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是高通、蘋果、紫光展銳、華為海思,其份額分別是29%、14%、11%、6%、0.4%。
說真的,看到這個數據,估計很多人都驚呆了,原因就是華為海思的份額,怎么跌到了0.4%,這是個基本可以忽略的數據。
華為海思芯片,可是中國人的驕傲,在巔峰時,海思的的份額可以排在第三的,一度高達15%左右。
那么為何會跌得這么慘呢?原因就是因為禁令,讓華為海思的麒麟芯片,成為了絕唱,沒人人能夠代工,所以沒貨了,導致市場份額越來越低,最終份額變成0.4%。
而為何大家要聽美國的話,不能夠代工呢?原因在于這些代工廠,均使用了美國的技術,美國在芯片供應鏈上,處于壟斷地位。
比如半導體設備、EDA、IP等,美國就處于壟斷地位,這些代工廠或多或少,都必須依賴美國的技術,所以美國能夠要求這些廠商不幫華為生產芯片。
我認為,這給我們國內的芯片產業,再一次敲響了警鐘,那就是國內的芯片產業必須全產業鏈發展,要設計、制造、封測,以及材料、EDA、設備等同步發展,不能有短板,否則芯片水平取決于最短的那一塊。
就拿華為海思的麒麟芯片來說,巔峰時能夠與高通、聯發科PK,但那也只是設計層面,如果ARM不給授權,或者臺積電不給代工,就成為了絕唱。
要怎么解決這個問題,那就必須不依賴美國的技術,也能夠實現全球頂尖的設計、制造、封測水平,還要有頂尖的上游的材料、設備供應,否則就是空中樓閣,一打壓就倒下了。