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儲一哥”也要扛不住了?2023年芯片產業兩極分化將愈發凸顯
砍單、減產、價格暴跌在2023年繼續影響著存儲芯片行業,被視為“存儲一哥”的三星電子也難逃“收縮”的命運。
因2023年第一季度可能錄得巨額虧損,全球最大的存儲芯片、智能手機和電視生產商三星電子正考慮削減DRAM和NAND芯片產量,緩解供應過剩及業績下滑。根據三星電子公布的初步核實數據,按合并財務報表口徑,2022年全年實現營業利潤43.38萬億韓元,同比下滑15.99%,去年第四季度營業利潤4.3萬億韓元,同比下滑68.95%,至八年來的最低點。
三星電子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稱,客戶正在清理庫存,對其芯片的需求下降和價格下跌幅度大于預期,芯片價格及產能情況主要受市場及客戶需求影響。
實際上不僅是三星電子,開年以來,多家芯片大廠——美光科技、西部數據、海力士、鎧俠均已公布收縮計劃,進一步削減產能投資,避免加劇供應過剩。但業內普遍預計行業回暖已漸行漸近。
“存儲一哥”扛不住了?
三星電子在全球存儲芯片領域占據較高市場份額,被稱為“存儲一哥”,其動作更被視為行業的“風向標”,且牽動產業鏈的“神經”。公開數據顯示,截至去年第三季度,三星電子在全球DRAM市場的份額高達40.6%,在NAND閃存市場的份額也高達31.6%,均位居首位。
1月31日,三星電子發布202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顯示,2022年第四季度實現營業利潤為4.3萬億韓元,同比下降69%;全年營業利潤為43.38萬億韓元,同比下降16%。
值得注意的是,三星電子還表示,在過去三個月里,芯片業務的利潤暴跌了90%以上,至2700億韓元,原因是需求下降。
“存儲芯片的價格波動一直較大,今年逐步跌破成本,目前多個行業巨頭處于虧損狀態。在消費電子行業的關鍵一環存儲芯片中,三星電子等大廠在產能和價格上的調整,對不同產業鏈環節上的廠商產生不同影響?!毙菆D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雒佑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上游原料開采廠商而言,下游產成品價格下跌,壓縮利潤,業績承壓,也會進一步壓縮供應,致使原料價格呈現‘V’型走勢、抑制技術發展情況;中游芯片廠則壓縮產能,主動去庫存;對下游的手機、家電、汽車等行業則有利好,帶動利潤向下游移動。但是長期來看,上游供應的萎縮會限制下游產業的正常發展,市場仍需等待需求提振?!?/span>
價格暴降業績慘淡,創十年來最嚴重虧損
2022年,存儲芯片價格一路狂跌,從峰值跌到腰斬。
根據市研機構TrendForce的數據,2022年第四季度,全球DRAM和NAND閃存價格下滑約20%~25%,預計2023年第一季度DRAM價格下滑跌幅收窄至13%~18%,NAND閃存價格下滑約10%~15%。
在今日舉行的財報電話會議上,SK海力士財務總管Woohyun Kim談道:“最近內存價格的跌幅是2008年第四季度以來最大的……全行業的庫存可能處于歷史最高水平?!?/span>
按照SK海力士的預測,庫存將在今年上半年見頂,隨后隨著芯片制造商減產,下半年供需狀況將有所改善,庫存水平將逐漸下降。近期稍有好轉的跡象是,當前季度的芯片價格有所下降。
但不管未來預測是樂觀還是悲觀,2022年顯然是糟糕透頂。存儲芯片價格的歷史性下跌,已經嚴重影響了三星電子、SK海力士的收益。
最新財報顯示,SK海力士創下自2012年第三季度以來最大的季度虧損,第四季度營業虧損1.7萬億韓元(折合約14億美元);其收入為7.7萬億韓元,同比下滑38%;凈虧損也高達3.5萬億韓元。截至第四季度的數據顯示,SK海力士的產品從投產到銷售需要46.1周。而在一年前,這個數字甚至少于10周。
2022年,SK海力士的收入為44.6萬億韓元,同比增長4%;營業利潤為7萬億韓元,同比下降44%。
三星的關鍵芯片業務勉強在第四季度維系住了收支平衡,但也未能擺脫營業利潤暴跌97%至2700億韓元(折合約2億美元)的窘境。
根據財報,第四季度,三星芯片業務的營收為20.07萬億韓元,同比下降24%;其中存儲芯片營收為12.14萬億韓元,同比下降38%。不過三星沒有披露其晶圓代工業務的具體收入,僅談到晶圓代工業務創下季度收入記錄,但產能利用率正持續下降。
三星負責存儲芯片部門的執行副總裁Jaejune Kim透露說,公司的生產線優化和設備布局調整將“不可避免地”影響供應。這意味著未來幾個月,三星存儲芯片生產的步伐將有所放緩。
大多數芯片企業都期盼著下半年恢復元氣。三星預測擁有更多存儲空間的小型設備將在今年下半年推動復蘇,但本季度其收益預計會下降。SK海力士亦謹慎預測,2023年全年DRAM和NAND存儲芯片的晶圓產量可能會不及上一年。
芯片產業在2023年兩極化愈發凸顯?
實際上不僅是存儲芯片,當下,全球半導體市場正在進入疲軟期。受“寒潮”影響,感知芯片、能源芯片、計算芯片和通訊芯片等多個芯片產品,均出現需求萎靡、價格下跌等現象。而降低庫存、縮減投資、裁員減產等成了芯片企業動作的主旋律。那么,芯片產業的恢復期又將在何時來臨呢?
天使投資人、知名互聯網專家郭濤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預計2023年,芯片行業走勢將呈現兩極分化?!耙环矫妫械投诵酒a品庫存持續高企,價格出現明顯回落;另外一方面,部分高端芯片市場需求日益旺盛,由于產能上升緩慢等原因,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甚至面臨‘一芯難求’的局面。不過,目前,筆記本、電腦等所需芯片規模依舊占據主流,高端芯片還在起量階段,芯片市場整體依舊嚴峻?!?/span>
DISCIEN預計,從整體芯片行業來看,價格層面,預計主流芯片價格將在2023年上半年持續下降,筆記本電腦、手機及企業數據建設等投資需求有望在第三季度逐步復蘇,考慮到周期傳導的時滯,預計第四季度芯片價格減低。
元禾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專家李科奕表示,“目前看來,進入下行周期的半導體芯片的銷售量和價格可能尚未達到底部,預計到2023年第四季度,這部分芯片行業才真正有望結束下行周期?!?/span>
楊澤厚建議,整個行業在明年上半年都要進行艱難的庫存調整。結合存儲芯片的互補品顯示驅動芯片DDIC來看,存儲芯片的重要應用筆記本產品中,仍然處于巨大的庫存壓力之下。企業應順應宏觀經濟環境及市場需求,收縮戰線、節約開支。
國產替代提速,中企逆勢加碼
盡管如此,樂觀情緒依然存在,認為2023年芯片或走出低谷。
創金合信軟件產業股票基金經理劉揚表示:“經過2022年市場劇烈的調整,半導體賽道利空因素已較為充分地反映在股價上,某些一直在做難而正確的事情的優質芯片公司正在度過最艱難的時期,當前較為看好芯片行業的投資機會。”實際上,逆勢加碼的苗頭已現。
據公開資料顯示,基金頗為青睞卓勝微、中芯國際、三安光電、韋爾股份等上市公司,以韋爾股份為例,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共有36家基金公司的81只基金持有韋爾股份,持股總量達6614.89萬股,持股市值達53.01億元,三季度基金顯露加倉跡象。
上述觀點是否成立,尚不能確定,不過賽道局部火熱也是不爭的事實。
一方面,國產替代如火如荼。
2018年以來,芯片的國產替代不斷推進,特別是在國際形勢復雜加劇的情況下,自主可控成為必選項。這么一來,不少中國芯片企業交出頗為靚麗的答卷。中芯國際預計2022年全年營業收入為494億元,同比增長38%左右;北方華創預計2022年凈利潤為21億元~26億元,同比增長94.91%~141.32%;斯達半導體預計2022年凈利潤為 8.12億元~8.25億元,同比增長103.82%~107.09%;東微半導預計2022年凈利潤為2.75億元~3.15億元,同比增長87.20%~114.43%……
更為重要的是,全球巨頭在削減資本支出,而中國玩家卻不懼下行周期,依然選擇逆勢加碼,意圖彎道超車。譬如,中芯國際擬投資75億美元在天津建立一座12寸晶圓廠,規劃建設產能為10萬片/月,生產成熟的28納米~180納米的芯片。金信基金的孔學兵公開表示:“現在市場預期是國產化停滯,成熟制程擴產沒戲,先進制程卡脖子,沒有新增訂單了。這種預期顯然是過度悲觀了,是經不起推敲的?!?/span>
另外一方面,汽車芯片持續景氣。
其實,芯片細分賽道較多,有的品類低迷,有的品類持續景氣,步驟并不一致,這其中汽車芯片最為典型。近三年來,芯片供應鏈不斷遭受沖擊,供給端與需求端出現了結構性錯配,再疊加新能源汽車大潮起,令汽車芯片成為了“緊俏貨”。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單車芯片需求量會從燃油車的600顆~700顆,增加到新能源汽車的約1600顆。于是乎,相關芯片企業的業績靚麗。以意法半導體為例,2022年第四季度營業收入為44.24億美元,同比增長24.4%;凈利潤為12.48 億美元,同比增長66.4%;2023年的資本支出為40億美元,同比增長13.6%。
國產MUC起勢,突圍勝算幾何?
諸多汽車芯片中,MUC是當之無愧的“花旦”。
據百度百科顯示,MCU是英文Microcontroller Unit的簡稱,即微型計算機,也被俗稱為單片機。多年以來,國產MUC主攻消費級與工業級,車規級涉獵不多。之所以如此,皆因該市場技術壁壘較高、可靠性要求較苛刻:從參數來看,車規級MCU的壽命要達到15年以上,且支持-40℃~155℃的寬溫范圍,出錯率更是要求接近于0。再疊加NXP、瑞薩電子、意法半導體、英飛凌、微芯科技聯手壟斷市場,因而國產MUC長期入門未得。
拿得出手的,唯有比亞迪半導體。
比亞迪半導體從2007年布局,蹣跚多年之后,于2018年推出第一代8位車規級MCU芯片,終于實現了國產化零突破。直到近些年汽車“缺芯”,車規級MCU一片難求,國產MUC才迎來了關鍵機遇。
復旦微、兆易創新、四維圖新、中穎電子、芯馳科技、芯海科技、紫光國微、曦華科技等玩家下場,覆蓋低端的8位、中端的16位、高端的32位車規級MCU,成為市場的一股新興力量。
不過,國產MUC仍處于起步階段,挑戰不容忽視。
老牌玩家底蘊深厚,非一朝一夕可以抹平差距;國產MUC多采用代工模式,供應鏈安全有待加強;車企驗證時間較長,可能錯過當下的“盛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