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賣不動了!AMD、三星電子業績大降,A股半導體板塊節后將如何?
美國超微公司10月7日大幅下跌,以每股58.44美元收盤,跌幅達13.87%,創2020年7月以來最低水平。該半導體公司發布了第三季度的初步財務報告,預計該季度收入將達到56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9%,較上年同期下降15%,與此前預期的67億美元相比,相差甚遠。
作為半導體同行的三星電子7日也發布了第三季度初步業績報告。第三季度營收76萬億韓元,同比增加2.7%;利潤10.8萬億韓元,同比大跌31.7%,完整財報及各部門業績等詳細信息將于本月底披露。
全球半導體市場的成長從今年開始便一直在走下行周期,其中的原因或主要源于經濟逆全球化以及增速下滑的預期。而我國目前正大力發展國內外雙循環戰略,并且在半導體領域致力于達成自主可控、國產替代的目標,這是否可以對沖全球芯片需求疲軟的現狀?本文將詳細解析。
芯片需求疲弱難以避免
從2022年4月數據來看,全球半導體行業的銷售額達到了508億美元,同比增長了6%,環比下降了2%。但是半導體行業自2022年1月開始進入不同程度的同比和月度下降,基本確定進入下行階段。
傳統的電子產品需求萎縮,消費類芯片需求進入衰退期,并逐漸傳導至上游芯片廠商。從半導體企業“砍單”的情況來看,半導體周期在2022年上半年基本觸頂,未來的訂單調整將會持續很長時間。
從微觀來看,小米集團和聯想集團的庫存周轉天數出現了顯著增長。與小米、戴爾相比,蘋果公司的存貨周轉天數較低,因此其抗風險能力較強。
從宏觀來看,全球芯片整體交付時間有所縮短,這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企業去庫存的壓力:由6月份27周→7月份26.9周→8月份26.8周,交貨時間連續4個月縮短。
而車規級芯片交付時間有所增加:由6月份31.3周→7月份32周,部分產品價格仍在上漲。本月初傳恩智浦公司將上調車用芯片報價,目前部分工業元器件公司報價上漲10%,汽車上漲20%,但是來自汽車智能化需求的增長還不能填充來自消費電子產品需求的減少。
國產替代空間巨大,結構性行情依舊可期
半導體材料與設備是半導體制造工藝的基礎,制程技術的進步推動半導體材料的價值增加,需求也隨之增加。市場規模迅速增長,到2021年達到643億美元,同比增長15.86%。按產品類別看,晶圓制造材料的比重高于封裝材料,2018-2020年均超過60%。目前國內半導體材料仍以后端封裝材料為主,前端晶圓材料仍缺乏核心優勢,而隨著中國晶圓產能的不斷提高,晶圓材料所占比重有望持續上升。
晶圓制造材料缺乏核心優勢、自給率低、國產替代空間較大。外部環境影響供給,內部擴產增加需求,政策刺激國產替代,半導體材料價格上漲。近年來,由于疫情、俄烏沖突和中美關系等外部因素的影響,半導體材料的供應和價格受到影響。與此同時,大陸晶圓廠產能不斷提升,技術節點不斷進步,對半導體材料的需求亦有顯著提升。自2014年起,中國政府在整體產業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半導體國產化政策持續推動。內外因素共同推動國產半導體材料的價格和量都在上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