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AI工業機器人的長坡厚雪賽道
關鍵詞: 人工智能
人口紅利退潮,AI工業機器人漲潮
人口紅利退潮,制造業需求不減,工業生產最關鍵的任務指向重構生產力,安全、穩定、靈活、柔性的機器人成為破解難題的勝負手。
全球AI工業機器人市場,一直以來被海外巨頭把持,尤以發那科、ABB、安川、庫卡為代表。
中國AI工業機器人已連續九年銷量居世界首位。
近日,國際機器人聯合會公布的一組數據則更為直觀,2021年中國AI工業機器人安裝量達24.33萬臺,同比增長44%,組裝了全球一半的AI工業機器人。
根據中國電子學會數據,2021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約 75 億美元,占比全球43%。
預計2024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115億美元,在全球工業機器人銷售額比重有望達50%,2020-2024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 CAGR約15%。
機器人產業園區、機器人企業急劇增多。
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AI工業機器人相關企業超11.4萬家。
其中,2021年新增注冊企業超4.6萬家,增速達到72.97%。
資本大量涌入,去年機器人和智能制造領域融資130起。
其中過億元融資54起,全年融資總額共計超232億元,同比增長47%。
AI工業機器人制造方面,除了形成了工業機器人[國產四小龍]:新松、埃斯頓、埃夫特、廣州數控四家企業。
也涌現出珞石機器人、李群自動化、極智嘉、海柔創新、節卡機器人、大族機器人等越來越多的AI工業機器人創業企業。
整不了的高端需求,玩命在紅海鏖戰
一邊,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刀具制造、縫制、電子產品裝配等細分場景的制造業客戶,找不到合適的產品、方案和供應商;
一邊是國產AI工業機器人廠商在新老玩家扎推的汽車等行業,焊接、搬運、上下料等場景紅海鏖戰,在高成本、低毛利的困境中奮力掙扎。
AI工業機器人領域的成長的確迅速,但高端產業低端化、低端產品產能過剩這兩個已不再新鮮的現象。
技術難度大的高端制造領域,國外廠商依舊牢牢把控著話語權。
可以說,國產AI工業機器人企業追趕的成果,更多體現在速度、數量上,而非質量上。
國內廠商想要獲得本土客戶的青睞,只有在性能上與四大家族產品相似,同時極力壓縮價格,才能被勉強加入企業的斟酌名單中。
目前大多數國產機器人品牌的發展策略都是類似的,就是通過規模優勢帶動成本結構優勢,同時在競爭層面上面臨近乎肉搏的廝殺。
受困于激烈的價格戰,不愿繼續內耗的企業,將目光從焊接、搬運、拆碼垛等成熟應用場景,也即從國外廠商的優勢地盤轉移到薄弱的細分場景,期待通過做深做透,實現邊緣突破。
因地制宜的本土化,行業巨頭玩不轉
傳統強國、龍頭企業在全球工業機器人產業競爭格局中憑借先發優勢,長期占據領導地位。
跨國機器人巨頭的既有技術與能力難以與中國機器人市場需求形成有效匹配。
我國國內工業機器人需求的快速擴大吸引全球頂尖的機器人巨頭紛紛搶灘布局中國市場,在我國投資設廠或擴大原有產能。
這可以解釋我國機器人產業整體規模快速擴大的原因,但是不能解釋為什么缺少積累的中國本土機器人企業會實現快速成長。
與發達國家不同,異質化的國內市場擴張是中國本土機器人產業崛起的主要推手。
由于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產業結構、價值鏈位勢的巨大差異,主要服務于發達國家市場的國際機器人巨頭的原有能力并不能很好地適應中國新的市場需求,且由于本地化程度低。
這樣就很難針對新的應用場景進行適應性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這就給了中國本土機器人企業創新和成長的空間。
別低估,不放棄,國內技術能力已超預期
工業機器人主要部件包括控制系統、伺服系統,減速機等,國內機器人廠家已經在伺服系統和機器人本體上實現自主化。
在研發方面本土機器人企業也在逐步成長,精密減速器、智能控制器、實時操作系統等核心部件的研發都取得了進展。
部分細分領域已走到行業前列,而在光伏、鋰電池等主流賽道,也在許多招標項目中敢與國際一二線品牌互爭高下。
國內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銷量由2013年的不到1萬臺增長至2019年的近4.5萬臺,約占中國市場份額的31.3%。
隨著疫情得到控制,機器代人大背景下制造業對自動化的需求仍在提升,我國國產工業機器人部分核心零部件已具備國產替代能力,漲價潮下更具性價比。
就此,國產品牌取得較大進步,在上游核心零部件領域取得技術突破、實現國產替代的廠商。
針對中、下游,[核心零部件生產+本體生產+系統集成]的全產業鏈模式的廠商將會獲得優勢競爭地位。
結尾:
而本土機器人企業從利基市場切入,通過自主研發與逆向OFDI雙輪驅動不斷提升技術能力和產品競爭力。
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與機器人技術的融合創新為中國機器人產業換道超車提供了新的機會窗口。
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所展現的市場需求對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對其他產業的升級具有重要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