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芯片企業,卷出新高度,兩年消失9166家
數據顯示,2021年芯片進口更是高達4397億,而2022年芯片進口金額依然高達4156億美元,兩年合計超過8500億美元,相當于進口原油和鐵礦石的總和。
但與此同時,2021年,國內芯片企業消失了3420家,而2022年消失了5746家,兩年合計消失了9166家,2022年平均每天消失了15家,在自由貿易已死的今天,我們的芯片產業將會面臨更為殘酷的考驗。
如上圖所示,很明顯2021年、2022年消失的企業,相比于往年,確實更多一點。為什么會這樣呢?在我看來,是這幾年新增的芯片企業太多了,而新增芯片企業變多的背后,是徹底的競爭白熱化,是極盡的內卷和消耗。
數據顯示,2020年一年,中國就新增了7萬多家芯片企業,同比增長率達到35%左右,而2021年又新增了4萬多家芯片企業,兩年就新增了11萬多家。
增加這么多的芯片企業,表現上看是好事,畢竟國內芯片產能低,大量依賴進口,大家造芯,明顯可以提高產量,提高自給率,減少進口。
但是,大家都清楚,造芯是高門檻,高投資,長周期的產業,不可能賺快錢,需要幾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和堅持。
而國內一窩蜂式的造芯,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是大家更多的是在無序擴張,大部分還是在低水平的重復競爭,更多的還是在低門檻的消費電子領域逐底競爭,產品同質化非常嚴重。
可以說,大家造出來的芯片,根本就沒有太多的競爭力,只能靠內卷,靠拼價格,低價殺市場就成為當下不得不走的路,最后眾多的企業活不下去了,不得不破產倒掉。
事實上,我們要提高國產替代,真正要走的路是通過新的技術帶來市場機會實現彎道超車,而不是通過低價來殺市場,這條路是走不通的。
但國內造芯潮之下,大家走的大多是低端市場,最后不得走不低價殺市場這條路,當然最后就不得不進入內卷時代。
芯片發展了幾十年,有其固有規律,需要深厚的研究基礎、技術創新,芯片的設計、制造等是諸多尖端產業的結合。
創新和新技術,差異化的產品和差異化的市場,這些才是國產芯片的競爭力。如果只是重復、無序、低端的內卷,這對中國芯而言,真的沒有太多意義,你覺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