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電容走進電動化和儲能行業,百億市場空間正在打開
超級電容的應用正在迅速普及中,從汽車行業中我們了解,從高端汽車到大眾市場的應用幾乎都在普及超級電容的應用。
對于購車有分顏值和性能兩個層面,但是對于普遍用戶來說更注重的還是車的操縱性能,也是汽車制造商區分其產品的一個重要機會,此外,駕駛時的舒適性越來越成為購買標準,因為即使是現在的小型車也能提供與前幾代豪華轎車相當的平穩懸架。
對于交通工具的未來發展,大方向還是環保,所以新能源出行成為了發展趨勢,續航尤為重要,現在擁有長續航裝有大量電池組的的電動汽車已經成為了常態而不是例外,但是大量的電池裝載在車輛中,又會成為車輛以及駕駛人員的負擔,所以各大廠商依然在尋找能耐夠改善這一弊端的方案。
超級電容的出現似乎讓眾多廠商看到了未來電動汽車市場的前景,先一如既往地將該產品添加到了高級產品中,并在幾年后逐漸滲透到大眾汽車市場。
目前現代系統,例如奧迪SQ7,賓利添越或新款保時捷Taycan,都是電動的,由48V系統供電,為主動側傾控制系統提供非常快的響應時間以及更好的性能所需的高功率。雖然這仍然是當今高端汽車的利基應用,但隨著儲能價格的下降和電動汽車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意味著產品的銷量將有一個新高。
超級電容器加入電動汽車市場
大多數現代應用,例如這些主動側傾控制系統,為防止主電氣系統出現任何任何不利的情況,而消除了功率限制和電壓降。在目前市場中48V系統是很受歡迎的,也能夠在高功率水平下實現能量再生,所以從長遠來看鋰離子電池不適合這種應用。
說到電池和不適應性,電動主動側傾控制系統只需要較低的平均功率,但需要較高的峰值功率——1:10到1:15的比例,從而導致相對較低的能量需求,因此儲能要求與鋰離子電池的理想使用情況完全相反。
在目前的電動汽車中,這導致了嚴重的超大電池包來滿足功率要求,但即使超大尺寸也不足以克服鋰離子電池在能量再生潛力方面的局限性。尤其是電動汽車,48V系統將主要用于舒適性,而不關注能量再生,采用超大鋰離子電池來滿足少數負載的峰值電力需求是沒有意義的。
而恰恰是因為這樣,超級電容方案的出現給予了大眾汽車市場更多的可能性,它們可以在幾秒鐘內充電和放電,并且它們能夠進行超過一百萬次充放電循環。
在十幾年前超級電容器等電力技術替代儲能技術一直是汽車行業工程師們在努力的目標,但是在提高超級電容能量密度方面的進展一直不理想,并且市場上超級電容器的價格相對較高,這也為普及超級電容增加了阻礙。
只是在過去幾年中,超級電容器才經歷了各種復興,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骨架技術在利用合成原材料的同時提高能量和功率密度方面的進步。這降低了制造成本,超級電容已經成為汽車oem和一級制造商的可行選擇。與此同時,使用超級電容作為主動懸架儲能的汽車制造商的數量正在增加。
超級電容成為功率型儲能黑科技
百億市場空間正在打開
超級電容是一種新型功率型儲能器件,具備充電時間短、使用壽命長、溫度特性好、綠色環保等特性。2022年是超級電容在電力調頻、混合儲能領域規模落地的元年,期間超級電容在國內首次應用于火儲一體化調峰調頻、一次調頻、岸儲一體化項目。
東吳證券認為超級電容是功率型儲能黑科技,混合型超級電容能量密度顯著提升,上游材料國產化,超容成本持續下降,政策重視多元化新型儲能技術發展,助推試點示范項目大規模落地。具備技術、成本、政策三重利好,超級電容產業迎向上加速拐點。
超級電容行業目前在風電、軌道交通、油改電、智能電表等領域穩步增長的同時,正在電網調頻和混合儲能、汽車等領域迎來向上加速拐點,行情前景可期。根據超級電容產業聯盟數據,2021年全球超級電容市場規模為15.9億美元,預計2027年將達37億美元,2021-2027年復合增長率為18%,百億市場空間正在打開。
多家上市公司已布局超級電容業務。思源電氣2022年12月28日公告稱使用自有資金6.18億元,收購烯晶碳能41.1985%的股權,本次股權收購完成后,將持有烯晶碳能51.2%的股份。公司收購烯晶碳能股權以推動超級電容在儲能和乘用車領域應用。
江海股份的超級電容相關產品主要應用于智能電表、風電等領域,并已在儲能、油改電、電網調頻等領域深入拓展,公司超級電容的業績發展符合市場預期。
瑞泰新材最近在投資者平臺表示,對于募投的華榮化工智能化改造項目已終止,相關資金投向張家港超威新能年產4000噸鋰電池/超級電容器電解質新材料及5737.9噸化學原料(副產品)項目。
美錦能源計劃2022年竣工的500噸級超級電容炭項目均按計劃進行中。
產業鏈國產化?刻不容緩
需求端有著美麗的想象空間,那供給端是否能如愿以償呢?
首先,我國的超級電容市場規模絕對屬于全球第一。一個國家就占據了1/4的市場份額,而且市場規模實現了高速增長。
如果把超級電容的產業鏈打開,上游是我們剛才說到的四大部件,其中電解液已經基本實現了國產替代。但是在超級電容器的成本中約占到30%~40%的電極材料,目前還在國產替代的路上。
具體來看,電極材料主要分為活性炭材料、金屬氧化物材料和導電聚合物材料,從幾種材料的成本來看,活性炭材料成為目前最難突破的關口。據筆者了解,目前90%的活性炭依賴于進口,就日本可樂麗活性炭電極材料,就占據我國的市場份額近70%。
多么驚人的進口比例!上游被卡了脖子,如何讓下游更好的發展。好在近期例如美錦能源等玩家傳來了好消息,已經在國產化的道路上取得了實質性突破。
而在超級電容的研發和制造環節,多家超級電容本土廠商已初具規模。比如江海股份憑借在工業電容領域的深厚積累,目前已經實現了超級電容產品應用場景全覆蓋,正在朝著行業老大Maxwell發起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