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變革時代,如何保證超大規模的新基建底座自主可控?
以安全搭頭的數字經濟信息化
我們國產的芯片、操作系統、數據庫以及中間件等軟件或硬件,整體的水平已經從不可用到可用,而且現在正在從可用向好用的方向發展。
但是,在信息化發展的同時,安全問題也不容忽視。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網絡安全也沒有新基建的安全。
過去40年我國IT產業發展歷史,從底層標準到架構,再到產品和生態,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國外技術壟斷。
信息系統軟硬件平臺自主可控已成為加強網絡安全建設的重要方向。
在我國,建立自主可控的IT底層架構和標準,形成自有開放生態,是數據安全、網絡安全的基礎,也是新基建的重要內容。
需要實現在核心芯片、基礎硬件、操作系統、中間件、數據庫、服務器等領域的自主可控替代。
自主可控是突破的關鍵
新基建是網絡空間信息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最終將構成全新數字化的智慧城市、智慧社會、智慧經濟基礎平臺。
新基建是圍繞網信空間數據的形成、采集、儲存、傳輸、交換、利用構建基礎設施。
新基建的設計、規劃、部署、建設、應用都離不開數據,也都必須圍繞數據的主權和安全保護,精心策劃、悉心運籌和高質量安全施工。
新基建迫切需要自主可控的顛覆性、前瞻性、全局性新思維、新觀念、新智慧、新技術的引領和推進。
①保證底層存儲設備的安全可靠性;
②要有創新的思路、創新的架構;
③在管理、審計和相關制度方面,加強人員管理、權限管理,做好關鍵試點審計。
④需要更多立體化和系統化的防護手段,還需要更多協同機制。
推動國產化應用關鍵技術突破
通過完善國產化產品的功能、性能、兼容性、易用性等,并在確保產品良好的兼容性和高可用性的基礎上,采用較低代價進行大規模、安全的對等替換。
基于磁盤共享存儲集群技術,探索成熟和領先的技術架構,在國產化替換技術層面保持較高的技術領先性。
重點需要實現基于國產ARM、CPU、NUMA架構的應用優化關鍵技術、網卡對應用系統的性能影響及提升、基于全棧自主可控平臺的數據庫關鍵技術、基于全棧自主可控平臺的存儲雙活關鍵技術、中間件性能優化、讀寫分離的微服務化與分布式應用架構等關鍵技術突破。
新型數據中心面臨更多的安全問題
我國數據中心發展迅猛,今年在數量和規模上都呈20%以上的年增長。
數字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數據中心同步配套,數據中心是海量數據的承載實體。
預計從2022 年開始,物理世界實現數字孿生,并全面服務于社會民生。
隨著40萬億新基建的強勢上線,分布式賬本技術作為新基建的重要底座之一,需要突破虛擬貨幣、金融等場景的應用,走向電子政務、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溯源等更多新基建場景。
但是,這些場景的應用普遍需要大規模的節點協作和較高的吞吐率,而此前的以區塊鏈為代表的分布式賬本技術無法很好地滿足這些需求。
為突破分布式賬本在大數據存證應用場景中普遍存在的瓶頸問題,解決現有技術吞吐率不足,擴展性不足,存儲成本難控的性能瓶頸。
產業數字化問題更為突出
數字基建是產業互聯網和數字經濟的一個關鍵支撐,許多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問題是數字基建能否建設好的前提和重要保障。
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迅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也越發突出。
我國數字的產業化相對進程較快,但是也存在數字孤島現象、分割使用以及安全等問題。
不過相對數字產業化,目前更突出的是產業數字化問題。
當前數字新基建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公眾的安全意識尚未轉變過來。
數字基建是為了支持第四次工業革命,這意味著顛覆性的變化。
最關鍵的是[重新定義],不迷信過去的經驗,以開放的心態迎接挑戰,開創無窮可能。
數字基建是產業互聯網和數字經濟的一個關鍵支撐,許多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問題是數字基建能否建設好的前提和重要保障。
基礎硬件自主可控從芯片開始
服務器作為上層操作系統及業務系統的硬件運行和存儲載體,從根本上決定了上層軟件系統的最大性能上限,同一套系統在不同的服務器上運行,性能差異極大。
因此,在信創芯片服務器配置和選型時,一方面需要針對業務系統的特性,選擇對應廠商型號和配置的服務器;
另一方面需要針對服務器硬件特性,做相應的軟硬件優化,最大程度發揮該服務器性能。
在數據中心建設中,存儲在數據高效可靠承載、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占據重要地位。
落實數據存儲與傳輸的全鏈路信創改造、軟硬件全技術棧的安全可靠要求,同時優化數據中心存儲資源布局,保障生產平穩運行。
結尾:
針對云計算和大數據衍生的算力需求,GPUFPGAASIC等異構計算芯片被投入應用到AI應用相關領域,解決了算力不足的問題。
相關領域國產自主可控技術的重大突破也為行業應用帶來更多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