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礙國產CPU發展的,不是芯片性能,而是國產操作系統生態
眾所周知, 國產其實有6大CPU,分別是龍芯、兆芯、海光、飛騰、申威、華為鯤鵬等等,這些CPU,有使用自研的LoongArch指令集,有使用ARM,還有使用X86,還有使用alpha的。
不過,這些國產CPU與intel、AMD的芯片比起來,完全是可以忽略,市場份額基本為0。
大家去看看電腦市場,或者電商平臺,基本上所有的電腦,都是使用intel、AMD的芯片,使用國產CPU的電腦屈指可數,就算有,還價格死貴。
很多人表示,阻礙國產CPU發展的, 還是性能,因為目前不管是龍芯、還是申威,或者飛騰等,與intel、AMD的芯片相比,性能還是差一些。
表面上看,這話似乎很對,畢竟在性能上,目前沒有一款國產CPU,能比得上intel、AMD,甚至說性能落后3年都算是保守的,有些國產CPU的性能甚至能落后5-10年。
但事實上,我們仔細分析一下,真正阻礙國產CPU發展的,還真不是性能,而是操作系統生態。
如果支持這些國產CPU的操作系統,能夠與windows生態媲美,國產CPU的性能馬上就能夠上來,然后與intel、AMD去PK。
拿龍芯來說,如果windows能夠支持龍芯,估計國內眾多的消費者,都會選擇龍芯,不會選擇intel、AMD。
而一旦消費者大量使用龍芯,龍芯就會有收入,有利潤,就能夠大規模投入研發,然后研發出更好的CPU,然后縮小與intel、AMD的差距。
同樣的道理,如果飛騰、申威等適配的操作系統,能夠有完整的生態,像windows生態一樣,估計消費者也會選擇國產CPU。
可惜,目前windows只適合X86芯片,雖然也推出了適配 ARM的windows,但生態與X86的生態是完全不一樣的,至于讓windows來適配龍芯、申威等,做夢吧。
而與國產CPU適配的,大多是國產的基于linux修改的國產系統,生態的完整、成熟度和windows相比,完全不是一相檔次的,滿足大家日常生活、工具都有困難。所以大家因為操作系統,而拒絕國產CPU,而沒有人買,國產CPU自然也就發展不起來。
所以,我們在一味提升國產CPU性能同時,更應該考慮操作系統生態,只有在生態上完善起來,國產CPU才能真正與inte、AMD去PK,否則就算性能超過intel、AMD了,沒有生態,消費者還是不會用啊,你覺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