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一年多的瘋狂之后,芯片產業終于開始了降價,特別是存儲芯片,不管是DRAM內存,還是NAND閃存,從2季度開始,就始狂跌。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美光,按照近日公布的第四財季(6-8月)的數據,營收同比下滑約20%,為兩年多來的首次下滑。而利潤更是下滑45%。
對于接下來的2023年第一財季(9-11月),美光也是非常不樂觀,并且認為接下來一年,可能都會處于存儲芯片下行階段。
不僅是美光,全球最大的存儲芯片廠商三星,近日也發布了自己對于整個下半年存儲芯片的預測,三星電子已將下半年芯片銷售預測下調了32%。
而2021年,三星憑借著存儲芯片大漲價,以及出貨量大增,成功的拿下了全球第一大半導體廠商的稱號,而2022年,估計要讓位了。
為什么今年存儲芯片這么不好賣,美光是這么說的,因為中國大陸的消費疲軟,同時俄烏沖突和全球通貨膨脹飆升,導致智能手機、PC這兩大消費電子產品需求放緩。
而手機、PC是需要存儲芯片的大戶,現在這兩大產品下滑了,需要的存儲芯片就少了,所以市場就供過于求,不得不降價了。
所以不管是美光,還是三星,甚至是SK海力士等存儲芯片廠商,接下來都是日子難過,一方面是要降低庫存,另外一方面,還要考慮降價、減產等等,以應對下行和競爭。
不過,雖然美光、三星等日子難過,我認為更難過的,可能是國產存儲芯片廠商,比如長鑫、長江存儲。
為什么呢?三星、美光等家大業大,再加上設備折舊早,技術成熟,產量高,所以相對應的成本更低一點,降價空間更大,而國產廠商們,起步晚,設備還沒折舊完,再加產量低,技術成熟度也稍差一點,所以成本更高,降價空間有限。
一旦真的大家都降價來競爭時,自然更處于弱勢一些,而一旦利潤低了,研發投入也會降低,那就陷入一個比較差的循環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