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風向轉變后,中國出臺反制措施,扼住美日荷3國芯片咽喉
針對美國為主導的半導體禁售令,中國反擊手段又快、又準,對鎵和鍺兩個造芯片必不可少的金屬技術出臺了出口管制措施。
上周,美國聯合荷蘭宣布對半導體生產設備進行禁售,相關措施將于9月1日起正式生效。根據協議規定,荷蘭光刻機巨頭阿斯麥公司的四套浸沒式光刻系統中的三套不被允許出口給中國,從而阻止中國芯片制造商商業生產小于28nm的芯片。這意味著,未來非尖端光刻機設備出口中國也受限。
7月底,美國還將出臺新的政策,要求美國企業在向6家中國公司運送芯片制造設備之前必須獲得許可證,其中包括中國最大的芯片制造商——中芯國際。此外,美方還在考慮限制AI芯片出口中國市場,其中包括掌握獨家技術的英偉達,目前,美國政府已經禁止英偉達向中國銷售先進的 A100 和 H100芯片,未來這一政策還會持續收緊。
同時,半導體制造商的另一大巨頭日本,已經對華限制銷售了23種用于制造半導體的設備,包括但不限于生產設備、設計軟件以及相關原料。該禁令將于7月23日生效。

【荷蘭光刻機巨頭阿斯麥】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美日荷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在芯片領域卡“死”中國的脖子,在這樣的情況下,中方豈能坐以待斃?
7月3日晚間,中國相關部門發布公布,自8月1日起,對鎵和鍺兩種關鍵金屬實行出口管制。鎵相關物項中,金屬鎵(單質)、氮化鎵、氧化鎵、磷化鎵等,以及鍺相關物項中的金屬鍺、區熔鍺錠、磷鍺鋅、二氧化鍺等未經許可,不得出口。
其中被列為出口管制的氧化鎵,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半導體材料,可以用在5G通信、 電源、 新能源汽車、LED 以及雷達等方面。而鍺作為另一種關鍵金屬,在芯片、太陽能電池、生物科技和武器制造上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這兩種金屬礦物無論是在儲量還是出口上,中國均占據了領先地位。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目前全球金屬鎵儲量約為27.93萬噸。中國儲量所占比例最大,達到 68%。全球已探明的鍺儲量在8600噸,主要分布在美國、中國、俄羅斯,其中中國占有41%。

【稀土包含200多種原材料】
在美國拉攏全區盟友,打壓中國高科技產業的背景下,中國的出口管制無疑是一種對等反制。同時,中國選擇限制關鍵礦產資源,在長時間內遏制住了美日荷3國新興產業發展的咽喉。
此外,對于美日荷3國來說,中國的出口管制最直接的影響是,推高全球鎵和鍺相關產品的價格。這時,他們將不得不尋找中國以外的替代品,不過鑒于中國在這兩種金屬上優越的儲量,外國供應商很難找到替代品。
果不其然,在中國出臺反制措施后,荷蘭方面第一時間回應,認為中國出口管制將對荷蘭經濟產生很大影響,因此歐盟應該與華交涉,將影響降到最低。
美國半導體晶圓制造商AXT公司表示,它們的子公司已經開始著手申請新的出口許可,確保客戶不會因為這項限制出口政策而受到影響。

【日本產經大臣西村康稔】
日本政府的反應更為激烈,產經大臣西村康稔揚言,如果中方的政策產生了任何對日本不公平的影響,日本將依照世貿組織的規則采取相對應的行動。
美日荷3國“急到跳腳”的表現,只能說明中國反擊地越準,拿捏的恰好是它們的“命脈”。
當然,需要明確的是,“出口管制”只是中方以牙還牙的一種手段,并不能真正意義上解決目前中國半導體的困境。長期來看,美日荷在“芯片協議”的框架下,還會繼續與中國競爭,未來或還會出臺更多對華限制令,而中國想要徹底擺脫這種局面,最有效的辦法是打破封鎖和遏制,推動國產芯片制造業的發展,實現自給自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