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月中國芯片產量下降17%,芯片企業該如何應對?
根據國家統計局周三公布的數據,1月和2月的集成電路產量共計443億個,2023年前兩個月,中國的集成電路(IC)產量下降了17%。這與去年同期的芯片產量僅下降1.2%至573億個形成鮮明對比。這個百分比的下降也超過了2022年全年11.6%的下降記錄。
中國統計機構通常將1月和2月的產出數據合并在一起,由于農歷新年假期,制造業活動往往放緩。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在消費者需求疲軟的情況下,前兩個月的微型計算機出貨量同比下降21.9%,至4600萬臺,而同期中國的智能手機產量同比下降14.1%。
芯片進出口方面,根據中國海關本月初公布的數據,1月和2月,中國的芯片進口量下滑了26.5%,至676億個,降幅比2022年全年的15.3%的降幅還要大。集成電路出口同比下降20.9%,而一年前則增長了0.5%。
中國芯片進口,下滑27%
根據周二公布的中國海關數據,2023 年前兩個月,中國芯片進口量下降了 27%。
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1-2月我國進口集成電路(IC)676億顆,同比下降26.5%。降幅大于2022 年全年15.3% 的降幅,這是該國 20 年來 IC 進口的首次年度下降。
進口總值也從去年的 688 億美元下降 30.5% 至 478 億美元。由于供應過剩和全球經濟放緩,今年芯片價格下跌,這與一年前的情況相反,當時隨著市場從2021 年的芯片短缺中復蘇,價格仍在上漲。
中國也面臨著更少的進口選擇,因為美國加大了對先進芯片的出口限制——尤其是那些具有人工智能應用的芯片,例如 Nvidia 的 A100 圖形處理單元 (GPU)——而且中國已經利用成熟的工藝節點提高了國內半導體產量.
2022年前兩個月,中國芯片進口總量同比僅下降4.6%至920億片,進口總值增長19.2%。中國海關通常將 1 月和 2 月的貿易數據結合起來,由于農歷新年假期,貿易流量通常會放緩。
兩個月,中國集成電路出口同比下降 20.9% 至 373 億片,而一年前則增長 0.5%。出口總值下降25.8%。
最新數據反映出,隨著美國尋求限制其地緣政治對手獲得先進芯片和芯片制造設備的機會和生產能力,中國半導體行業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
去年 10 月,美國商務部下屬機構工業與安全局通過更新顯著升級了這些限制,該更新還針對中國開發和維護超級計算機的先進半導體的能力.
據報道,美國還于 1 月與日本和荷蘭達成協議,協調對中國的出口管制,涵蓋某些芯片制造設備,例如 ArF Immersion 深紫外光刻機。
中國最大的芯片制造商中芯國際在 2 月警告說,由于難以獲得設備,其位于北京的價值 76 億美元的新工廠的大規模生產可能會推遲一到兩個季度。
與此同時,在中國于 12 月放松嚴格的零疫情政策后,其他制造業活動在 1 月和 2 月出現反彈,增加了對貿易數據快速復蘇的希望。
官方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 (PMI) 上月超出預期,從 1 月份的 50.1 升至 52.6,為 2012 年 4 月以來的最高讀數。財新/標準普爾全球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私營部門調查)升至 51.6上個月,高于 1 月份的 49.2。
半導體銷售,中國大陸同比下降32.6%
半導體行業協會 (SIA) 今天宣布,2023 年 1 月全球半導體行業銷售額總計 413 億美元,比 2022 年 12 月的 436 億美元下降 5.2%,比 2022 年 1月的507 億美元總銷售額下降 18.5% 。
SIA 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John Neuffer 表示:“盡管 2022 年的銷售額創歷史新高,但全球半導體市場在去年下半年大幅降溫,并且這種趨勢在 2023 年的第一個月仍在繼續。” “盡管目前存在短期周期性低迷,但由于芯片在為當今和未來的關鍵技術提供動力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半導體市場的長期前景依然強勁。”
從地區來看,1 月份歐洲 (0.6%) 的月度銷售額環比略有增長,但日本 (-2.1%)、亞太地區/所有其他 (-2.7%)、美洲 (-7.9%) 和中國環比有所下降(-8.0%)。歐洲 (0.9%) 和日本 (0.7%) 的同比銷售額略有上升,但美洲 (-12.4%)、亞太地區/所有其他 (-19.5%) 和中國 (-31.6%) 的同比銷售額下降。
分析師:今年半導體下跌22%
半導體分析師Malcolm Penn表示,在2021 年,他們預測 2022 年將出現兩位數的“超級周期”,隨后 2023 年將出現崩盤。當時,這一預測震驚了整個行業。盡管業界持懷疑態度,近乎難以置信,但基于數十年的半導體經驗和數據分析,他們依然得出了這個結論。
現在,隨著行業最終接受即將到來的崩潰,許多人仍然堅信他們的行業或應用不會受到影響。因此,今天的爭論已經從市場是否會下跌轉變為是個位數還是兩位數的下跌。
我們堅信市場正走向 22% 的兩位數下跌,這再次與行業共識不一致。
在我們最近的 2023 年 1 月行業更新網絡研討會上,我們再次確認了我們對 2022 年 5 月的預測,即 2023 年將出現 22% 的兩位數下降,盡管事實上大多數(如果不是全部?)其他行業專家再次表示只有小幅個位數下降讓我們真正處于困境之中。
這標志著其連續第三次與行業共識發生分歧。
我們這樣做并不是為了逆勢而行,我們根本看不到低個位數的預測是如何實現的。要做到這一點,市場需要已經觸底,并且沒有任何證據(無論是傳聞還是事實)來證實這一觀點。進入 2023 年將近兩個月,第一季度幾乎已成定局,但沒有任何個人、公司或組織預測經濟衰退最嚴重的時期已經結束。
事實上,2021-22 年的繁榮和 2023 年的蕭條只是臭名昭著的芯片行業周期性的重演……自 1961 年第一次周期性衰退以來的第十七次……只是與上一個周期的差距比正常情況下,讓整個行業陷入一種錯誤的安全感,即出于智力上令人信服的原因,芯片周期已經被馴服了。
回想起來,自 2020 年年中的金融危機以來,所發生的一切都是一周的經濟狀況,使該行業得以躲過一劫。如果芯片市場沒有在下半年因中美貿易戰和關稅而崩潰,市場繁榮和短缺就會在四年前的 2018 年出現。
為什么我們如此相信 2023 年的調整會很強勁,而其他人都不這么認為?因為關鍵的行業基本面,即單位需求、制造能力和 IC ASP,都處于糟糕的狀態。
首先,在產品短缺和交貨提前期延長的推動下,單位需求增長遠高于長期平均水平,因此整個行業的庫存水平處于歷史高位。這類似于提前發貨,隨著交貨時間的縮短,我們昨天已經購買了很多今天的需求。
其次,隨著需求下降,供應商降價以刺激新需求,平均售價開始暴跌。
第三,增加新的生產需要很長時間,但最終會趕上,然后交貨時間開始下降,從而觸發清算現在過剩的庫存。與此同時,新的產能建設在你不需要的時候繼續獲得動力來增加產能。在不再需要時控制資本支出至少需要四個季度。
因此,我們現在單位需求下降,平均售價全面下滑,產能過剩尚未見頂。這種失衡至少需要兩到三個季度才能穩定下來,這意味著整個 2023 年都將面臨強大的逆風。
再加上全球經濟前景仍籠罩在迷霧和不確定性之中,人們無法合理地預期芯片市場會出現個位數的低迷。
也就是說,沒有必要恐慌或絕望;該行業之前已經出現過多次,雖然這些情況總是充滿挑戰和嚴酷,但它們是非常正常和自然的,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是真正獲得市場份額的時候。這只是典型的半導體市場低迷,走的是一條老路。
現在是時候卷起袖子,做任何必要的事情來在短期內生存,但不要損害長期的利益;現在采取的任何行動都需要清楚而堅定地牢記 2024 年不可避免的好轉。
現在不是恐慌的時候,而是采取果斷行動、冷靜頭腦和先發優勢的時候。是時候為即將到來的不可避免的第 17 次行業復蘇做好準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