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芯片代工廠的未來取決于教育
資深撰稿人Shane Snider在《信息周刊》上發表了題為《隨著科技裁員的繼續,芯片代工計劃變得至關重要》的文章,他指出,芯片代工廠的未來取決于教育/培訓。
文章指出,全球芯片短缺說明了供應鏈的必要性,并促使立法者采取行動。但疫情刺激的需求過后,芯片行業背負著供應過剩的負擔,市場也隨之糾正了方向,已經開啟了數千人的裁員,預計未來幾個月還會出現更多節約成本的舉措。Snider采訪的分析師表示,盡管經濟背景黯淡,該行業仍需要穩步前進。
Tirias Research的分析師Steve Leibson表示,“雖然情況很復雜,但英特爾和其他公司迅速恢復半導體制造的做法是正確的,即使這些新的制造工廠(晶圓廠)要數年時間才能生產出足夠的產品來支撐供應。”
Leibson指出,雖然英特爾、美光和臺積電計劃的晶圓廠可能會在幾年內建成并投入運營,但管理這些晶圓廠的運營可能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半導體領域的大部分人才都在美國國外,而美國的移民非常困難。
對于半導體行業來說,人才短缺無疑是一大掣肘。前微軟CIO Jim DuBois表示,“為了滿足對管理晶圓廠的人才的巨大需求,教育體系需要更多地轉向技術培訓,而不是一味地關注學位。非學位教育將顯著增長,無論是半導體工程,還是軟件開發,我們都沒有足夠的人來完成所有的工作,我們必須對這些專業進行更專業的培訓。”
Snider稱,大學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上個月,普渡大學宣布了一項名為普渡計算的重大計劃,該計劃將專注于計算、人工智能以及半導體教育和創新。普渡大學負責研究的執行副總裁Karen Plaut表示,“在實驗室和課堂上就這些主題取得的成功將有助于未來的高管應對世界不斷變化的挑戰。”
對于人才的問題,Leibson表示,“我們沒有足夠的人才,半導體行業認識到這一點,英特爾選擇俄亥俄州作為其新工廠園區的原因之一是,該公司正在與俄亥俄大學密切合作,增加半導體課程,以培養人才和培訓更多的人。現在這些公司面臨的難題是讓學生愿意進入半導體領域,美國人似乎對研究這些主題的興趣越來越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