護企業權益。 企業應加強外商投資安全審查、反壟斷執法等國際通行規則的學習,做好風險評估與預警。降低對單一供應商的依賴,積極運用協定中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救濟手段,更好維護企業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