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能見度在18個月以上!這家國外大廠劍指200億美元營收目標
近日,意法半導體(ST)總裁兼首席執行官Jean-Marc Chery和全球市場營銷總裁Jerome Roux重啟了對中國客戶的拜訪。
在此次的中國之行中,Jean-Marc Chery、Jerome Roux與多位來自汽車和工業領域的戰略客戶進行了深入交流,包括長安汽車、賽力斯汽車、寧德時代、固德威、威邁斯新能源、埃泰克汽車電子等。
作為新冠疫情爆發近三年來首位訪華的全球半導體公司CEO,Jean-Marc Chery在這個時間節點拜訪中國客戶釋放出了哪些積極信號?為什么偏偏選擇在這個時間節點來走訪中國客戶?
目標:2025-2027年收入超200億美元,中國等亞太市場是重點市場 這一切要從意法半導體確立的200億美元戰略目標說起。 就在今年五月的資本市場日 (Capital Markets Day) 上,ST 宣布在圍繞智能出行、電源&能源、物聯網&互聯三個長期趨勢基本戰略不動搖的前提下,致力于在2025年至2027年間成為一家收入超200億美元的公司,同時營業利潤率穩定在30% 以上,并繼續朝著在2027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邁進。 ST 200億美元的戰略目標 資料來源:ST 意法半導體作為一家全球化的半導體公司,目前與全球超過10萬個客戶展開相關合作,其中2020年前十大客戶分別為蘋果、博世、德國大陸集團、惠普、華為、Intel、Nintendo、三星、希捷Seagate、特斯拉。 雖然前十大客戶主要以歐美大廠為主,但是如果從下游市場來看,亞太地區卻是意法半導體第一大市場,已經連續多年在營收占比上超過50%。其中,中國作為亞太地區最大的經濟體,在新能源汽車銷量上已連續 7 年位居全球第一。而汽車作為當前意法半導體占比較大、增長最快的業務,公司要想盡快實現200億美元的戰略營收目標,這一塊必須要重點發力才行。 因此,可以看到在此次中國之行中,Jean-Marc Chery 等意法半導體高管不僅和多家中國汽車戰略客戶深入交流,而且還應邀實地考察了兩家具有代表性的中國車企——快速增長的國產新能源汽車品牌賽力斯汽車和中國龍頭車企長安汽車,這一切都是為了公司戰略目標的實現做鋪墊。 措施:發力汽車和工業兩大重點領域,強化碳化硅和MCU兩大核心品線的優勢 意法半導體集團(STMicroelectronics)成立于1987年,總部位于瑞士,由意大利SGS微電子公司和法國Thomson半導體公司合并成立,于1994年于巴黎和紐約同步上市。 經過35年的發展,目前公司在全球有員工人數48,254人,并且擁有16個研發機構、39個設計和應用中心、13個制造基地。公司研發實力顯著,擁有超過18,000項專利,研發設計人員8,100余名,2021年研發投入占營收比重達到13.50%。 (一) 業績呈穩定增長趨勢,三大產品組合需求持續強勁 財務報表方面,據wind數據,除了2019年受半導體行業整體低迷影響業績有所下滑外,意法半導體近年來業績表現一直都非常不錯,整體呈穩定增長的趨勢。即使在2022年,在整個半導體行業分化嚴重的情況下,意法半導體在前三季度依然實現營收和凈利潤的同比大幅增長,并且毛利率、凈利率也雙雙創下了近年來的最好水平。 ST近5年業績情況(單位:萬美元) 資料來源:wind,芯八哥整理 從單季度來看,22Q3公司實現營收為43.21億美元,同比增長35.16%,公司所有產品部門和所有子業務部門都實現凈銷售額同比增長;此外,公司第三季度的凈利潤為10.99億美元,同比增長131.86%,環比增長26.76%,也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 ST近3年單季度業績情況(單位:萬美元) 資料來源:wind,芯八哥整理 從收入構成來看,目前意法半導體主要的營收主要由汽車產品和分立器件產品部(ADG)、模擬器件、MEMS和傳感器產品部(AMS)、微控制器和數字IC產品部(MDG)三大核心業務構成,三者各占比約1/3左右。 ST近5年收入構成情況(單位:萬美元) 資料來源:wind,芯八哥整理 其中,22Q3單季度ADG(汽車、分立器件)營收15.63億美元,同比增長55.5%,主要系汽車業務和Power Discrete業務的增長,營業利潤率從10.8%上升至25.9%所致;AMS(模擬、MEMS、傳感器)營收13.8億元,同比增加9.7%,營業利潤率從24.3%上升至27.2%,主要系MEMS和成像領域的模擬業務有所增長;MDG(微控制器、數字IC)營收13.74億美元,同比增加47.7%,營業利潤率從23.5%上升至36.7%。 意法半導體總裁兼首席執行官Jean-Marc Chery評論第三季度業績時表示:“目前,市場對我們產品組合的需求持續強勁,第三季度凈營收43.2億美元,毛利率47.6%,兩項指標均高于我們業務展望的中位數。展望未來,我們預計第四季度凈營收(中位數)預計達到44.0億美元,同比增長23.7%。2022全年凈營收將達到161.0億美元,同比增長26.2%,毛利率約47.3%,與我們在7月公布的計劃一致。” (二)200億美元營收計劃如何實現 在200億美元營收的戰略目標實現過程中,ST 的目標是在長期賦能社會發展的趨勢推動下,所服務的所有目標終端市場都呈現高個位數增長。 要實現這一目標,Jean-Marc Chery 認為 ST 首先要在核心業務領域繼續占據技術市場的先驅位置,同時確保擁有成本競爭力,并且與成熟市場的發展方向一致;另一個要素是在這些領域不斷加強ST的市場、應用、產品和技術的領先地位,在業務發展、應用支持、產品和IP設計、技術研發以及人才技能和發展方面持續投資。 在做好上述要素的同時,Jean-Marc Chery 特別談到了汽車、工業等關鍵市場上 ST 的發展策略,著力推進并重點關注這兩個高增長市場是公司近幾年的戰略方向,更是達成三年內公司營收超 200 億美元這一宏大目標的關鍵。 充分利用所有目標終端市場上的高增長點 資料來源:ST 1、汽車市場量價齊升,積壓訂單能見度保持在18個月以上 首先,借助獨特技術優勢,確保在汽車市場保持擴張和發展。ST 提供關鍵的賦能技術和產品,支持汽車電動化和數字化,推動前所未有的汽車行業革命。 汽車電動化方面,公司再次增加碳化硅項目數量,汽車及工業領域共有110個項目,79個客戶,其中汽車領域項目占比60%,也正因此ST預計將在2023年實現SiC營收達10億美元的目標。 此外,今年以來公司相繼推出了第三代碳化硅MOSFET器件、整流器、Ultrafast器件、碳化硅二極管、車載供電器、ACEPACK電源模塊和DC-DC轉換器等多款產品,已應用于特斯拉、華為、現代、雷諾、寶馬、小鵬、比亞迪、 Rivian、吉利、長城汽車等多個Tier1廠商和汽車制造商產品中。據統計,目前全球已搭載意法半導體的碳化硅產品的量產乘用車已經超 300 萬輛。 電動化和數字化推動汽車市場增長 資料來源:wind 從價值量來看,ST在汽車電動化領域提供的產品合計單車價值量約990美元。公司產品包括牽引逆變器(單車價值520美元)、車載充電器(單車價值260美元)、DCDC轉換器(單車價值130美元)、電池管理(單車價值80美元),合計990美元。 ST在汽車電動化領域提供的產品合計單車價值量 資料來源:ST 在汽車數字化方面,ST 支持客戶向 ADAS( 高級駕駛輔助系統 ) 和軟件定義車輛轉型,能夠完全滿足智能汽車對高算力、實時控制、電源管理和傳感解決方案方面的關鍵參數要求。 目前,公司在關鍵的應用中已經取得一定成功。此前,公司宣布與大眾合作,研發Stellar系列,其包括Stellar MCU系列和Stellar SoC系列,該項目被大眾稱為Trinity。在汽車傳感器業務中,公司憑借在先進的汽車防盜系統中嵌入機器學習核心的6軸傳感器取得了初步進展突破,同時繼續確保其他汽車傳感器的進展。 受益于汽車電動化及數字化轉型的加速發展,以及整個汽車供應鏈的庫存補充的綜合影響,22Q3整個汽車半導體需求仍然強勁,目前ST積壓訂單能見度保持在18個月,遠高于計劃到2023年的產能。 為保障后續產品穩定供應,滿足客戶需求,ST決定在2022年Q2期間對旗下所有產品線漲價,漲價對象還包括目前積壓的訂單。除了價格上漲外,22Q3公司也將產量進一步增加了12.5%,以支持營收10.5%的環比增速并為22Q4以及來年做準備。 2、32位通用MCU中工業占比已超過50%,積壓訂單達6-8個季度 ST 在工業領域的重要發展機會,源于該市場經歷著的與汽車市場非常相似的深刻轉型。 JeanMarc Chery 歸納其動力涉及兩個方面,一是設備和系統的數字化,包括制造、物流、自動化和機器人技術以及各種自主系統;二是能源管理和能效改進,包括制造設備、能源基礎設施和運輸、家用電器以及電池供電設備和系統的能效。 基于這樣市場趨勢,ST瞄準了工廠自動化和工業基礎設施(B2B工業)、消費類工業以及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工業領域(例如醫療和航天)三大工業市場,通過大型的和全球性的OEM、更專業的和區域的OEM、大眾市場和代理合作伙伴,在這個高度碎片化的市場上廣泛布局,不僅提供產品,也提供在應用、知識和支持方面的深度解決方案。 在B2B工業領域,ST專注于工業自動化、機器人和能源管理三個細分領域。此外,公司還在電機驅動、計量和電力線通信解決方案、工業傳感器、電源離散和STM32模型處理解決方案等產品上取得了design wins,應用包括電動汽車充電站、下一代智能水電表、工業照明遠程無線監控和光伏系統等。設備和系統的數字化導致22Q3原始設備制造商和分銷商對B2B工業需求非常旺盛,目前公司所有系列產品都在進行精益管理。 在消費工業領域,ST在家用電器、電動自行車、電動工具、吸塵器、消費電源和空調等應用領域擁有電力、模擬傳感器和嵌入式處理產品的設計優勢。以高性能STM32H7雙核MCU為例,它用于主要家電制造商的冰箱中執行人工智能預測維護,目前已實現大規模出貨。 在專業工業領域,值得強調的是ST的醫療級遠程護理可穿戴設備的design wins,該設備具有支持藍牙和其他短程無線協議的STM32無線MCU。此外,公司正在圍繞通用MCU構建最佳生態系統方面的持續投資。在本季度,公司發布了TouchGFX圖形界面創建工具的新版本,并發布了人工智能開發工具的更新,以支持深度量化的神經網絡,使現有微控制器能夠更精確地進行機器學習。 自動化、電源和能源管理、電機控制客戶 資料來源:ST 在這里不得不提及ST的MCU產品線。目前ST的MCU產品已經廣泛應用于B2B工業、消費工業、專業工業等領域。其中在B2B工業領域,比如自動化控制系統、電池管理型都有MCU,憑借高算力以及超低功耗的性能,ST在這些方面積累了西門子、通用電氣、施耐德等知名客戶;在消費工業領域,目前家用電器和電動工具方面也在轉向電氣化,所有使用電池的工具均需要使用MCU來優化電池和電機的使用;而在專業工業領域,整個行業都在受數字化和電氣化驅動,醫療、航空等領域也需要MCU,同時公司圍繞MCU構建了良好的生態系統,客戶能夠使用公司的產品組合來拓展功能,以提高其設備的性能。 經過多年的深耕,目前ST在通用MCU市場的份額為23%,全球排名第一。其中工業是32位通用MCU最主要的應用領域,占比將從2021年的52%提高到2026年的65%。 ST在通用MCU市場的占比以及在工業32位MCU的未來計劃 資料來源:ST ST全球市場營銷負責人Jerome Roux表示,客戶基礎是ST強大的業績支柱,從超大客戶、重點客戶、到區域大客戶,到大眾市場客戶和代理渠道,ST擁有一個獨特的組成均衡的客戶群。除了西門子、通用電氣、施耐德等客戶外,在中國我們也已經與臺達、華為、中興、匯川、廣達、欣銳科技、陽光電源、威邁斯新能源等大客戶進行合作。目前半導體在工業自動化、機器人技術、電力能源、基礎設施、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充電站等方面的需求都非常旺盛,所以這方面我們有一定的積壓訂單。尤其在通用微控制器方面,與分配的產能相比,我們仍有6-8個季度的積壓訂單,預訂也遠遠高于預期,未來我們將通過動態管理將庫存管理在合適的水平。 3、不斷加大資本支出擴充產能, IDM + 委外代工實現內外雙重產能保障 近兩年來,半導體供應鏈嚴重影響著全產業鏈的發展,為此ST也計劃更大的投資,以支撐需求的快速擴張。僅在2022年,公司的資本支出預計就將達到32-35億美元。 目前,ST在建的主要有意大利Agrate 300mm(12 吋) 新晶圓廠、意大利Catania 的碳化硅(SiC)工廠以及法國Tours 的氮化鎵(GaN)工廠。公司計劃通過產能的擴建,到2025左右將歐洲工廠300mm(12英寸)整體產能提高一倍,并且將碳化硅晶圓產能提高到2017年的10倍,以順應汽車與工業客戶的業務成長需求。 在加大內部投資的同時,ST也在積極和各大代工廠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以靈活確保供貨安全。比如在缺貨較為嚴重的MCU市場,實際上ST多年來就和臺積電達成了合作關系。有30多款MCU是用臺積電的90nm技術制造的,同時也有較新的40nm產品。另外對于較新的GaN或者SiC功率器件,ST也是采取了同樣的措施保證供應鏈安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針對SiC,ST收購了瑞典SiC外延供應商Norstel,從而不止是購買來自Wolfspeed(之前的Cree)或SiCrystal的晶圓,這樣便可進一步針對市場進行快速響應。 機會:ST產能嚴重供不應求,國內碳化硅廠商迎來絕佳的國產替代機遇 (一) 國內碳化硅廠商已經開始批量“上車” 受益于汽車市場的強勁需求,ST在目前訂單能見度為18個月,已遠超于2023年計劃產能。在談及將如何解決目前積壓的不可取消的訂單時,ST表示公司現有合約中的訂單將在未來18-24個月生產,而不是僅通過現有產能來解決。因此目前的情況是公司只有在2023年底或在2024年才有能力進行庫存補充。 在行業龍頭產能嚴重供不用求的情況下,這給了國內碳化硅廠商帶來了絕佳的歷史發展機遇與國產替代機會。 國產廠商方面,車用SiC功率器件供應商主要有三安光電、比亞迪半導體、斯達半導、聞泰科技及基本半導體等集芯片設計、制造、封測為一體的IDM廠商。近年來,可以看到國內碳化硅IDM廠商也逐漸向集團式整合制造的結構發展,持續完善垂直整合布局,加大研發投入、擴產,不斷強化競爭力。 從企業上車情況來看,比亞迪半導體依托母公司需求,以自用為主,發展迅速;三安光電產線逐漸建成,產品已經向吉利、廣汽、福汽等廠商送樣驗證;泰科天潤目前產品已經向比亞迪、廣汽、吉利等廠商批量出貨;此外,基本半導體、華潤微、斯達半導、芯聚能等廠商的碳化硅業務目前也發展迅速,不少產品已經向車企進行小規模的出貨。 資料來源:芯八哥整理 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長期看國內碳化硅器件本土化需求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隨著國產廠商碳化硅材料技術不斷取得突破,以及芯片結構及模塊封裝工藝趨于成熟,頭部廠商在車用碳化硅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二) 風險 當然,做任何事情風險與機遇同在,我們在奮力抓取機會的同時,也要提前去設想在這過程中有哪些可能會遇到的風險,以及遇到這些問題,我們該怎么樣去解決? 1、 下游需求不及預期。在邊緣政治和疫情沖擊下,全球電子產品等終端需求可能不及預期,從而導致對半導體產品需求量減少。 2、行業競爭加劇的風險。在政策和資本支持下,國內半導體企業數量較多,在部分細分市場可能出現競爭加劇的風險,從而影響企業盈利能力。 3、國產替代進程不及預期。國內半導體企業相比海外半導體大廠起步較晚,在技術和人才等方面存在差距,在國產替代過程中產品研發和客戶導入進程可能不及預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