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面臨下行周期,中國初創企業過的如何?
2023年的春天,國產芯片看到的不是希望,而是徹底的競爭和白熱化,是極盡的內卷和消耗。
在深圳跑了幾天客戶,收獲了一句話。國產芯片公司跟客戶說,2023年銷售額計劃做1個億,準備虧損4000萬。
用1個億的銷售額再融資2個億,虧損4000萬,但還是掙了1.6個億。多么好的交易。
國產芯片已經進入內卷時代
沒有槍,沒有炮,敵人幫我們造。沒有技術,沒有產品,沒有銷售額,投資人都會幫我們造。
只要國產芯片熱潮一起,一切都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凡是有因果,萬事有輪回。國產芯片賽道,內卷因芯而起。
內卷,最早出自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的《農業內卷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
本意是指人類社會在一個發展階段達到某種確定的形式后,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當社會資源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時,人們通過競爭來獲取更多資源。
國產芯片已經進入內卷時代,也意識到這種內卷本質上是無意義的內部消耗。可是無法避免,這不是芯片創業者個人因素造成的,而是時代的產物。
我們在卷心態、在卷行業僅剩的資源,只有參與到“卷”中間去,才能卷出勝利和明天。
這一切,起因于2019年。芯片熱,資本蜂擁而至,公司估值不斷高漲,幾乎每一筆投資在賬面上都實現了大幅的盈利,一直持續到現在。國內芯片設計公司從2018年的1600多家增加到2022年的3200多家。
回過頭去看,有因就有果。起于投資,歸于內卷。投資卷,投資卷,投資卷完招人卷;招人卷,招人卷,招人卷完產能卷;產能卷,產能卷,產能卷完銷售卷;銷售卷,銷售卷,銷售卷完最后就是一地雞毛。
我曾見過資本最瘋狂的樣子,通過各種關系找門路去參與國產芯片項目的投資。有些國產芯片公司門庭若市,投資人絡繹不絕。我和三伍微卻成為了看客,在資本最高潮的時候,得不到垂憐和青睞。
孤單的站在風里,只為不錯過這美麗,三伍微用天使輪的1000萬,苦扛了3年。實驗室儀器設備除外,每年開支不超過300萬人民幣,包括員工薪水、研發流片、公司運營。
很多芯片創業公司一開始的時候,只有老板沒有做事的人,拿到投資之后到處挖人,挖到人以后再融資,然后再挖人。
研發工程師和行業內人才薪水就是這樣暴漲上去的,于是芯片公司的老板和HR都在感嘆,招人卷,招人難。
這之后出現了一個現象,人才被挖空的公司技術上走不上去,停在原來的技術和產品層面。被挖走的人把原來公司的技術和產品快速重復做一遍,導致市場上產品同質化非常嚴重。
有了產品就是備貨搶占市場,每個公司都釋放出產能,導致產能緊張。產能緊張進一步導致產能內卷,產能內卷又刺激芯片公司加大備貨。
庫存就這樣產生了,中低端產品持續消耗庫存,國外高端產品不受影響,可能還會缺貨。
半導體面臨下行周期
半導體產業正在經歷低迷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來看,半導體價格變化。根據中國臺灣集邦咨詢(TrendForce)的數據,在7月至9月期間,DRAM和NAND閃存這兩種主要類型的內存的平均合同價格分別比上一季度下降了15%和28%。
其次,各大廠商財報對未來表示悲觀。存儲大廠不必多說,SK海力士、美光和三星第三季的營業利潤均下降30%以上,遠低于分析師的預期。然而,AMD、英偉達、英特爾也同樣受到了影響。
AMD第三季度營收為55.6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9%,但是主要銷售PC處理器的客戶端事業部營業額為10億美元,同比下降40%。英特爾第三季度凈利潤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85%;英偉達三季度雖然未知,但二季度凈利潤同比下降51%,三季度想來也不好看。
在半導體低氣壓下,各大廠商開始了“裁員”、“休假”的計劃。希捷在公布三季度財報的同時宣布預備將全球員工人數大砍8%或約3000人。希捷坦言,裁員原因是由于需求惡化。
英特爾宣布將通過降本增效節約100億美元的資金,其中的措施之一就是計劃11月“有針對性”裁員。即使因為代工的火熱,仍舊處于忙碌狀態的臺積電也在內部發文鼓勵員工休假充電,其總裁魏哲家更是以錄制視頻的方式鼓勵休假。
數據顯示,迄今為止,美國科技行業已經裁掉了44000名員工。
無論從半導體產品價格的下跌情況,亦或者從各大廠商財報的利潤下降,再從各家企業近日的企業規劃,林林種種都寓示這下行周期的到來。下行周期,人人自危。
在這一波下行周期的沖擊下,中國剛剛創立的芯片廠商,現在過的怎么樣?
中國初創企業過的如何?
近年來,在政府對集成電路產業的大力支持下,芯片創業成為了熱潮。也正因此,中國半導體行業中涌現了諸多初創企業。
成千上萬這個詞非常適合形容中國芯片初創企業的數量。據企查查數據表示,成立年限在3-5年中,有近4000家企業名稱中帶有“半導體”字樣;而成立時間在1-3年的企業數量達到了11000多家,光是最近三月內成立的企業數量就達到了3000家。
隨著芯片寒冬來臨,盡管有政府補貼,很多初創芯片企業仍舊沒有熬過“冬天”。據統計,2020年,約有23100家半導體公司成立,1397家芯片公司關閉。雖然2021年新增了47400家半導體公司,但關閉的數量也上升至3420家。2022年1月至8月期間,估計有3400家中國半導體公司倒閉。
甚至有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的芯片設計公司有幾萬家,倒閉的大部分都是沒有資產的芯片設計公司,可能10個人就成立一個小公司,被注銷、吊銷的機會特別大,因為拿不到生意或者設計不太好?!?/span>
在接受采訪的大多數人的觀點中,在這一波周期里,芯片設計最可能出現大規模淘汰,因為國內做芯片設計的公司太多,且沒有實力。某位初創芯片企業家表示:“并不是所有芯片公司都會成功,很多創業公司都承壓很大,大部分芯片初創公司都會在兩三年內倒閉?!?/span>
初創企業面臨的問題一直存在:人員不夠、資金不夠、晶圓短缺。但下行周期,使得這種趨勢更為明顯。
人少一直是困擾初創企業的難題。業內人士表示:“很難找到合適的員工。從2019年開始,員工的薪水成倍增長,初創企業很難與大公司抗衡?!睋雽w行業協會預測,2022年中國芯片專業人才缺口將超過25萬人,而到2025年,這一缺口將擴大至30萬人。
對于初創公司來說,一沒有豐厚的薪資,二也沒有大廠光環,在爭奪有限的人才資源方面舉步維艱。
資本不夠對于初創企業來說也非常致命。對于研發投入極高的半導體行業的公司來說,上億元的融資很多時候都“輕飄飄”的。曾有人采訪了幾個芯片創始人:“一個億的融資在一家芯片初創企業公司可以燒多久?”某中等規模電路,成熟制程MCU芯片公司創始人說兩年;某AI算力芯片公司創始人說1年;某通訊SoC芯片創始人,需要搭建百人團隊的說半年。總而言之,上億的融資,在燒錢的半導體業中確實不夠看的。
在市場富裕的情況下,很多資本都非常樂意投入半導體企業。Preqin數據庫的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芯片制造/設計初創公司從VC投資者那里總共獲得了88億美元的投資,是美國同類公司融資額(13億美元)的近6.8倍。足見中國半導體領域的發展之迅猛。但是下行周期中,資本也需要謹慎。某投資人告訴記者:“現在資本也處在觀望、考察盡調階段?!?/span>
在半導體領域競爭,最重要的是有自身的產品能力和行業認知。初創企業能否交出產品,是決定其能否在市場上立足的第一步。
對于資金有限的IC設計公司,有時候也會出現,產品前期研發投入很大,但流片失敗帶來極大負面影響。由于資金捉襟見肘,流片所需花費不菲,一次流片的失敗就會使得企業難以為繼。而沒有成本,企業又融不到資金,熬不過產品成功就倒下的企業不在少數。
晶圓短缺實際上算得上是特殊時期的特殊問題。這兩年中,產能緊缺是業內的主要問題,初創企業同樣也會遇到。不過,相對于有實力的大公司來說,在產能緊缺的時期,初創企業獲取產能會更加困難。
正如同前段時間,臺積電總裁魏哲家表示,汽車行業高管打電話給他,求救臺積電,想要訂購25片晶圓。魏哲家聽后都笑了:“臺積電訂單2.5萬晶圓起訂?!倍@還是能聯系到臺積電的“汽車行業高管”,對于現實中更小的初創企業來說,以上對話或許只是他們尋找產能時的一個縮影。由于“訂單小”,在產能緊張時期,某些晶圓廠砍單直接砍掉了“小客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