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入局?智能駕駛最大變量
近日多個權威消息源披露蘋果可能進軍智能駕駛產業鏈:中國臺灣經濟日報報道,蘋果最近向和大、貿聯、和勤等汽車零部件廠商提出備貨要求;路透社披露,蘋果計劃在2024年生產一款純電動乘用車,而且正在研發低成本長續航動力電池。從專利數據來看,蘋果造車或并非空穴來風,截至2020年,蘋果在汽車領域的專利技術已涵蓋自動駕駛、充電、車載系統、結構優化等多方面,2016-19年期間蘋果智能駕駛系統及車輛硬件創新設計專利占比分別從22%/11%上升至41%/37%。
1. 智能駕駛再迎巨頭,蘋果或推出整車
蘋果進擊智能駕駛產業鏈,未來有望推出整車。近日多個權威消息源紛紛披露蘋果可能進軍智能駕駛產業鏈。根據中國臺灣經濟日報報道,蘋果最近向和大、貿聯、和勤、富田等臺灣汽車零部件廠商提出了備貨要求,蘋果預計將會在2021年9月發表蘋果汽車,還稱其原型車已經在美國加州上路測試。同期,根據路透社披露信息,蘋果計劃在2024年生產一款純電動乘用車,而且蘋果正在研發低成本長續航的動力電池。
蘋果造車非空穴來風,專利信息已有前兆。根據搜狐汽車披露信息,從2017年至今,蘋果已經獲得了超過100項汽車專利技術。截至2020年,蘋果在汽車領域的專利技術已涵蓋自動駕駛、充電、車載系統、車體結構優化等多方面。其中,蘋果智能駕駛系統專利占比從2016年22%上升至2019年41%,車輛硬件創新設計專利占比由2016年11%增長到2019年37%。
車載芯片與手機芯片高度重合,蘋果M1有外延進入車載領域潛力。從芯片來看,汽車進入智能化時代后,車載關鍵主芯片,包括汽車座艙、智能駕駛和V2X芯片,都與手機SoC芯片高度重合,手機領域芯片稍作修改就可用于車載領域。這也使得高通、華為、聯發科、三星手機芯片巨頭紛紛進入車載領域。
2020年11月蘋果正式發布自研芯片M1,該芯片是蘋果從手機領域向其他領域擴展的重要標志,同時,蘋果也收購了英特爾的基帶團隊,將來也有可能會推出5G V2X芯片。
從蘋果MI芯片與其他芯片對比來看,蘋果M1性能較好。蘋果M1采用臺積電5nm制程工藝,更為先進,M1沿用了蘋果前一代的A14設計,有利于攤薄成本。此外,GPU算力上,M1已經是英偉達Xavier的兩倍。根據佐思汽研分析數據,蘋果M1的L1/L2容量、解碼寬度、ROB規模都非常大,保證了執行單元能最高效率發揮性能,因此單線程成績異常優秀,足以壓過英特爾桌面級CPU、Orin、特斯拉FSD等芯片。
總的來看,蘋果在芯片領域耕耘多年,擁有豐富的資源,蘋果可以用手機巨大的出貨量攤薄汽車芯片高昂的研發成本,以高性價比超越英偉達和Mobileye等傳統車用芯片龍頭,同時亦可借助芯片提升造車的成功機率。
2. 軟件定義汽車時代,科技廠商具備先發優勢 軟件定義汽車時代,科技廠商具備先發優勢。目前在通往高等級智能駕駛的路途上,可以大致分為三類玩家:1)從L2循序演化至L4-L5高等級:傳統主機廠為主,注重安全性和盈利能力;2)目標直指L4-L5高等級:新興互聯網科技公司為主,如谷歌、理想等;3)ADAS與L4-L5高等級研發并行:短期仍然需要ADAS等模塊盈利。 汽車智能化時代之后,出現兩類明顯變化: 1)造車門檻顯著降低,這也是蔚來、理想、特斯拉等新勢力能脫穎而出的明證; 2)芯片和軟件重要性大為提升,特斯拉能成為目前全球市值第一的汽車公司, 其強大的芯片自研和軟件開發能力功不可沒,這也是為什么各大傳統整車廠紛紛發力軟件業務的一大驅動力。 科技大廠依托技術實力,紛紛進軍智能駕駛領域。在軟件定義汽車浪潮之下,華為、百度等傳統科技巨頭紛紛進軍智能駕駛領域,比如華為推出了主要包括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電動、智能網聯、智能車云(智能車控和智能云服務)五大產品,百度Apollo則推出樂高式解決方案,包括“智駕、智艙、智圖、智云”四大系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