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你買不到最新半導體技術的自動駕駛汽車?
去年,梅賽德斯-奔馳公司(以下簡稱:奔馳公司)發布了L3級別的Drive Pilot系統,并獲得了在德國道路上使用的認證。那些“大款”可以選擇多花幾千歐元,購買一輛配備了自動駕駛系統的新奔馳車,該車的自動駕駛時速可達每小時60公里。今年,奔馳宣布L3 Drive Pilot已獲得美國內華達州的認證,預計下半年將向該州交付具備L3自動駕駛功能的車輛。
實際上,從L2到L3的跨越可能是所有自動駕駛級別中最棘手的一步,L3正式獲得官方認證許可是自動駕駛汽車發展史上的“重要的里程碑事件”。不過,根據IDTechEx的研究結果顯示,奔馳L3自動駕駛汽車上所使用的大部分半導體技術都已經過時,這一結論可能會讓大家感到驚訝。
L3級別自動駕駛的重要意義
這里說的L3是指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SAE)的六個自動駕駛級別中的一個。根據SAE的L0-L5的分級,其中L0是完全手動駕駛的車輛,L5是完全自動駕駛的車輛,L3車輛具有一定的自動駕駛能力。在某些特定條件下,L3級別的車輛能實現自動駕駛,可把駕駛員的注意力從路上釋放出來。而L2車輛通常配備車道保持輔助系統和自適應巡航控制等功能,駕駛員必須要始終保持對車輛的掌控,若車輛在開啟L2功能時發生了交通事故,那么其駕駛員需要擔責。
SAE定義的六個自動駕駛汽車級別 圖片來源:IDTechEx
一直以來,L3級別自動駕駛面臨的一大挑戰是:當車輛在運行L3系統時出現了交通事故,該由誰負責?奔馳公司一定程度解決了這一問題——若車輛在運行L3系統的狀態下出現交通事故,則由公司來承擔這一事故的責任。這要求車廠對自己的自動駕駛系統有足夠大的信心,畢竟奔馳公司希望確保銷售自動駕駛系統所產生的利潤,能遠遠覆蓋其賠付的交通事故責任費用。
奔馳S級和EQS使用的自動駕駛系統確實令人印象深刻——該系統包括一個激光雷達、五個雷達和六個攝像頭,以及一臺由英偉達提供驅動力的自動駕駛“汽車大腦”,所有這些部件都基于正在快速發展的半導體技術。雖然奔馳公司為其車輛選擇的組件都是尖端的,但是由于半導體技術的發展非常迅速,而汽車的生產周期又耗時很久,從生產線下線的汽車上搭載的半導體技術,其實要落后于當前半導體代工廠所能提供的技術。
為何說Drive Pilot的技術是過時的?
其實,以上這種情況并非奔馳公司獨有。從構思一輛汽車(包括決定所需的自動駕駛功能和實現這些功能所需的傳感器)到量產車下線,這一過程需要耗費長達數年的時間。在這漫長的生產周期過程中,市場上將會出現性能更強的傳感器,經過了漫長的整車生產周期后,最終上市時車上搭載的半導體技術,可能變成為了“上一代”技術。
車載激光雷達難以跟上半導體的發展
考慮到半導體行業的發展速度,這種情況則會更加復雜。假設X公司正在設計一輛汽車,設計師為汽車選擇了一款雷達,采用的是當時最先進的技術。但由于汽車生產周期很長,而半導體行業的發展速度快,搭載了這顆雷達的量產車,要在未來幾年后才能上市,這代表汽車上市時,其搭載的雷達可能已經過時。
奔馳S級和EQS上的激光雷達就是一個例子。目前,這些車輛使用的是Valeo的第二代Scala激光雷達。2017年Valeo的激光雷產品被用于奧迪A8中,使之成為最早進入車載市場的激光雷達之一。毫無疑問,第二代Scala激光雷達是一個出色的產品,但在奔馳公司公布Scala將用于其L3系統僅一年多,該公司又緊接著宣布將使用Luminar的激光雷達。對此,奔馳公司在其公告中表示稱,Luminar Iris支持L3系統以80英里/小時的速度運行,該速度是目前L3系統限速40英里/小時的兩倍。
奔馳公司通過更換激光雷達供應商來獲得性能提升,其部分原因是與升級激光雷達的激光器有關——從Valeo Scala的905納米激光器升級為Luminar Iris的1,550納米激光器,后者的激光器所發射激光的波長更長、發射能量更強,從而其激光雷達的探測范圍更廣,對人眼而言也更安全。不過,波長的變化也意味著需要不同半導體技術的支持。
圖2:2008-2027年,臺積電、三星、英特爾、格芯的最小工藝節點能力 圖片來源:IDTechEx
圖3:2015-2022年,不同波長的激光雷達產品的占比 圖片來源:IDTechEx
例如,905納米激光雷達探測器通常使用硅技術,硅更容易獲得且價格相對便宜。然而,硅在波長超過1,000納米時就會停止吸收光線,激光雷達制造商將只得使用諸如砷化銦鎵(InGaAs)等其他材料。InGaAs被視為1,550納米激光雷達探測器的理想材料,但其生產工藝和供應基礎設施不如硅成熟,InGaAs的礦物質原材料更稀有、成本更高。值得注意的是,半導體初創企業已經做出了一些成績。例如,TriEye展示了短波紅外傳感器系統,該技術集成在硅基圖像傳感器上,可探測到1,000-1,600納米的波長。或許這項技術可被改進,并用于1,550納米的激光雷達。
奔馳公司轉向1,550納米的激光雷達,順應了激光雷達行業的發展趨勢。如今,市場上絕大多數激光雷達產品都采用1,550納米技術。當然,在某些情況下,一些公司仍在追求905納米,但IDTechEx認為,整體上看,該行業正在突破1,550納米的藩籬。
自動駕駛“車載大腦”難以跟上半導體的發展
自動駕駛“車載大腦”是另一個難以跟上半導體行業發展速度的領域。奔馳公司在2020年宣布將使用Nvidia Drive Orin SoC來驅動其自動駕駛汽車系統。Nvidia Drive Orin SoC基于Nvidia的Ampere架構,而Ampere架構現在已經落后了一代。Ampere架構使用了三星的10納米工藝,使Orin的計算能力達到了255萬億次每秒(TOPS)。但在奔馳公司獲得內華達州L3認證之前,Nvidia就發布了Thor SoC,新SoC可提供2,000 TOPS的計算能力。Thor SoC可能與Nvidia Ada Lovelace架構的40系列GPU一樣,采用臺積電的4納米工藝。預計Thor SoC將在2025年投入量產車輛,根據臺積電的路線圖,那時臺積電將有能力量產2納米工藝芯片。
半導體行業的發展速度非常快,以至于一輛新車在進入展廳時,其搭載的半導體器件就可能過時了,但這也為技術改進留下了充足的空間。L3級別的奔馳S級和EQS是功能強大的機器,但其配備的傳感器、SoC等半導體技術已落后了一代。如果奔馳公司今天可使用昨天的技術獲得L3認證,那么明天它將能利用今天的技術做些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